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美國出現首位女中情局長:擁30年多特務經驗,涉水刑逼供戰俘

美國出現首位女中情局長:擁30年多特務經驗,涉水刑逼供戰俘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哈斯佩爾的強硬態度,使得她在美國力抗恐怖主義的時期,順利升遷。沒有料到的是,她的強勢,卻使得她在出任中情局長的時候,差點成為絆腳石。

美國國會參議院今(17)日通過由中央情報局(CIA)局長的任命,由擁有超過32年情報經歷的前副局長哈斯佩爾(Gina Haspel)出任,成為中情局首位女性局長。不過,哈斯佩爾曾涉及刑求恐怖攻擊嫌犯,她的出任,也引起部分聲浪,擔心美國反恐會跨越道德標準。

(中央社)路透社報導,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哈斯佩爾(Gina Haspel)出掌中情局,雖然引起爭議,特朗普的共和黨同志有2人跑票,但靠著在野民主黨6位議員倒戈支持,這項任命案仍以54票贊成和45票反對通過。

61歲的哈斯佩爾是俄羅斯問題專家,她幾乎整個職業生涯都效力於中情局國家秘密行動處(National Clandestine Service),1985年進入中情局工作至今,情報界資歷長達逾32年。她將接替最近轉任國務卿的蓬佩奧(Mike Pompeo)成為中情局舵手。

不過,哈斯佩爾2002年擔任中情局泰國站站長時,中情局曾在當地一處秘密監獄審訊恐怖組織嫌犯,使用的刑求方式包括水刑。哈斯佩爾在3年後發出電文,下令銷毀有關那些審訊的錄影帶。

而在本月的確認聽證會上,哈斯佩爾拒絕以「不道德」形容911恐襲後所使用的殘酷審訊方式,不過她承諾,若真當上中情局局長,未來不會支持這類行動。

「經歷了那個動盪的時期,我能向各位做出個人承諾,清楚且毫無保留,在我領導之下,中情局不會重啟這類拘禁和審訊計畫。」

不過,哈斯佩爾拒絕譴責2002年至2005年的審訊計畫:「如同所有在911恐襲後為反恐中心和中情局效力的人,我們都認為自己的工作有其價值。」

哈斯佩爾說:「我們肩負確保國家不會再次遇襲的重任,我們也被告知中情局審訊的方式合法,且獲我國最高法定權力及總統授權。」

「我不認為刑求有效。」她補充。但她也說,整體而言,這項計畫取得「有用的資訊」,有助破獲更多攻擊,儘管無法解釋刑求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總統力挺、曾受越戰俘虜議員帶頭反對

哈斯佩爾自3月被提名以來,重新開啟了美國中情局現已解散的秘密計畫,以及對戰俘採取嚴酷審訊手段的正當性。也因為這段「黑歷史」,哈斯佩爾擔心任命聽證會討論先前的審訊計畫,其中包括水刑等手段,將會損及她個人和中情局的聲譽,曾表示自願退出提名。不過提名她的特朗普不只一次在推特上發文力挺,肯定她堅決反恐的立場,並稱沒有人比她更適合出任中情局長。

特朗普7日在推文中表示:「備受我尊敬的中情局長提名人哈斯佩爾,因為對恐怖分子太過嚴厲而遭受抨擊。想想看,在這些極度危險的時刻,我們有位最適任的人,一位女性,民主黨卻要讓她出局,因為她對恐怖分子太過嚴厲。要贏,吉娜(Gina)!」

不過,美國重量級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9日卻呼籲參議員們,拒絕同意哈斯佩爾的任命案。馬侃是參議院軍事委員會(Senate Armed Services Committee)主席,曾在北越遭俘囚近6年,並受到刑求。

馬侃在聲明中說:「哈斯佩爾監督美國人動用刑求的角色讓人很不舒服,她拒絕承認刑求不道德,就是不合格。我認為參院應行使建議和同意的責任,拒絕這項提名。」

不過,據傳白宮聯絡室特別助理沙德勒(Kelly Sadler)私下卻表示「沒關係,反正他快死了」,洩露之後引發各界反擊,不過白宮拒絕譴責失言者。

而退役美國空軍中將麥金奈尼,10日接受福斯財經新聞網(Fox Business Network)訪問時則表示:「事實是,刑求對馬侃有用,這也是為什麼有人稱他為告密約翰(馬侃名字)。事實上,正如前副總統切所說,這些方法可以發揮作用,而且它們是有效的。如果我們必須使用它們來挽救一百萬美國人的生命,我們將盡我們所能去做。

這些言論引發幾乎所有政治光譜的反彈,也有國會議員要求特朗普本人出面道歉。

民主黨籍的前副總統拜登(Joe Biden)痛批:「人們都在想,這個政府的風氣究竟何時會滑落到谷底,結果就是在昨天。」

RTS1QL84
在9日的確認聽證會上,示威者齊聚抗議哈斯佩爾的證詞。|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CNN》報導,哈斯佩爾的強硬態度,使得她在美國力抗恐怖主義的時期,順利升遷。而哈斯佩爾並未譴責審訊計畫,引起包括中情局在內人士的失望,不過對於哈斯佩爾和她的支持者來說,對恐怖主義的強硬態度,卻引起了人們的強烈反應 — 許多人渴望回到使用酷刑的時代,儘管哈斯佩爾承諾,這樣的逆轉不會發生在她的眼皮底下。

相關文章: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羊正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