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全員在逃》:美國黑人解決爭端時,要避開警察與法院

《全員在逃》:美國黑人解決爭端時,要避開警察與法院
Photo Credit: pxhere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過去貧窮黑人社區的居民無法求助警察來保護自己或解決爭端,是因為警察常不見人影也漠不關心;現在這些居民所面對的則是另一種阻礙:他們不能向警方求助,是因為官司纏身。到處都有警察,但警察身為維持治安的人,對他們而言仍然遙不可及。

四十三歲的內德(Ned)和交往很久、四十六歲的女朋友珍(Jean)就住在邁克家附近。珍吸毒吸得兇,雖然查克強調她可以控制自己的毒品,也就表示她可以兼顧家庭與個人的毒癮。內德現在沒有工作,偶爾會辦場收門票的舞會──收入場費的家庭舞會,一塊錢入場就可以喝飲料、吃東西和玩遊戲──多賺點現金。他也會騙點小錢,例如攔截信件裡的支票或偷信用卡。兩人主要的收入是撫養寄養兒童。當內德和珍發現自己可能會因為積欠市政府的房屋稅(property tax)而被掃地出門時,珍打電話給雷吉的堂哥,要他過來一趟,因為她知道一些他一直很感興趣的八卦。結果雷吉的堂哥人一到,有位穿著連帽衫的男子持槍搶了他。事後雷吉說他的堂哥應該知道最好不要去內德和珍的房子:那時他是第六街唯一有通緝令在身的人,因此對手頭緊迫的情侶來說,實在是個容易下手的目標。

如果年輕人因為有通緝令在身而成為有些人利用甚至搶劫的對象,他們可能會訴諸暴力自保或是復仇。某個冬天早晨,查克、邁克和我三人在一家小館吃早餐,慶祝邁克那天稍早順利出庭,警方並未把邁克送入拘留所。此時查克接到媽媽來電,她說查克停在屋外的車子被燃燒彈炸到,而消防員正在滅火。根據查克的說法,放火燒他車的人,曾經拿毒品給他賣,雙方同意等查克把毒品賣出去再付錢。但是,查克一直無法還錢,因為那星期稍早警察搜他的時候,已經從他的口袋裡把錢拿走了。這輛車是查克合法購買的第一輛車,一週前他才用四百美元從費城東北部一家二手車店買下這輛一九九四年分的龐蒂克(Bonneville)。整頓飯接下的時間他都沉默不語,之後,我們一起走向邁克的車子,他說:

「吃屎吧!這人是瘋子。操,我要怎麼辦?報警嗎?跟他說:『對不起,警察先生,我想是這個人燒了我的車。』他會查我的姓名,操,然後看到我身上有通緝令;接下來,你想也知道,我這個黑屁股就要去坐牢,他媽的,你懂嗎?我會因為一個黑鬼燒了我的車而坐牢。什麼跟什麼。他媽的,我注定要讓這個黑鬼利用我這一點嗎?」

查克和邁克討論查克是否應該自己解決這問題,還是摸摸鼻子算了。不做任何事的好處是不會讓自己惹上更多的法律麻煩,但正如他們二人所說,如果什麼都不做,那些知道他們「好欺負」(sweet)的人就會把他們吃得死死的。

幾天後,查克、邁克及另一個朋友開車過去第八街,來到應該對燒車事件負責的人的家,他們開槍掃射房子。雖然無人受傷,但有位鄰居報了警,警察以企圖謀殺對查克發布人身逮捕令。

由於第六街的年輕人對報警或上法院有所顧忌,因此容易被那些抓住他們小辮子的人知道他們不會因為有人偷竊或打人而尋求法律途徑。由於警察管不著,他們有時會訴諸更多暴力,做為解決爭議或捍衛自己的策略。

相關書摘 ▶《全員在逃》導論:乾淨的人與骯髒的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全員在逃:一部關於美國黑人城市逃亡生活的民族誌》,衛城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愛麗絲・高夫曼(Alice Goffman)
譯者:李宗義, 許雅淑

《全員在逃》做為城市民族誌研究,描述六、七○年代後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的進展,如何從八○年代開始,因打擊犯罪與反毒戰爭的開展,使黑人社區落入新時代的「種族隔離」,其一是因為貧窮,其二是因這些社區淪為高犯罪區域。研究者愛麗絲.高夫曼想要問:為什麼進監獄的都是窮人?而且不成比例的都是黑人?為什麼四分之一的黑人小孩必須經歷父親身陷囹圄的童年?為什麼當其他年輕人忙著學業與成婚,卻有另一些年輕人在監獄中度過黃金歲月?而又是為什麼,黑人社區要區分出乾淨的人與骯髒的人,體面的人與街頭的人。愛麗絲.高夫曼的研究赤裸揭露這些被封閉在黑人底層社區裡的生命經歷。

愛麗絲.高夫曼的父親是曾著作《汙名》的著名社會學家厄文.高夫曼,愛麗絲大學時代因在學校餐廳打工,偶然成為黑人同事蒂娜的家教,於是以蒂娜家族為核心,愛麗絲在費城黑人區開始進行六年的田野觀察。她努力克服身為白人中產階級女性的恐懼與無知,學習黑人的語言,成為第六街老大哥邁克、查克的死黨,還乾脆住進第六街,本書的方法論附錄詳細說明她偶然進入田野成為研究者的經過,甚至坦承友人查克遭槍殺身亡時,她明白了仇恨是怎麼回事,因為她一度想要去尋仇。愛麗絲高超的田野描述能力使她的研究極度吸引人,但這些故事的客觀性、真實性與是否違反研究倫理,也使愛麗絲飽受批判。

即便後續爭議不斷,本書第一手的底層研究或許仍舊對美國是否進入大規模監禁社會提出有力質疑。四十年來美國對打擊犯罪的政策日趨嚴峻,讓黑幫入獄的比例達到史上新高,也撕裂了在監獄之外人們的生活。「第六街」這個充斥逃亡的社區,就像是美國大規模監禁隱藏著的陰暗面。在反省「打擊犯罪」及「對抗毒品交易」的同時,本書點出了司法系統和嚴峻的打擊犯罪政策所無法顧及、甚至大幅損害的面向:對於人權的嚴重侵犯以及民主精神的逐步淪亡。

getImage
Photo Credit: 衛城出版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