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學術專業,還有什麼是物理人養成必備的技能?

除了學術專業,還有什麼是物理人養成必備的技能?
PHOTOS COURTESY OF KEN COLE AND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物理系畢業,物理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然後應徵上一個終身教職。你或許會認為,你目前的學生,大多數也將追隨著你的腳步,所以你應該好好教導他們,為他們將來成為物理教授而做好準備。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麼你就錯了。

文:Laurie McNeil、Paula Heron
編譯:常雲惠老師

Laurie McNeil任職於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物理與天文學系,正式職稱是伯納德・格雷傑出教授(Bernard Gra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Paula Heron是西雅圖華盛頓大學的物理教授。她們兩人共同主持由美國物理學會與美國物理教師協會聯合資助的「物理系大學部學程改進聯席專責小組」(Joint Task Force on Undergraduate Physics Programs,縮寫為J-TUPP)。

如果你是位物理教授,你也許是循著傳統的路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的位置:物理系畢業,物理碩士、博士、博士後研究,然後應徵上一個終身教職。你或許會認為,你目前的學生,大多數也將追隨著你的腳步,所以你應該好好教導他們,為他們將來成為物理教授而做好準備。如果你是這麼想的,那麼你就錯了。

根據美國物理聯合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Physics,縮寫為AIP)統計研究中心(Statistical Research Center)的資料顯示,美國的物理系畢業生中,最後大約只有5%會成為物理教授;即便是留在學術界,也有很多人會轉戰例如工程或資訊科學等相關領域。大多數的物理系畢業生,其實並不會留在學術界,而是走進各行各業,從事各種多樣類型的工作。這些工作機會,有半數左右是來自私人企業(圖一為新近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統計資料)。

1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一:私人企業:根據2013與2014兩年的大學畢業生就業調查,約65%的物理系畢業生,在取得物理學士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任職於私人公司。(上圖的就業調查中,並未包括54%直接進入研究所就讀的大學畢業生。)其中,任職於大專院校的10%指的是負責行政工作的職員,而非擔任教職。至於5%的「其它」類則包含了小學、國中,醫院或其它醫療機構,以及非營利組織。在私人企業這部分,大多是從事與STEM(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相關的工作,當然也有為數不小的畢業生,從事於與STEM無關的工作,例如財經業或服務業等。

幾乎沒有任何物理課程,是專門為這些「非物理學術工作」而設計的。對於一些需要科學訓練的職務,物理系的畢業生,以及他們的雇主都一致認為,大學為社會新鮮人提供的訓練與準備並不夠充分。同樣的問題,對於新科物理博士,也一樣適用(參見《今日物理》,1995年6月號,第13頁)。在畢業一年之後,將近半數的物理博士,並不在學術單位任職。而在完成博士後研究之後,有更高比例的人,移往私人公司或政府部門任職。在接受問卷調查時,任職於私人公司的物理系畢業生表示,除了熟悉的物理知識之外,他們還經常需要一些額外的技能,例如團隊合作、科技寫作、電腦程式設計、在其它領域運用物理知識、產品的設計與開發,以及複雜的專案管理等等;圖二列舉了這些技能。然而,對於大多數學物理的人來說,在整個教育養成過程中,很少有課程是為了這些技能而做準備。

2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二:物理學士經常使用的知識與技能:針對新到工程與電腦科學的私人企業公司任職的物理系畢業生(2013與2014年)而言,上表列舉出他們每日、每週與每月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這兩個領域的職場新鮮人同時表示,與物理知識相比,有幾項技術性與專業性的技能更為「有用」,精確來說,是較為「常用」。

2014年,美國物理學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縮寫為APS)與美國物理教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s Teachers,縮寫為AAPT),共同組成物理系大學部學程改進聯席專責小組(Joint Task Force on Undergraduate Physics Programs,縮寫為J-TUPP)來檢視這方面的不足。我們與J-TUPP小組的同事(主要是來自學術界或產業界的物理學家),一起思考兩個大問題:下一個世代的物理系畢業生,應該具備哪些技能與知識,才能應付未來職涯裡的多樣要求?以及物理系該如何修改他們大學部的課程,才得以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整的報告請參見美國物理學會於2016年十月出版的《物理 21》(Phys 21: Preparing Physics Students for 21-st Century Careers)。

我們以多管齊下、多方探索的方式,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為了能描繪出更明確的圖像,我們參考了其它學會、教育機構、政府部門與私人企業的研究報告;我們也訪談了許多相關人士,例如物理系畢業,但任職於非學術領域的物理學家,以及負責開發創新大學學程的研究人員;以及委託針對物理系畢業生與其雇主的研究計畫等等。此外,我們不僅仔細參考由AIP的統計研究中心(Statistical Research Center)與物理學生學會(Society of Physics Students,簡寫為SPS)先前所發表的研究報告《職涯途徑計畫》(Career Pathways Project),也委託進行一系列的個案研究,探討系所在修改大學部課程與其畢業生的職業準備度之間的關聯,希望藉此找到一些可行的策略或建議。

物理系畢業生需要些什麼?

我們得到一個初步結論是,物理系畢業生所具備的彈性、解題能力,以及接觸過許多新科技的經驗,是他們受到雇主歡迎的原因。然而,如果在電腦計算分析工具或程式方面,特別是一些廣受業界採用的軟體系統,他們能多具備一些相關知識與技能;或是擁有實習或專題研究的經驗,能讓他們在實際的產業工作中更快上手;或是熟悉物理觀念、實際應用與產品創新三者之間的關聯等等,都能讓他們在就業市場中,更受歡迎。此外,一些所謂的「軟實力」,例如基本的商業概念,如何在團隊中與人合作,或是有效溝通等等,也都有助於他們在職涯上的成功。

傳統的物理系教授,大多致力於確保學生能掌握核心課程裡的物理觀念:力學、電磁學、熱力學、統計物理、量子力學,以及這些觀念在光學、核物理與凝固態物理的應用。雖然在學習這些科目的過程中,學生也能習得數值方法、統計分析與實驗方法等相關技能。然而,如何培養學生,在非學術研究與跨領域的環境中,去運用基礎物理觀念,則較為罕見,而這也正是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較可能會遭遇到的情況。

物理系的課程,也需要能提供學生許多相關的科學與科技、工程技能的學習機會,以及從基本觀念來解決真實或複雜情境下問題的機會,例如光學、真空技術、電子學等方面的基本實驗技能,程式設計或電腦軟體模擬的經驗,數據的收集、處理與分析,實驗儀器的偵錯、校準與修復等。雖然,傳統課程與專題實驗室,或多或少地提供了這些技能的學習機會。然而,在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或是未能針對某項技能而設計的教學活動,某些學生可能因此而缺少了足夠的訓練。另一個可能的情形是,也許學生已經學會並具備了這些技能,但卻無法體認出它們的市場價值,以及據此來挑選出最合適自己的工作機會。有趣的是,在圖三所列舉出的常見職稱,只有高中物理教師有用到「物理」這個關鍵字。

3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圖三:常見的工作職稱:根據2009與2010這兩班畢業生的回報資料,常見的工作職稱如上圖所示(取自AIP職涯發展計畫為物理系別生所製作的職業工具箱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