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軍事支出倍增,但世界沒有變得更安全

全球軍事支出倍增,但世界沒有變得更安全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對於各國的當政者、分析師、納稅人來說,在軍事擴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瞭解所買到的是哪種「安全」;如果政府承諾會刪減軍事預算,大家是否會比較安全呢?

文:Izumi Nakamitsu(聯合國裁軍事務廳資深代表)
翻譯:Wendy Chang

65年前,美國艾森豪總統曾對冷戰軍備競賽隱藏的人力成本表示遺憾:「製造每一把槍、出動每一艘軍艦、發射每一枚火箭,最終都代表著偷竊了饑寒交迫、衣不蔽體之人。」

當時的情況和現在一樣危險,而艾森豪總統當時意識到毫無上限的軍事支出會產生不信任、加劇緊張局勢,難以實現和平解決衝突的目標。也許他就是從兩次世界大戰、幾百萬人死亡之後學到教訓,進而催生了聯合國,希望這世界對於不幸的事能夠有普世又深刻的理解。

但今時今日軍國主義的邏輯往往不容質疑,全球局勢緊張,衝突席捲敘利亞、馬利、南蘇丹和葉門等國,軍事支出削減在大部分的地區聽起來根本是過度理想甚至天真的想法。

如果這樣想就太短淺了。在辯論國防安全時,也許我們應該思考一下鉅額的軍事花費是否確實有讓我們更安全。若我們真的想要過上更安全的生活,應該做的是打擊貧窮、更廣泛地推廣教育,確保健保法案可受益所有人,同時保護環境——這些「安全」建立起來的堡壘都比武器更加有力。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組織的數據顯示,自冷戰結束以來,世界軍事支出在計入通貨膨脹後增加了一倍以上,自2000年初以來國際主要武器轉運量也一直穩定上升。

對於各國的當政者、分析師、納稅人來說,在軍事擴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瞭解所買到的是哪種「安全」;如果政府承諾會刪減軍事預算,大家是否會比較安全呢?

我們在生活中每年花費數千億美元開發和儲備武器,是否能保護自己和家人免受街頭暴力或意外疾病的傷害?他們是否能保證我們在未來的一個月、一年或十年可以衣食無虞?

這個世界諷刺的是,當這些武器加起來的威力直接威脅到我們,或用於竭盡資源以處理其他危險時,我們反而會繼續儲備致命的軍火,在表面上是為了保衛生命。

若想遏止情況繼續惡化,就必須要採取決定性措施處理槍枝和彈藥無法解決的嚴重威脅。過度的軍事支出無法解決諸如氣候變遷、大規模難民移動和極端貧困等挑戰,在全球無法做到即時回應的情況下,這些挑戰只會加劇日後的衝突,讓我們處境更加危險。

2015年幾乎世界上每個國家都簽署了一項全面發展計畫——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計畫提供了詳盡的藍圖,期望能消除貧窮、保護地球、促進和平,同時確保每個人過上繁榮和充實生活。

它的目標看起來有點高,有人曾估計若要達成目標每年需花費二到三兆美元,但與大規模的軍事支出不同,各國在這些目標上的費用將能具體提供人民實際的安全。

在國內,「永續發展目標」將改善公共衛生和老化的基礎設施,擴大可再生能源的應用和新的教育機會。在國際上,解決貧困、發展不足並減輕人類的苦難,這些集體努力終將消除曾迫使政府過度投入軍事資源的結構性因素。

根據國際和平局的資料,一艘航空母艦的製造成本可用於重建比美國佛州還大的土地;國家用於購買坦克車的經費,可以治癒26,000名瘧疾患者。若由基層開始推動削減世界軍費開支,將可能讓這些事物的優先順序改變。

聯合國一直以來均承認各國自衛的權利,但各國政府仍須捫心自問,軍費支出是否超越保護人民安全所需的程度,努力建立信任和透明度能有效遏止過度軍事化,而跨界對話和訊息分享等值得我們投入更多關注和資源,為了世界信任體系建立的聯合國,應該可以在方面幫上忙。

我不是第一個提出這類觀點的人,數十年前艾森豪總統因軍事支出的慘痛教訓發表言論後,核戰陰影不斷是抑止兩個超級強國發展軍備競賽的重要角色。

如果我們用新目標來回應目前今日的危險,就可以遏止軍事支出快速成長,未來不再會有不安全感和懷疑。

現今的全球危機可能幫助我們找到新的集體目標,去想像任何可能性,危機讓我們看到比起把全球安全押在巨大破壞力的武器上,全力對抗全球軍備上癮的症狀不是過度理想,遏制軍備的行為其實更為合理。

危機也可能說服我們,這個世界終將必須先考慮和平。

© 2018 Time Inc.版權所有。經Time Inc.授權翻譯並出版,嚴禁未經書面授權的任何形式與語言版本轉載。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潘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