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刀の故事:偷師試水溫要「斬手」?用刀鞘能打嗎?百人斬不可能?

日本武士刀の故事:偷師試水溫要「斬手」?用刀鞘能打嗎?百人斬不可能?
Photo Credit: Rurouni Kenshin - Epic Dojo Fight / tommyprotramp Youtube截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全球不乏對日本武士刀著迷的人,究竟武士刀的製作過程以及相關文化,有何使之多年不減的奧妙?

數十年來,美國人超愛日本武士刀

MV5BMTQyMDcyMjIyOF5BMl5BanBnXkFtZTcwNTg2
Photo Credit: The Last Samurai / IMDb

相信如果有人拋出這個問題:最多日本刀(傳統武士刀)的地方在哪裏?

可能會立即被人嘲笑回答道:「當然是在日本吧!」

不過,若把問題添加時間性,把它當成是歷史問題的話,那麼,看似簡單又標準的答案,也未必全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軍在日本以一年時間大舉沒收武士刀,原意是禁制民間「武器」,不少美軍把大批武士刀視作珍貴紀念品帶回美國;直至1952年日本才讓彥三郎推出造300把新刀計畫,解禁後日本刀被視作傳統文化藝術品,數量逐漸增加。據估計戰後至50年代中期,美國收藏的武士刀極可能比日本還多。

凡事自有其發展脈絡,我們常在美國電影、劇集看見有角色使用傳統武士刀,不管是多年前令人熱愛的《末代武士》、《追殺比爾》等電影,或近年美劇《陰屍路》中「米瓊恩」(Michonne)的刀法曾惹來網友討論,乃至Netflix原創電影《極道制裁者》(DARC)那位「企業二世祖」的武士刀亦成為重要點綴;感覺美國人對日本刀情有獨鍾,實際背後更有血淚般的歷史緣由。

只是,沒收武士刀的事跡還不能充分解釋那份鍾愛,擁有的數量再多也可以不喜歡,說到底,始終是日本人製作武士力的技藝、品質和心思,才是真正令人醉心之處。

論造武士刀的過程,傳統說法與現代有些微差異,而傳統最賦「秘傳」色彩的一環,先不得不提關於「試水溫」的迷思。

日本製刀傳說涉及「水溫」的步驟最神秘?

Screen_Shot_2018-05-18_at_1_13_15_PM
Photo Credit: Yoshindo Yoshihara, Leon Kapp, Hiroko Kapp-The Art of the Japanese Sword. The Craft of Swordmaking and its Appreciation-Tuttle Shokai Inc

就是在刀匠捶打鋼刀刀芯到一個階段,刀身經已成形,便會在刀主體的上半部(刀背)塗上黏土,塗甚麼樣式會決定武士刀「刃文」的特色,唯獨不塗黏土的地方是外露那一整邊的刀刃,然後,將塗好的鋼刀整個放入爐火鍛燒,稱為「土置」(tsuchioki),加熱至攝氏750至850度燒完即置入溫水之中數秒(塗黏土的刀背部分(棟)向下延伸,使之更有彈性,而刀刃則沒塗黏土,反過來令它更堅硬)。

與此相關的迷思,就在拿捏「水的溫度」:水溫太冷,收縮過急會使刀刃出現裂痕;水溫太熱,則無法達致想要的硬度,影響堅固性。

在平安時代有一名匠叫小鍛冶宗近,人們透過謠曲〈小鍛冶〉流傳一個故事,他的門徒在幫助造刀的過程,偷偷伸手去試水溫,想知道箇中秘密,怎料瞬間被小鍛治宗近抓住,當場將他的手斬掉,此事隨著謠曲成為民間傳說。

Screen_Shot_2018-05-18_at_12_52_25_PM
Photo Credit: Yoshindo Yoshihara, Leon Kapp, Hiroko Kapp-The Art of the Japanese Sword. The Craft of Swordmaking and its Appreciation-Tuttle Shokai Inc

今天要弄清楚平安時代名匠「水溫秘密」已不太可能,但現代日本刀匠透露做法,是大約把水溫調至攝氏7至13度。

當然,在泡水之前的煉鋼的各種步驟亦極其重要,說到底,造武士力要準備的事和細節相當多。在分享讓人讚嘆又嚴謹的造刀技藝之前,不妨先從整個成品最外圍的「刀鞘」談起。

太天真?即使劍術高手也無法用刀鞘退敵?

MV5BMTM2Nzg4MDU4NF5BMl5BanBnXkFtZTcwOTg2
Photo Credit: The Last Samurai / IMDb

即使看似平平無奇的刀鞘,過往亦不乏趣事和製作功夫。

近年,日本「時代考證家」山田順子在《江戶那些事》提到刀鞘及武士之種種,正好滿足我們這方面的好奇心,她日常的重要專業之一,就是替日本影視製作團隊提供考證意見,讓團隊採用合適的部分拍攝。

由於不少日本人受到劇集畫面影響,一度誤以為武士界的絕頂高手,可以利用刀鞘來擊倒敵人,無須拔出整把刀撕殺。就好像《暴坊將軍》裏的吉宗將軍,不停用刀鞘擋對手的刀,又用刀鞘最尾端的「鐺」部大力反擊,似乎這像是金剛棒般厲害好用。

可惜事與願違,誠如著名刀匠吉原義人交代的過程,用來製造刀鞘的朴木(木蘭科)不見得特別堅硬,事前先徹底風乾,再被割磨成兩薄片,緊貼武士刀原型裁訂好各部後,以「續飯」(米飯壓合成的漿糊)作為黏合膠,把兩薄木片併合。可能你已推想到:「這不是很脆弱嗎?」正是,這種黏合稱得上脆弱,本來就是將來有需要時,重新把刀鞘再次分開兩半,清理長期用刀後藏在鞘內的油和灰塵,循環再用。

可想而知,無論一位武士如何高手,怎可能不拔刀,完全倚靠如此脆弱的刀鞘,彷若手執金剛棒一樣大力撃倒對手?

只是長久以來,文人雅士加上影視劇集對刀鞘的想像力,更聯繫上「銅牆鐵壁」四字,非常誇張,若知道實際刀鞘的結構,便明白一切想得太多了。

此外,還有一「武士與刀」的迷思,人們同樣想得太多,就是認為劍術強、刀夠好,就足以持刀大量斬殺敵人至天昏地暗。

手執一刀瘋狂斬殺百人、千人,有可能嗎?

Screen_Shot_2018-05-18_at_12_39_13_PM
Photo Credit: Blade Of The Immortal / Screen International Youtube截圖

每次看日本古裝劇出現武士撕殺時,不難碰見一些血脈沸騰的畫面,那些劍術高手揮舞幾下武士刀(誇張的甚至揮一下),就清脆利落把對方斬殺,如果是根據漫畫改編的故事,或會有百人斬、千人斬的場面,一會兒手起刀落,即屍橫遍野,近年《無限之住人》可謂全戲「由頭斬到尾」,看過的朋友或記起殺得有多壯烈。

以欣賞作品的角度來說,誇張一點問題都沒有,然而總有時候會好奇,傳統日本武士真的如此輕易用刀以一斬殺十人、百人乃至千人嗎?

山田順子談及武士撕殺時,以她熟悉的江戶時代為藍本的話,還是認為電影和劇集比歷史實況浮誇太多;別說要百人、千人斬,即使劍術高超的武士,加上質量非凡的武士刀,要做到十人斬,也未必真能成事。

首先,武士刀刃在斬中衣物、人體、碰撞刀刃或硬物時,會不停累積磨損,正式生死相搏的對決,可能一次決鬥已令武士刀折損不少,到了刺傷、斬死對方之後,也意味武士刀割破衣物、弄傷人體,繼而沾上了脂肪、血液,無論原初如何鋒利,依然會使變鈍情況加劇,這樣的刀再跟另外數位武士接戰,剩下多少威力,叫人非常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