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物成功學(三):用過即丟的「拋棄式」吉祥物

吉祥物成功學(三):用過即丟的「拋棄式」吉祥物
圖片來源:體育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如果能用得到位,可愛吉祥物將是在投入地域活化的好方法,是絕佳的品牌策略工具。台灣在這一塊,真的才剛開始,期盼未來能建立更正確的觀念,從而發展出更好的模式。

台灣一年到頭由各縣市輪辦許多種全國型運動會,透過運動會的競技性來提倡體育風氣並增進運動技術、聯繫感情,也許又可拼一下觀光,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然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印象,每次運動會舉辦時,為了宣傳的需要,往往會創造出一款全新的可愛吉祥物。而這隻吉祥物沒有台北的熊讚那麼幸運,因為從誕生的那一天,就註定他們的消滅,而那一天就是大會閉幕之時。從此這隻因賽會所需要的看板郎/娘被打入冷宮,放入倉庫。不僅如此,一系列的視覺看板、指標等,隨著活動結束,也會逐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抹去,如船過水無痕般出現在城市,尤其校園或運動空間當中。

這是件看似合理、實則相當匪夷所思的事情,也注定了台灣對於可愛吉祥物運用的淺碟性。不管是賽會也好,縣市也好,企業也好,大家想的都是一次性的事情。如此一來,可愛吉祥物就成為「為了讓活動有點什麼」,所以被臨時性創造出來「擋一下」、「用一下」的角色。

試想這樣思維所創造出來的角色,無論造型、材質、故事性、內容、體驗,怎麼會好?永遠都是很粗糙下的產物。而這樣的角色創造後,被拋棄式的使用其實亦是剛好而已。然這一切都是決策者和社會對於可愛吉祥物的觀念還未能好好建立:在一班人眼中,他只是一個推廣曝光,扛出來熱鬧一番的工具,而不是被視為一個品牌的策略載體。

如此一來就會一而再,再而三出現這樣的情形。到底有哪一隻有永續性,在創造之初就已經想好,會好好照顧他,深刻刻畫角色的個性風格,為他注入靈魂?因為唯有如此,他才能成為真正的代言人,不僅能取得在地人的認同,也能成為外地人認識當地的一個重要窗口。 

回過頭來講,台灣哪時候可以脫離「拋棄式」的思維?有沒有可能未來運動會,就只有一隻吉祥物,然後一屆一屆的接棒傳承下來?因為角色的創造應該要代言的是這個賽會,而不是那個地方。當然如果地方覺得這樣不夠在地,歡迎自己創造出屬於你們城市的大使。

請大家有空幫我協尋104年台南身心運的吉祥物黑琵、105年苗栗身心運的吉祥物幸福猴,不知道他們都身在何方?

1
圖片來源:體育署
104年台南身心運的吉祥物黑琵
2
圖片來源:體育署
105年苗栗身心運的吉祥物幸福猴

下方畫面中這隻酷似蜥蜴的酷娃,聽說概念是來自諸羅樹蛙。還是先撇開造型不談,我想他應該跟前輩一樣,即將踏上相同的命運。

封面
圖片來源:體育署
全國身心障礙國民運動會吉祥物酷娃

最後還是要說,如果能用得到位,可愛吉祥物將是在投入地域活化的好方法,是絕佳的品牌策略工具。台灣在這一塊,真的才剛開始,期盼未來能建立更正確的觀念,從而發展出更好的模式。

在吉祥物這個議題上,請從品牌及行銷思維切入,而非只想著一次性的曝光。別忘了,被創造出來的角色可是具有生命的,當你視他為物或視他為具有生命的人,兩者間思維的距離,可說是天差地遠。

延伸閱讀

活動訊息

【創生塾 — 活化的原點】有興趣,請進。

六月七日晚上,創生塾首場即將展開,第一回合將為大家邀請到兩位日本吉祥物專家,除了有兩場精彩分享外,也將與我一同來探討吉祥物在地域活化上的反思,敬請大家期待,週末即將開放報名。

本文經林 事務所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