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方創生經驗:高鐵不是地方活化的「夢幻底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重要的是「不對高速鐵路抱有過多的期待」。自己的地方要靠什麼存活?為此所需要的活動是什麼?這樣的基本方針更重要。為了實現這項方針而活用交通手段,才是基本。回顧過去的案例,在高速鐵路開通時,以下三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因此,當我們討論離高速鐵路車站較遠的地區的活化,不能光思考「高速鐵路+傳統鐵路」,還必須以活用「高速鐵路+新誘因」吸引顧客。
舉例來說,遠離新幹線車站的青森縣八戶市,就有個成功將郊外的生鮮批發市場觀光據點化的「八食中心」。八食中心經營了從八戶站開車的「八食百圓公車」,以「新幹線+公車」的路線開發,做到了觀光招客。此外,他們還經營連接市區的「八食兩百圓以下」公車,讓位於郊外的八食中心同時可來往車站及市區內。
此時,據點經營的重點,是以「當地利用(批發或零售)+觀光利用」的組合來構思結構。
觀光會有淡旺季,所以以當地顧客來確保基礎收入,以活用新幹線車站獲得觀光客收入,並定位為「附加性收入」,藉此可以同時確保經營穩定與「成長空間」。像這樣,為當地創造出明確的拜訪目的,同時施展「地區內不便交通網的獨特補足手段」,不僅是對於高速鐵路車站據點,對於其他任何想借高速鐵路產生周邊效應的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 必要條件三:為防止隱形的資本「吸管效應」,進行當地資本投資
第三個重點,就是吸管效應。
如前文所述,隨著高速鐵路開通,有些地方出現了企業關閉、人口往大都市流出的典型吸管效應。實際上,石川縣即估計因為北陸新幹線的「吸管效應」,會帶來「每年二十七億日圓的負成長」。
吸管效應:指因為交通網絡的開通,特別是細長的一條通道(吸管)的建設造成了大量移動,而途中的中繼地卻幾乎沒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了都市的發展或衰退。
然而,地方上還存在隱形的吸管效應,那就是大都市資本逐漸進出地方,形成的「鯨吞地方市場的結構」。最好懂的,就屬新幹線主要車站的車站大樓開發了。我們看看主要車站的車站大樓裡的店家會發現,都是東京或大阪資本的百貨公司或大型連鎖企業。
這代表什麼呢?大都市資本企業進駐地方都市,對當地來說乍看之下提升了便利性。人潮聚集、辦公室數量增加、雇用也擴大了,看似是要敞開雙臂迎接的好事。然而,大都市資本的進駐若繼續擴大,在當地產生的利潤,最後都會被連鎖企業和大都市所吸收。
難道無計可施了嗎?並非如此。位於鹿兒島中央車站前,由當地業者經營的「鹿兒島鄉土攤販村」就是一例。這個地方主要由年輕的經營者負責,彼此切磋琢磨,成立了充滿朝氣的事業。對於在新車站周邊形成的新市場而言,即便規模小,由當地業者發掘商機、進行投資極為重要。
找到基礎建設的目的
高速鐵路讓大都市之間擁有快速、穩定、大量的輸送,建設高速鐵路在國家單位的生產性改善上,就許多層面而言都很合理。但另一方面,對於地方而言,若沒有獨力思考交通的明確活用方式、祭出對策的話,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思考如何活用高速鐵路,為地方打造新產業、新據點,或是重新思考街道的定位,這在地方創生上完全是可行的。而關於高速鐵路在觀光產業上的活用,光是平凡無奇的觀光活動或團體旅行並不夠,如同前文中的案例,訂定鎖定了自己獨特的目標族群的事業,獨力修補除了高速鐵路與傳統鐵路以外的交通,再加上當地資本的投資,正是經營觀光要能成功連結高速鐵路的「必要三條件」。
我要再次聲明,重要的不是建設高速鐵路,而是創造出讓人們搭著高速鐵路前來的「目的」。弄錯這一點的話,高速鐵路別說是成為聚集人潮的引信,還可能對活化造成反效果。這個道理我想不僅是高速鐵路,也適用於高速公路或地方機場等所有基礎建設。
相關書摘 ▶有效活化公共空間,先從改變「這也禁那也禁」的公園開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不二家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木下齊
譯者:張佩瑩
二○一四年,「地方消滅」論(地方人口持續漸少將造成多數鄉鎮消失)揭開日本積極投入地方創生的序幕。四年過去,縣市吉祥物大戰、追求農產品高附加價值的果園、興建大型綜合設施等,執行「常識作法」的典型結果是地方財政陷入危機,衰退加劇。四年間,媒體熱衷報導一時的「成功案例」,引起其他地方跟進,失敗模式被荒謬地再三複製⋯⋯身在台灣的我們,對此絕不陌生。
擁有十八年地方活化事業經驗的木下齊,在第一線證實地方的活路在於獲利的事業。繼「不要依賴補助金!」等創業綱要,這位日本最積極的地方創業者,首度從事業項目、資產、人、金流、組織五大面向,整理日本公家與民間地方創生的現場作法、問題結構,以及具體對策。
特產、地方品牌、觀光──做什麼產品、政策項目才能延續地方的未來?特產賣不出去、農會加顧問公司的組合讓產品長得都一樣、觀光業照以往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法成長⋯⋯面對上述困境,作者結合日本各地實例提出新思維:產品不是「做了再賣」,關鍵在一開始就讓消費地的販賣者、消費者一起參與。比起品牌化,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對策更重要。今日的地方創生不只是「我們是○○之鄉」,還要讀取未來地方變化的徵兆。
活用資產、人、組織的地方智慧──衰退都是因為人口問題?公共財如何活用?作者指出,「人口減少」是地方衰退的結果而非原因,今天本該以人口減少為前提來規劃地方事業。人口少的農業鄉鎮如果能透過產業效率化提升個人所得,完全可以看到活路。另一方面,公家對公共資產的過多禁止,將造成地方荒廢。由民間主導,對公園、高速鐵路等公共財有「獨特使用法」的地方,能更有效提升區域整體價值!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用愛守護一個家:伊甸基金會「弱勢兒童服務計畫」,牽緊每位慢飛天使的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發展遲緩並非孩子成長的終點,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給予遲緩兒及家庭更多的療育支持,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我們常聽到的「發展遲緩」(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指的是嬰幼兒或兒童在知覺、運動、認知、語言或社交等方面,出現遲緩的狀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大約為6%至8%,以台灣每年平均有20到25萬新生兒計算,台灣每年大約有1萬5千名嬰兒,可能有發展方面的問題。
但是,發展遲緩並非無法矯治,事實上,若能透過早期療育,包括各種醫療復健、特殊教育、家庭支持和福利服務的介入等等,就有機會減輕發展遲緩的現象,幫助孩子邁開成長步伐,順利長大。
接連照顧兩代遲緩兒,她身心俱疲
今年4歲的蓁蓁,因為有癲癇及心房中膈缺損的問題,所以出生後便一直在醫院接受治療。後來醫院安排發展評估,發現蓁蓁不僅因為心臟影響整體發展,也有長短腳的問題。蓁蓁的主要照顧者是奶奶,但奶奶除了照顧蓁蓁,也要照顧有輕度智能障礙的蓁蓁爸爸。
蓁蓁爸爸小時候因糞便的細菌感染,發燒到40度後就醫住院,當時醫療跟早療觀念都不發達,並沒有發現蓁蓁爸爸的發展異狀。等到發現後,才趕緊接受早療服務。蓁蓁奶奶常常感慨地說:「因為太晚接受早療,所以成效比較有限,如果當初能夠早點發現的話,或許現在蓁蓁爸爸可以更好。」
雖然感慨,但是蓁蓁奶奶還是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陪著蓁蓁爸爸走過了早療之路。現在的蓁蓁爸爸不僅表現不錯,更透過就業媒合找到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平時除了上班,就是陪蓁蓁玩,兩人相處起來像是兄妹一樣充滿了童真的趣味,讓蓁蓁奶奶感到很欣慰。原本想說生活終於要步入正軌的蓁蓁奶奶,沒想到孫女也出現了發展遲緩的狀況。身為主要照顧者的蓁蓁奶奶,想到所有的努力跟辛苦都要再來一次,巨大的疲倦感讓她時常淚流不止。「但是,為了我這個孫女將來能夠自立自主,我現在不扛起來,還有誰能扛起來?」蓁蓁奶奶說。
在照顧的路上,永遠不該讓一個人踽踽獨行
情況和蓁蓁一家類似的家庭,其實並不在少數。隨著台灣邁入高齡社會,家庭與人口結構改變,不論是上有長輩、下有子女、自己又有工作在身的三明治族父母;或是因父母忙碌而需將孩子交給長輩照顧的隔代教養家庭;資源不足、經濟弱勢的偏鄉家庭、單親家庭等等,在面對發展遲緩兒的照顧問題時,經濟、生理、心理所承受的壓力更加巨大。
根據衛福部統計,在2021年,台灣共有約1.9萬名兒童接受早期療育服務,以比例來看,遲緩兒接受早療服務的比例,遠低於遲緩兒的個案人數。這或許是因為受到過去「大雞晚啼」的觀念影響,有些家庭中的主要照顧者,可能無法及時,或者不願意面對嬰幼兒在發展上的異常狀況。而另一個原因則是發展遲緩並不像感冒或者跌倒擦傷一樣很明確。根據研究,目前只有大約20%的發展遲緩能夠找到原因,而在這些已知的原因中,還包括了各種先天的缺陷以及後天的影響。
染色體異常、營養缺乏、肌肉神經病變等都屬於先天的缺陷,像上文中的蓁蓁,就是因為遺傳性癲癇問題,而導致的發展遲緩。在後天的影響上,則有可能像是蓁蓁爸爸一樣在幼兒時期受到細菌感染,或者腦傷、腦性麻痺等等。另外也有可能是外在環境所導致,比方家人對於嬰幼兒疏於照顧和互動、兒童受虐,又或者是經濟弱勢的家庭,較無法滿足幼兒成長所需的資源,才導致發展遲緩。

無論原因為何,如果持續忽視嬰幼兒有遲緩發展的情形,對遲緩兒本身、家庭以及社會,都會帶來更沈重的負擔。試想,如果遲緩兒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而生活,隨著他的年齡增長,主要照顧者會老去、會生病,甚至有一天意外降臨,遲緩兒該怎麼辦?更重要的是,照顧遲緩兒的工作,也不應該只由一人扛起,因為長期照顧所產生的心理壓力,日積月累所導致的悲劇時有所聞。但這些其實都是可以避免的,因為只要發現得早,遲緩兒在專業的支持和幫助下,可以減輕發展遲緩的狀況,更有機會跟上同齡孩子的發展步伐。
慢飛家庭特攻隊 寶貝成長大作戰
伊甸投入早期療育服務邁入第30個年頭,每年幫助超過2萬名發展遲緩兒童及家庭趕上成長步伐。根據伊甸的服務經驗,許多家庭在發現孩子有遲緩成長現象時,往往不知所措,如果再加上社會環境、家庭結構及生活經濟等壓力,整個家庭就會加速失序,面臨崩潰邊緣。因此,伊甸的早療服務,期許能成為每個早療家庭的堅強後盾,以家庭為核心,為孩子安排療育課程,並透過親子活動、親職講座及定期療育會議,幫助家長在育兒上建立實用的五大能力,包含「溝通力」、「學習力」、「自信力」、「決策力」以及「影響力」,讓家長更了解孩子的需求,並能積極且自信地陪伴孩子跨越成長阻礙,減輕照顧壓力。今年邀請到藝人楊祐寧擔任愛心隊長,期待能強化並帶來早期療育正面、積極的印象,讓有需求的家庭,願意主動尋求支援,接受伊甸專業早療顧問團的幫助,共同支持孩子在成長階段中的種種需求。

上文中的蓁蓁奶奶,曾經為了蓁蓁的發展,不管颳風下雨,騎著機車載著蓁蓁到醫院回診,一個月要跑醫院好幾趟,非常辛苦。後來蓁蓁開始接受伊甸的早療服務,短短兩年時間,蓁蓁就有了非常明顯、令人驕傲的進步。比方可以自行上下樓梯、戒掉了尿布,在生活自理及口語能力上都有所提升。其中最大進步是在環境適應上——原本蓁蓁相當依賴奶奶,剛開始進入日托班上課的前半年,常常會哭鬧。但現在已經可以自在的跟著團體一起活動,和同學們也相處很融洽,甚至能夠幫忙老師照顧比自己年紀小的孩子。
「蓁蓁是個體貼的孩子,她在接受早療服務之後,這些特質都慢慢的展現出來。」有一次蓁蓁奶奶在家中默默哭泣,被蓁蓁看到,蓁蓁便上前擦掉奶奶的淚水、安慰奶奶,讓蓁蓁奶奶覺得很驚訝,也很窩心。有時候蓁蓁奶奶在家裡接代工做,長時間久坐時後,蓁蓁還會自動自發的幫奶奶搥搥腰背。蓁蓁奶奶說:「看她那麼乖、那麼懂事,我就覺得再怎麼辛苦也很值得。」蓁蓁一天天的進步,讓蓁蓁奶奶覺得很欣慰,雖然還有許多成長挑戰等著蓁蓁克服,但現在的她,已經擁有更多可能性,順利長大、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伸手就有機會抓住的目標。
「當超人,可以不只有自己一個人」,伊甸早療服務一直鼓勵慢飛家庭勇敢站出來,也期待社會大眾給予友善對待及行動響應,支持伊甸「弱勢兒童服務計畫」,幫助慢飛家庭解鎖成長任務,大家一起努力,用愛陪伴一個孩子,守護一個家。詳情請上官網,或洽捐款專線0800-025-8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