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方創生經驗:高鐵不是地方活化的「夢幻底牌」

日本地方創生經驗:高鐵不是地方活化的「夢幻底牌」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最重要的是「不對高速鐵路抱有過多的期待」。自己的地方要靠什麼存活?為此所需要的活動是什麼?這樣的基本方針更重要。為了實現這項方針而活用交通手段,才是基本。回顧過去的案例,在高速鐵路開通時,以下三點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因此,當我們討論離高速鐵路車站較遠的地區的活化,不能光思考「高速鐵路+傳統鐵路」,還必須以活用「高速鐵路+新誘因」吸引顧客。

舉例來說,遠離新幹線車站的青森縣八戶市,就有個成功將郊外的生鮮批發市場觀光據點化的「八食中心」。八食中心經營了從八戶站開車的「八食百圓公車」,以「新幹線+公車」的路線開發,做到了觀光招客。此外,他們還經營連接市區的「八食兩百圓以下」公車,讓位於郊外的八食中心同時可來往車站及市區內。

此時,據點經營的重點,是以「當地利用(批發或零售)+觀光利用」的組合來構思結構。

觀光會有淡旺季,所以以當地顧客來確保基礎收入,以活用新幹線車站獲得觀光客收入,並定位為「附加性收入」,藉此可以同時確保經營穩定與「成長空間」。像這樣,為當地創造出明確的拜訪目的,同時施展「地區內不便交通網的獨特補足手段」,不僅是對於高速鐵路車站據點,對於其他任何想借高速鐵路產生周邊效應的地方,都是非常重要的。

  • 必要條件三:為防止隱形的資本「吸管效應」,進行當地資本投資

第三個重點,就是吸管效應。

如前文所述,隨著高速鐵路開通,有些地方出現了企業關閉、人口往大都市流出的典型吸管效應。實際上,石川縣即估計因為北陸新幹線的「吸管效應」,會帶來「每年二十七億日圓的負成長」。

吸管效應:指因為交通網絡的開通,特別是細長的一條通道(吸管)的建設造成了大量移動,而途中的中繼地卻幾乎沒有經濟活動產生,影響了都市的發展或衰退。

然而,地方上還存在隱形的吸管效應,那就是大都市資本逐漸進出地方,形成的「鯨吞地方市場的結構」。最好懂的,就屬新幹線主要車站的車站大樓開發了。我們看看主要車站的車站大樓裡的店家會發現,都是東京或大阪資本的百貨公司或大型連鎖企業。

這代表什麼呢?大都市資本企業進駐地方都市,對當地來說乍看之下提升了便利性。人潮聚集、辦公室數量增加、雇用也擴大了,看似是要敞開雙臂迎接的好事。然而,大都市資本的進駐若繼續擴大,在當地產生的利潤,最後都會被連鎖企業和大都市所吸收。

難道無計可施了嗎?並非如此。位於鹿兒島中央車站前,由當地業者經營的「鹿兒島鄉土攤販村」就是一例。這個地方主要由年輕的經營者負責,彼此切磋琢磨,成立了充滿朝氣的事業。對於在新車站周邊形成的新市場而言,即便規模小,由當地業者發掘商機、進行投資極為重要。

找到基礎建設的目的

高速鐵路讓大都市之間擁有快速、穩定、大量的輸送,建設高速鐵路在國家單位的生產性改善上,就許多層面而言都很合理。但另一方面,對於地方而言,若沒有獨力思考交通的明確活用方式、祭出對策的話,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思考如何活用高速鐵路,為地方打造新產業、新據點,或是重新思考街道的定位,這在地方創生上完全是可行的。而關於高速鐵路在觀光產業上的活用,光是平凡無奇的觀光活動或團體旅行並不夠,如同前文中的案例,訂定鎖定了自己獨特的目標族群的事業,獨力修補除了高速鐵路與傳統鐵路以外的交通,再加上當地資本的投資,正是經營觀光要能成功連結高速鐵路的「必要三條件」。

我要再次聲明,重要的不是建設高速鐵路,而是創造出讓人們搭著高速鐵路前來的「目的」。弄錯這一點的話,高速鐵路別說是成為聚集人潮的引信,還可能對活化造成反效果。這個道理我想不僅是高速鐵路,也適用於高速公路或地方機場等所有基礎建設。

相關書摘 ▶有效活化公共空間,先從改變「這也禁那也禁」的公園開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地方創生:觀光、特產、地方品牌的28則生存智慧》,不二家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木下齊
譯者:張佩瑩

二○一四年,「地方消滅」論(地方人口持續漸少將造成多數鄉鎮消失)揭開日本積極投入地方創生的序幕。四年過去,縣市吉祥物大戰、追求農產品高附加價值的果園、興建大型綜合設施等,執行「常識作法」的典型結果是地方財政陷入危機,衰退加劇。四年間,媒體熱衷報導一時的「成功案例」,引起其他地方跟進,失敗模式被荒謬地再三複製⋯⋯身在台灣的我們,對此絕不陌生。

擁有十八年地方活化事業經驗的木下齊,在第一線證實地方的活路在於獲利的事業。繼「不要依賴補助金!」等創業綱要,這位日本最積極的地方創業者,首度從事業項目、資產、人、金流、組織五大面向,整理日本公家與民間地方創生的現場作法、問題結構,以及具體對策。

特產、地方品牌、觀光──做什麼產品、政策項目才能延續地方的未來?特產賣不出去、農會加顧問公司的組合讓產品長得都一樣、觀光業照以往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法成長⋯⋯面對上述困境,作者結合日本各地實例提出新思維:產品不是「做了再賣」,關鍵在一開始就讓消費地的販賣者、消費者一起參與。比起品牌化,提升產品附加價值的對策更重要。今日的地方創生不只是「我們是○○之鄉」,還要讀取未來地方變化的徵兆。

活用資產、人、組織的地方智慧──衰退都是因為人口問題?公共財如何活用?作者指出,「人口減少」是地方衰退的結果而非原因,今天本該以人口減少為前提來規劃地方事業。人口少的農業鄉鎮如果能透過產業效率化提升個人所得,完全可以看到活路。另一方面,公家對公共資產的過多禁止,將造成地方荒廢。由民間主導,對公園、高速鐵路等公共財有「獨特使用法」的地方,能更有效提升區域整體價值!

getImage
Photo Credit: 不二家出版社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