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人告挪威政府「改中國籍案」一審敗訴,理由是「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台灣人告挪威政府「改中國籍案」一審敗訴,理由是「台灣不是一個國家」
Photo Credit: Winnie Ko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挪威並不承認台灣是個國家;台灣雖然是個地理上的主體(geographical entity),但並非是一個國家(state),一個人當然不能成為一個地理主體的公民(citizen)。

(2020/05/05 18:30 |更新:李秉芳|核稿:楊士範)

一群在挪威的台灣留學生不滿居留證國籍被改成中國,2018年時,透過群眾集資控告挪威政府,日前一審判決出爐,《中央社》報導,挪威法官以「一中政策」為由,表示挪威政府遵行此原則,不承認台灣是國家,將台灣人國籍註記為中國,符合官方的一中政策,因此判決原告敗訴,也不需要言詞辯論。發起人則表示,將會繼續上訴。

「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運動」粉絲專頁也解釋,判決認為公民身分(citizenship)和種族身分(ethnicity)不同。挪威政府雖理解到台灣人對台灣在地理上、情感上及其他關乎種族方面(any ethnic aspects)的歸屬感,可是挪威並不承認台灣是個國家;台灣雖然是個地理上的主體(geographical entity),但並非是一個國家(state),一個人當然不能成為一個地理主體的公民(citizen)。

另外判決也提及,把這些台灣人登記為中國公民,並不會帶來任何法律上或現實面上的不利,例如台灣人至挪威旅遊至今仍為免簽。

《中央社》報導,發起人Joseph表示,一審判決結果在預期之中,不過法官沒有開庭給原告言詞辯論的機會,僅進行書面審理,讓他有不受尊重的感覺,而且有侵害原告接受公平公開審判權利的疑慮。將繼續上訴,按原定計畫一路上訴到歐洲人權法院,希望在過程中凸顯台灣主體性,吸引國際輿論關注,最終目標是以勝訴判決在歐洲成為判例。

原標題:遭挪威政府「改國籍」,台灣留學生募資371萬和挪威政府打官司

(更新於2018年10月2日20:00)

幾名前往挪威留學的台灣留學生發現,居留證上的國籍被挪威移民局註冊為「中國」,多次透過各種不同方式要求改登記為「台灣」都無效,向外交部抗議後也未得到具體的協助,這讓他們不得不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如果他們想要在挪威繼續學業或工作,就必須忍受挪威當局對他們國籍的註記。

他們決定對挪威政府提出訴訟,此事也在今年5月時登上挪威最大報《晚郵報》的全版版面,引發熱議,幾個人決定組成團隊,8月開始在群眾募資平台上啟動「在挪台灣人國籍正名」募資專案,今(2)日募資專案正式結束,共募得371萬,可以一路上訴到挪威最高法院。

《中央廣播電台》報導,2017年3月,這群留學生在奧斯陸(Oslo)律師公會的律師協助下,首先向挪威移民局提起訴願,主張挪威政府不尊重台灣人身份認同、將國籍強制註記為中國的作法違反挪威憲法、歐洲人權公約及公民與政治權利公約。

然而當時移民局一再拖延程序進行,最後以當事人在挪威的權利義務並不受此影響為由,駁回訴願。隨後,他們改上訴挪威移民訴願委員會,今年3月又被駁回,理由是聯合國2758號決議和歐盟的一個中國原則。因此他們決定走上訴訟一途。

《風傳媒》報導,募資發起人約瑟夫說,集資專案一上線,網友反應熱烈,僅8天就達成第一階段目標的新台幣122萬元,9月底集資結束後,約瑟夫與團隊將正式與挪威律師簽委任契約,和律師討論如何草擬起訴狀,預計10月底、11月正式向奧斯陸地方法院遞交起訴狀。

約瑟夫也說,團隊已和英國專門研究身分認同權的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馬歇爾(Jill Marshall)教授聯繫,必要時可能請馬歇爾出庭作證,提供法律意見,除此之外,台灣的律師公會、社團也有專家願意幫忙審閱法律文件,為訴訟提供建議。

台灣政府過去曾以國際標準組織(ISO)將台灣稱為「中國台灣省」為由,於2007年向瑞士聯邦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但瑞士法院2010年卻以台灣提出的民事訴訟具政治目的為由,不受理判決。在挪台灣人運動若提告,挪威法院是否也可能不受理?約瑟夫指出,集團訴訟的原告將是因為持有「中國」居留證而權益受損的台灣人,原告的當事人適格沒有問題,但挪威法院確實可能以政治議題為由不予受理。

團隊因此向外交部申請調閱過去台灣政府在瑞士訴訟的檔案,希望得知外交部的委任律師如何論辯,雖獲外交部口頭承諾,但至今仍未提供具體協助。

約瑟夫表示,團隊的訴訟策略將降低政治色彩,提出歐盟主要國家以「台灣」註記台灣人身分的案例,強調證件與國家的外交承認可以區隔。由於證件是言論的一部分,挪威居留證的註記已限制台灣人的言論自由。約瑟夫坦言,最壞的狀況就是向挪威三級法院、歐洲人權法院上訴,法院均不受理,「至少在這個過程我們努力過,站出來為自己發聲,這就有意義。」

《自由時報》報導,團隊認為,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向國際社會凸顯台灣的主體性,即使敗訴,他們也打算一路上訴到歐洲人權法院,目標是讓勝訴的判決在歐洲成為代表性判例。雖然目前距離要上訴到歐洲人權法院所需要的488萬還有一段距離,募資專案就已經結束,不過團隊也在網路上持續徵求捐款,並將由台灣導演李惠仁將整個過程拍成紀錄片。

(以下文章原刊於2018年5月25日)

公視《青春發言人》主持人柯萱如在臉書上指出,幾名台灣學生前往挪威留學,用台灣護照入境,但在申請居留證時,挪威移民局一律將台灣的學生註冊為「中國」國籍,這幾位台灣學生,要求挪威移民局改登記為台灣公民,但都無效。

這完全不合邏輯。我來自台灣。我使用我的台灣護照入境挪威。更讓我不高興的是,我是來挪威學習人權法的。然而卻發現我的權利被這個國家給丟棄了。
想像一下,當你移居美國時,他們堅持將你註冊為瑞典人。你會對此感到滿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