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避談「家裡沒有爸爸」,讓孩子理解他是從美好來的

不要避談「家裡沒有爸爸」,讓孩子理解他是從美好來的
Photo Credit: skimpton007@Pixabay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沒有爸爸」可以是一種負面評論(「大家都有只有我沒有」),也可以是一種狀態敘述(「我家的成員裡沒有爸爸這個角色」),關鍵不是在孩子,而是大人自己就要有那個視野看到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家庭多元形式,以及不認為「某些家庭形式就是有缺陷」。

收到一個臉友的來信,徵得她的同意把回信寫在這裡。

這位朋友有個和周米謎差不多大的孩子,經歷大約跟我相同,都是非婚生子,孩子沒有見過生父。發生在她和孩子身上的故事是,那天,她們一起看「爸爸去哪兒」,晚上睡覺時,孩子問她爸爸在哪裡,說他想念爸爸,哭得很難過。於是這位朋友告訴他「爸爸在很遠的地方工作,媽媽也不知道爸爸在哪裡,但也許我們可以一起畫畫寄給爸爸」,孩子才破涕為笑。

朋友說,她很自責,問我是怎麼開導米謎的。

離題:其實我常常接到類似的信,但總是在我超級忙的時候無力好好回,這時就很怨嘆臉書的搜尋和分類功能太糟,我又沒時間把過去的文章分類整理到部落格去(好想做這件事啊)。 因為我一定又會落落長所以分幾個主題來說(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待辦事項清單又迅速成長到十個以上)。

這篇先來講「開導」,其實,我沒有開導周米謎。不管對周米謎或者對其他問我「你們家為什麼沒有爸爸?」的孩子,我的答案都一樣,就是「每個家組成的成員都不同,我們家是一個沒有爸爸、只有小孩跟媽媽的家庭,就跟有的家有阿公阿媽有的沒有一樣,就是家裡有的人不同」。

最近的新體認是:

這不是一個光靠討論就可以的話題,讓孩子看到什麼,當然,還有你怎樣解釋這些看到的現象給孩子聽。 例如說,「沒有爸爸」可以是一種負面評論(「大家都有只有我沒有」),也可以是一種狀態敘述(「我家的成員裡沒有爸爸這個角色」),關鍵不是在孩子,而是大人自己就要有那個視野看到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家庭多元形式,以及不認為「某些家庭形式就是有缺陷」。

大人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想法。 例如說,周米謎目前可以實際接觸到的家庭形式,就包括了:有小孩的異性戀家庭、沒有小孩的異性戀家庭、父母小孩跟祖父母同住的三代同堂家庭、媽媽為家長的單親家庭、爸爸為家長的單親家庭、女同志家庭、男同志家庭、新移民家庭、繼親家庭、兩地家庭、獨居家庭、同居家庭、隔代家庭、以祖父母為首的大家族(有很多下面的分支拆開來看又是小的單親家庭)、等等。

所以第一個要問的就是,爸爸媽媽自己有沒有這個敏感度,辨識出自己身邊這麼多種不同的存在,並且能把這些存在介紹給孩子認識呢? 對周米謎來說這些不同形式家庭的存在都是理所當然。

有一天她某個女同志好朋友,姑且稱為A好了,幫她吹頭髮,她覺得非常幸福(我會這麼確定是因為第二天她跟我說:「昨天B(另一個朋友)幫我洗澡,A幫我吹頭髮,我覺得是最棒的一天!」),就問A說:「你們家都是C(A的女朋友)幫你吹頭髮嗎?」 我們從來沒有告訴過她A跟C是一個家,她自己會觀察,並且也看穿了兩人的照顧與被照顧關係XD

第二個是,不要避談爸爸這個話題,爸爸是這個社會如此普遍的存在,身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你不跟她談,他要跟誰談呢?並且孩子也會疑惑你為什麼閃躲這個話題,閃躲的態度,就會讓這件事變成禁忌,甚至可能是羞愧的存在。

坦然地談,不說謊,不必特別美化但千萬不要醜化,原則就是「請記得你們在一起時的美好,讓孩子理解,他是從美好來的」。 例如周米謎目前對這件事的理解是:從前媽媽很喜歡一個男生,但是有時候大人吵架會再也不跟對方見面了,所以這兩個人已經再也不見面。至於吵架的原因,現在對你來說太難了會聽不懂,等你長大聽得懂了,媽媽會講給你聽,或者你想試試看聽得懂聽不懂,可以問,媽媽就會講講看,聽得懂你就懂了,聽不懂我們再等長更大一點。

他沒有見過你,所以他是不認識你,不是不喜歡你,他不喜歡的是媽媽。至於媽媽會永遠愛你,媽媽是因為很想跟你在一起,所以才把你生下來的。 所以我想,對她而言,她自己跟「這個男生」的關連是沒有建立的,當然,只是目前如此,未來會怎樣發展還有待觀察。

但「發展」絕對都不是突然,都是過程中慢慢累積得來;通常也都是變動、不會固定不變,或者有一個「非如此不可」的終點。

周米謎唯一一次主動提起這件事,是問我:「媽媽,你以前很喜歡那個男生的時候,就沒有跟你的爸爸媽媽住在一起嗎?」 很顯然,關心的還是「我想跟媽媽永遠住在一起!」←這是她的宣稱,我都回答「可以,只要你想要,但通常長大了都會想離開家裡,離開家去做你想做的事是一件很棒的事!」

本文獲單親媽媽和她的小孩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