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施壓不斷:美國兩個月內提4個台灣相關法案,今天又提一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在5月接連少了2個邦交國,中國也在4月25日對全球44家航空業發出通牒,要求在1個月內把售票app或官網上的台灣,標註為「中國.台灣」。
遭中國外交手段影響,台灣面臨原來為數就不多的邦交國接連斷交,參與國際組織的機會屢次受阻,國際航空名稱也遭到矮化。美國參議員昨(25)日跨黨派提出《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Participation Act of 2018),以確立美國政策支持台灣參與適當的國際組織,強化台灣的國際地位。
美國共和黨議員、同時也是聯邦參議院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Cory Gardner),昨日與亞太小組民主黨首席議員馬基(Ed Markey)共同提出《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案》,要求美國總統及其代表,就台灣參與適當國際組織,向中國提出問題。並指示美國在國際組織利用話語權和投票權,為台發聲。
賈德納在新聞稿中指出,「美國有義務盡其所能加強台灣的國際地位」,並說這項跨黨派提出的法案「有助於確保重要的國際組織,不會僅僅因為中國的欺凌手段而視而不見我們的盟友台灣。」
馬基則說,台灣在不需要以國家為會員資格的國際組織早已是個活躍且有成效的貢獻者,「台灣的參與必須持續」,而美國對盟邦及夥伴有更廣泛的責任,以確保威嚇不會成為印太地區以其它區域的常態。
兩位議員在新聞稿中表示,這個法案是因應國際組織面臨來自中國這類國家想把台灣排除在外所施予的前所未有的壓力。這些組織包括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以及正在日內瓦開會的國際衛生組織(WHO),台灣今年又未受邀與會。
兩位議員指出,希望透過立法規定,美國以政策來支持台灣參與適當的國際組織。這項法案(編號S.2962)目前已送交外交委員會,還須經委員會審查通過,並得到參、眾兩議院各三分之二投票支持,才能送交總統簽署,成為法律。
《上報》報導,賈德納是美國「友台派」的國會議員,為了表達挺台立場,除了提出《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法案,還特地更改外訪行程,預定今(26)日晚間抵達台灣,與總統蔡英文見面,以實際行動表達對台灣的支持。
.@TheLugarCenter Bipartisan Index (BPI) rankings: Gardner Ranks as 8th most bipartisan Senator. pic.twitter.com/0kG2aTgSA4
— Cory Gardner (@SenCoryGardner) 2018年4月24日
不只「挖走」台灣2友邦、中國再延長期限要航空業「完成整改」
這兩個月對台灣的國際關係來說並不平靜。台灣在五月接連少了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兩個來自拉美、非洲的友邦,邦交國下跌到只剩18個,非洲邦交國更只剩下一個史瓦帝尼王國(原「史瓦濟蘭」)。
美國國務院日前表示,對布吉納法索的決定感到失望,也認為中國正在改變台灣海峽現狀,是破壞數十年來造就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架構。
另外,中國也在4月25日對全球44家航空業發出通牒,要求在1個月內把售票App或官網上的台灣,標註為「中國.台灣」,當時美國白宮也大動作發表聲明,批評這樣的要求是「歐威爾式胡言亂語」,呼籲中國停止脅迫美國航空公司與企業。
而到「大限之日」為止,仍有超過半數的航空公司未改名稱。根據《新華社》報導,有18家已完成整改,而有26家公司因「技術原因」申請延期並承諾整改,承諾整改完成時間最早為5月28日,最晚為7月25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已同意將期限再延兩個月。
但美國幾家航空公司和澳洲航空堅持未改,中國政府已對美、澳航發出斥責,痛批美國航空(American Airlines)、達美航空(Delta)、聯合航空(United Airlines)、夏威夷航空(Hawaiian Airlines)與澳洲航空(Qantas Airways)堅決不把台灣加註中國,此舉是「死性不改」。

中國《環球時報》報導也指出,美國國會「友台派」提《2018年台灣國際參與法》,是「趁亂裡亂」(編按:藉斷交之亂之後又添亂數),也提到美國在3月通過《台灣旅行法》,打破台美官員互訪的規則。
中國施壓強度變大,美國兩個月內連提四個台灣相關法案
美國總統川普才在今年3月簽署了《台灣旅行法》,鼓勵台、美官員互相拜訪,當時引發中國媒體憤怒回擊。而在此之後的這兩個月內,美國國會也接連提出與台灣國防相關的法案:
- 4月13日《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法案內容包括支持加強美台軍事合作、擴大聯合軍事訓練、對台軍售、安全合作及加強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等。
- 4月24日《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法案授權以五年15億美元的資金強化美國在印太地區的部署,同時也支持對台灣軍售常態化,以及增進華府與台灣之間的外交及國防接觸。
- 5月7日《2018年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案》:法案建議設立「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以全面評估台灣的防禦能力,並針對台灣戰略規劃、軍事準備、技術研發、國防採購等事項提出建議。
- 5月24日《2018台灣國際參與法案》
其中的《2019年國防授權法案》,眾議院已於美國當地時間5月24日表決通過,法案內容包含支持加強美台軍事合作、擴大聯合軍事訓練、對台軍售、安全合作及加強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等。
若再加上去年提出的《2017年台灣安全法》,現在美國國會共有四個與台灣有關的法案,有待表決。
不過,根據Taiwan Watch: 美國國會台灣觀測站,其中對台灣針對性越高的法案(像是法案名稱就直接以台灣為名的),在國會越難推動,像是這個月初才提出的《2018年台灣國防評估委員會法案》,目前完全沒有連署人。而距離這屆國會會期結束大概還剩六個月的時間(美國國會一屆是兩年),法案如果無法在會期內走完流程通過,那就要在下一屆再度闖關,重新由委員會提案。
《自由時報》報導,美國國會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關切與支持力道都在加強,尤其參、眾兩院都通過決議案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衛大會,台灣卻仍然受阻於中國壓力而被排除,國會對行政部門的壓力因此也增加。
未參與WHA仍要貢獻 台灣捐100萬美元給WHO
總統蔡英文今天在總統府接見「世衛行動團」,表示這陣子中國對台灣的外交打壓,已是無所不用其極,包括干擾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
蔡英文表示,有在野黨說,只要接受任憑中國定義的九二共識,台灣就可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不會出現斷交。她為此表示,「我們的確期待加入WHO,台灣也的確期待維持跟全世界的友誼」,但這些期待,「不應該拿國家的尊嚴來交換」。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