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齋戒月你該知道的事(五):從大禮包到穆斯林芭比娃娃,開齋節送禮如何送到心坎裡?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虔誠的穆斯林小朋友,倘若有大人為她們準備美麗的芭比娃娃,且芭比娃娃還是穿著穆斯林衣裙,收到禮物的小朋友肯定有個難忘又快樂的開齋節。
齋戒月已經開始了,這段時間對回教徒來說是一年中非常重要且神聖的時間。在每年為期三十天的齋戒月期間,除了老人 、小孩、病人、孕婦、月事來潮的女性,所有穆斯林在日出後到日落前,不飲食、不吸菸、禁止親密關係。在之前「印尼齋戒月你該知道事」系列文章中,我曾介紹過齋戒月期間特有的用餐文化、開齋食品、購物潮、經商者絯注意的事等。
齋戒月期間雖然有許多禁忌,但這段時間也是穆斯林與家人、朋友及商業夥伴們維護及增進情誼的時間,最常見的就是大家邀約一同吃開齋飯(buka puasa bersama),預先訂好餐廳,一同等待六點後共同吃飯聊天說笑的歡樂氣氛。除了一起吃開齋飯,這個期間(特別是近開齋節時),許多企業主還會相互贈送禮品,來感謝商業夥伴過往一年的支持,及期望來年更多合作機會。也有許多公司發放年終奬金之外,還會準備一些禮品給員工,讓員工對公司更有向心力。家人與親友之間,也多有互贈禮品的習慣。

因此在印尼經商,掌握送禮訣竅,了解在開齋節前送禮,如何將禮品送的好、送的巧、送到對方的心坎裡,可說是相當重要。Nina於下面介紹六項印尼當地常見的開齋禮品,讓大家知道如何為常往來的業主、員工、朋友等選購適合的禮物。
Parcel Lebaran (開齋節大禮包)
應景的大禮包是印尼開齋節最常見最被期待收到的禮品。這樣的大禮包通常在齋戒月開始便可以在超市,購物中心,甚至是便利商店等輕鬆找到。這種大禮包有預先包裝好的,常見的有將食品、餐具組、廚房用品、咖啡器具、居家擺飾品等,並搭配一點漂亮的配飾及緞帶,包裝成美麗的大禮包。
更貼心的送禮者,會先了解對方喜愛或想到的物品後,再請店家將這些物品包裝在一起,配上華麗好看的配飾,這樣的禮品肯定讓收禮者收到時覺得驚喜又有面子。開齋節大禮包,非常適合送給商業上往來的夥伴及客戶。建議在印尼經商的朋友們,不妨為平日有商業關係往來的客戶或政府單位,準備幾份開齋節大禮包,於開齋節前送上,增進情誼,維護良好關係。
(印尼新聞台介紹開齋節大禮包)
Aneka Kue(各式糕點餅乾)
在開齋前,超市及各大賣場亦開始出現許多手作糕點及餅乾,多半會用透明的圓盒裝著。除了在賣場超市可以買到之外,當地也有許多人會自己動手作。比起在賣場超市買,自己動手作的糕點甚至更受歡迎。糕點餅乾類的禮品,很適合送給平日較好的朋友或親戚,溫馨且不昂貴。

Baju koko dan gamis 印尼穆斯林傳統服裝
開齋節年度最重大的節慶,許多穆斯林會穿上美美的傳統服裝外出或拜訪親友,更講究一點或經濟狀況不錯的,甚至會為全家添購花色相同的服裝,開齋節整家子一同穿上外出時,當地人便覺得特別顯眼有面子。這樣的印尼穆斯林傳統服裝,男性通常是一件上衣,小立領的設計配上回教式的花紋,而女性則是一件長袍。 如果預算足夠,可以為收禮者的全家人都準備一件,讓收禮者全家於開齋節當日穿著外出炫耀一番哦。

Mukena dan sajadah 禱告衣和禱告地毯
禱告衣和禱告地毯也很適合當作為穆斯林的開齋節禮物。 開齋節當日,多數印尼穆斯林一早起床淨身、換裝,作晨間禱告,再一起到家附近的清真寺去聆聽長老吟誦《可蘭經》,集體朝著麥加的方向依禮敬拜。對於虔誠的穆斯林而言,收到禱告衣和禱告地毯是相當實用的禮物,特別是在開齋節當日的禱告,披上新的禱告衣和使用新的禱告地毯,會有煥然一新的感覺。禱告衣有許多顏色,多數人偏好白色,有些款示做的精緻,還會手工縫上美麗的亮片。 通常禱告衣和禱告地毯於印尼當地,很適合作為贈送給家人的禮物。

Uang cash現金
許多孝順的人在返鄉時,會將自己努力一年的所得,放在綠色的信封裡送給他們親愛的父母。
開齋節的綠包,就如同台灣於中國年時會給的紅包一樣,對父母表示自己有賺錢且照顧家人的能力。在印尼贈送禮金時,習慣將禮金裝在綠色的信封,這樣的信封在一般超市或文具店都能找到。
Fulla Barbie(穆斯林芭比娃娃)
印尼是個生育率極高的國家,想當然爾開齋節當地人家庭聚會或拜訪親友時,小朋友齊聚的數量驚人,且女生佔多數。對小朋友而言,最期待的就是收到玩具了。虔誠的穆斯林小朋友,倘若有大人為她們準備美麗的芭比娃娃,且芭比娃娃還是穿著穆斯林衣裙,收到禮物的小朋友肯定有個難忘又快樂的開齋節。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穆斯林芭比娃娃,覺得很可愛且很有在地特色,也買了一個送給姪女,玩芭比娃娃的同時還可學習了解不同的宗教與文化,是不是很棒呢?

透過介紹,大家知道在印尼如何準備開齋節禮品了嗎?送禮最重要的就是了解在地文化並投其所好,送的好、送的巧、送到對方心坎裡,了解印尼開齋節的送禮文化,肯定能幫助你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及拓展更多的合作機會喔。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