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不只監測車流、還有人臉辨識:台北市推「多功能」智慧路燈,最晚2021年「全市擴散」

不只監測車流、還有人臉辨識:台北市推「多功能」智慧路燈,最晚2021年「全市擴散」
Photo Credit:林欽榮臉書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智慧路燈主要功能包括統計資料、大數據分析以及智慧監控、人臉或行為觀察辨識、人流車流統計等,恐有涉及資安與隱私的疑慮。

台北市宣布,將在明(2019)年投入1.4億新台幣,在內湖科學園區、南港軟體園區、信義計畫區、松菸文創園區等處,設置共1萬2600盞「多功能」的智慧路燈,未來功能不只是照明,更升級到可以監控車流、人流,不過這樣的功能,也引發資安的疑慮。

(中央社)台北市資訊局及工務局召開「智慧路燈策略與實證計畫」記者會,台北市副市長林欽榮、工務局等官員及資通訊業者都出席。

林欽榮受訪時說,為讓台北市邁向智慧化城市,規劃整合號誌、監視器等多功能的智慧路燈計畫,先在松山區健康路周邊設4盞多功能智慧路燈,經實證結果,成效良好。

智慧路燈功能包含人車流偵測器、停車收費等科技,能融合警方所需要的監視畫面。另外也能偵測空氣品質、主動回報故障等功能,外型力求乾淨,所有設備都融合在路燈內,路燈懸掛顯示器不僅有跑馬燈功能可及時提供訊息,公園內設置的智慧路燈也有手機充電服務。

林欽榮說,為讓更多資通訊業者可和市府合作,預定明年起,選在內湖科技園區、南港展覽館、南港軟體園區、信義計畫區、松菸文創園區設置1萬2600盞智慧路燈,若外界反應不錯,將會擴展到全市設點,數量可達16萬盞,歡迎業者可和市府洽詢。

根據市府規劃的期程如下:

  • 2019年:東區精華區域(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信義計畫區、松菸文創園區等地區),建置1萬2千盞路燈
  • 2020年:五行政區(內湖、南港、信義、松山、中山區)全面覆蓋,建置約9千盞路燈
  • 2021年:全市規模化擴散,把全市境的路燈全面智慧化,估計到該年還剩下9萬多盞路燈要蓋
智慧路燈_2
Photo Credit: 林欽榮臉書
智慧路燈
Photo Credit: 林欽榮臉書
智慧路燈_4
Photo Credit: 林欽榮臉書

而為了讓台北市邁向智慧城市,無人小巴也會和智慧路燈結合,今年8月將在仁愛路公車道進行實測。

分析集遊安全、協尋失蹤人口,路燈會不會變「天眼」?

《蘋果日報》報導,林欽榮表示,智慧路燈未來有幾個重要功能,首先是迎接5G時代的來臨,路燈可以供各電信業者放置接受器;此外路燈有車牌、人臉辨識功能,有助交通改善、分析與集會遊行安全調疏管理;路燈本身也有節電功能,未來也可以在上頭建置空氣盒子,測試PM2.5。

林欽榮強調,未來路燈會創造更多商業模式,與電信業者、ICT產業業者、學校機關等合作,例如學校要找失蹤孩童,或是協尋失蹤老人,就可以利用智慧路燈的資源。至於合作模式目前尚未定案,但如果做得成功,可以將整個模式輸出到南向各國。

不過由於路燈未來具有人臉辨識功能,也被質疑是否有違反個資的疑慮?林欽榮表示,政府將遵守《個資法》,也會和簽約廠商有明確規範,濫用將依法進行開罰。

監測還是監控?英國組織警告:大數據產生新的「公民戰場」

而中國在各大城設置「天網」監控系統,監視器已達到無孔不入的程度。英國《BBC》報導,到2017年為止,全中國共有1.7億個監視器,未來3年會再增加4億台,加起來將有近6億台監視器,民眾的一舉一動都被拍攝下來。

《蘋果日報》報導,中國正在建置號稱全球最大的影像監控網絡「天網」,能即時辨識路上的車輛種類、顏色,以及行人的年齡、性別、衣著等,甚至可以根據臉上的特徵,檢查資料庫,找出是否被警方通緝。

除了飯店、商場、劇院等公共場所,就連巴士、地鐵、計程車等都滿佈鏡頭,能在行人過路處拍下違反交通規則的民眾,將資料公開。中國廣東深圳也利用這系統,自動向違規司機開罰單。

網友說,當局藉此科技打擊犯罪、維穩的同時,也完全侵犯民眾隱私。

而不只是中國,英國警方也靠著監視器和數據資料庫,在大型活動如國殤紀念日(Remembrance Day)上,搜索被列入精神健康觀察名單上的人。警方也計畫在未來的音樂節等大型活動,使用這項技術。

不過,英國南威爾斯(South Wales)警方也透過人臉辨識技術,在2017年5月到2018年3月期間認出了2685名「通緝犯」,但在調查後卻發現當中有2451人都是誤認,成功識別的僅有234人,錯誤率高達91.3%。

《衛報》報導,英國非營利組織《Big Brother Watch》報告警告說,人臉識別技術,已將無辜的英國公民變成「行走的身分證」。

雖然一些警務人員認為,人臉辨識是執法工作的下一個大躍進,不過也有人認為,它是公民自由的下一個大戰場,因為國家有效地要求放棄一定程度的隱私以換取更安全的承諾。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