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每當我們被斷交時,我們就忿忿地說著別國忘恩負義、唯利是圖,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那是因為你沒有用第三世界人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他們的政治菁英嚮往著中國的發展模式,希望自己的國家也能完成現代化。
文:Payas(國際戰略研究者)
邦交國的多寡,對於台灣的國家安全、主權存續根本沒有實質影響;但我不是要告訴你邦交國不重要。邦交國是很重要的,因為邦交國是台灣世界戰略的重要堡壘。對,就像中、日、韓都有自己野心勃勃的全球布局一樣,台灣理應有自己的世界戰略。無論經濟再怎麼不景氣,台灣在這世界上仍然是個資本富國,必須踏足世界追尋經濟活水。
失去布吉納法索後,中華民國還有18個邦交國。除性質特殊且岌岌可危的梵蒂岡,另外17個國家都是中、低度開發國家。這證明了一件事:台灣邦交戰的本質不是主權保衛戰,而是對「第三世界」的戰略角逐。(註:本文用「第三世界」一詞泛指綜合發展程度較差的國家。)
失去布吉納法索當然是很沉痛的事。布吉納法索雖然窮困,卻是西非的地理心臟,失去布吉納法索等同於失去了台灣經略西非的最後橋頭堡(雖然我們可能從未懷抱過這樣的進取心,也沒多少人識貨)。至於台灣自家,失去布吉納法索後當然還是會活得好好的。
是我們把自己的格局做小了,硬要把邦交國數量看待成國家存續的保衛戰,硬要把對外投資失利想像成毀家滅族的災難。與他國的正式邦交就像台灣在偏鄉投資的小分店,失去了這些分店絕對不會讓台灣家破人亡;但從利益上來看,當然還是非常可惜。
絕大部分與我們沒邦交的國家,仍然會以國家級的外交禮遇來對待我們的駐外人員,仍然與我們保持著豐沛的商貿往來。所有與台灣國家安全密切相關的國家,都不是我們的邦交國,但它們仍然明裡暗裡支持著我們。依據國際法學理,它國承認與否本來就不是國家構成的必要條件,非邦交國依然能以不同名義和我們簽訂經貿條約。邦交國從來就只是台灣實質對外關係中的一小部分。
邦交國「數量」是假議題,關鍵是邦交國「在哪裡」
不要想「為什麼邦交國要跟我們斷交」,要想「為什麼還有國家願意當我們邦交國。」台灣的外交對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捨台投中」在這年頭是非常合理的選項。中國市場那麼大,錢這麼多,為什麼還有國家不去跟中國建交?
除梵蒂岡之外的17個國家中,有九個位在中美洲環加勒比海區域,六個位在大洋洲──密克羅西亞的八個國家裡面,就有四個是我們的邦交國──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上則各剩一個國家。這樣看來,我國的外交強勢區便一目了然:就是太平洋島國和加勒比海。這兩個區域有幾個共通點:都是和台灣一樣海洋文化濃烈的國家,都是發展情形較差的國家,而且都位在美國影響力較穩固的區域。台灣憑什麼能在這兩個區域和中國纏鬥數十年?這一切不是偶然的:
一、這些國家沒有足夠的資本力量去角逐中國市場、在中國市場盈利;就算和中國交往,也只有被中國單方面傾銷工業品的份,原物料外銷中國的利潤並不多,有些國家甚至也沒什麼原物料能出口。
二、這些國家不是只能跟中國拿錢,它們還能和西方國家或日本拿錢,別以為這世界非中即台。中國金援和貸款是帶有惡意的,他們也懂,當地教育程度高、有大局觀的政治菁英未必會冒著淪喪主權的風險去捧人民幣。
三、這些國家位在美國及其盟國的勢力範圍內,美國不希望我們的邦交國驟減,所以會緩阻它們與中國建交。日前外傳中國想在萬那杜建立軍事基地,便激起了澳洲與美國的警戒。美、澳私下會不會支持台灣鞏固大洋洲邦交?當然會,畢竟中國不可能在我們的邦交國蓋軍事基地。
這些地方也不是台灣人所蔑視的那種「漲潮時就會淹沒」的不毛之地。中美洲與加勒比海是台商與台灣遠洋漁業的一大重鎮;太平洋的密克羅西亞與美拉尼西亞群島是北半球國家從事南極科考與經濟活動的重要中繼站。這些利益無關乎台灣生存,但對於以商立國的海邦台灣而言,這些當然是值得開拓的重大利益。
賠錢的邦交是做表面,投資的邦交是做長遠
「凱子外交」也是個迷思。資本發達國家在第三世界的玩法,本來就是靠著金錢資助來換取原物料或戰略要地,雙方是互利關係。日本和韓國一直在對東南亞、太平洋、拉丁美洲甚至非洲進行溫和的移民以及經濟拓殖,他們灑出去的錢都是投資。再看看偏激一點的中國,為什麼中共寧可讓內陸省分和農村地區餓肚子,也要舉起一帶一路的大旗、拿大把鈔票去幫第三世界蓋機場和鐵路?難道中國搞的不是凱子外交?中國會連本帶利討回來,像放高利貸一樣。
問題在於台灣人的玩法有點跑偏了,變成花錢買面子,或者純粹做愛心。不代表台灣就沒有投資,只是相對來說確實比較貧弱、欠缺戰略規劃。
台灣人真的很善良,我們給予邦交國的援助基本上以農業技術、醫療援助與物資救濟為主,外交人員與民間慈善團體的努力絕對不容否認,但真正的經略不能只靠他們孤軍奮戰。每當我們被斷交時,我們就忿忿地說著別國忘恩負義、唯利是圖,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那是因為你沒有用第三世界人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他們羨慕中國在短短三十幾年間從貧困大地一躍成為國際土豪,他們羨慕中國蓋出了摩天大廈、先進的高鐵與氣派的機場,他們的政治菁英嚮往著中國的發展模式,希望自己的國家也能完成現代化。
他們的政治精英就像清末民初的中國知識份子,想要為自己的國家找出得以振作的道路。很多台灣人善良無私地對他們好,但台灣人不懂他們心中的願望,沒有提供他們一張可靠的現代化藍圖。
Tags:
好想住桃園!市民最有感的「宜居智慧城市」發展秘辛大公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城市該如何串聯企業、社會及公民組織,創造永續價值?依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市調結果,帶大家一窺國門之都「桃園」,為了宜居智慧城市付出哪些努力。
桃園作為臺灣與世界接軌的第一站,面對永續未來的國際共識也採取了諸多措施,期盼能藉此逐步實踐「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
城市宜居的關鍵是什麼?過半民眾認為「交通運輸」政策影響最有感
這次問卷中,我們以「城市居住的理想藍圖」為題,詢問網路民眾最重視城市發展的哪些面向。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民眾對「宜居城市」都有相當類似的想像,最重視的三個方向分別是「大眾運輸與交通便利性」(52.9%)、「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38.8%)及「社區安全與治安狀況」(33.7%)。
不論上班通勤、日常生活,還是旅遊觀光,「移動」都是行動的必須過程。一座城市是否宜居便利、能否永續發展,很大程度取決於整體運輸系統的設計規劃、市政措施完善與否。這次市調也發現類似的結果,像是談到近期桃市府讓民眾最有感的施政項目時,有將近四成的民眾選擇了「基北北桃通勤月票都會通」以及「鐵路地下化工程及捷運路網建設」等交通相關的政策。
另外,根據本次調查顯示,16-40歲的族群較為重視「教育資源的質量與分配」、「政府服務的效能」以及「文化節慶與娛樂活動的豐富程度」;41-60歲的桃園民眾則較為重視「醫療服務與設施品質」、「居住環境周邊設有公園綠地」以及「友善高齡者、身心障礙等群體的設施」;而詳加檢視近一年來桃市府所推出的政策或活動,許多也正好對應到前述的需求,例如「國中小營養午餐免費」、結合科技執法的「靜桃專案」、舊城區改造、參觀人次破千萬的「世界客家博覽會」、擴大肺癌篩檢、加速設立市立醫院及特色診所、興建7座旗艦型公園與推動「高齡友善換居社宅專案」等,是桃園民眾除交通類別以外的有感施政措施。

而針對整體都市發展,今年由張善政市長召集成立的「未來城市空間發展會報」,也開始著手短、中、長期的舊城再生規劃,並布局城市大型公共建設,關注人行空間與城市關係的有序發展;搭配桃園現在進行式的鐵路地下化工程,進一步推動車站周邊產業轉型及土地活化,更將效法歐美成功先例,規劃興建長16公里的綠色廊道,打造回歸人本思維的城市空間,提供市民最宜居、舒適的生活藍圖。
傳產轉型、新創支持、文化深耕:城市發展的永續金三角!
不過,僅是安全完善的交通路網還不夠,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是攸關市民生活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調查指出,約三成民眾認為「提供傳統產業轉型的資源」(31.7%)、「支持產業創新發展」(31.3%)、「鼓勵農業轉型與特色觀光發展」(27.8%)是城市發展中相當重要的產業元素。

在青創產業的扶持上,桃市府近年設立了許多創育機構,例如專注孕育AI及智慧機器人等物聯網科技團隊的「新明青創基地」,及今年新成立、以整合電商平台資源為目標的「中路電商基地」。而未來更將成立「中路青創加速器基地」及「A8產業加速器」,分別催化能接軌國際的頂尖團隊,與協助傳產數位轉型。此外,桃市府也透過相關計畫提供創業辦公硬體、培訓資源,積極媒合青創團隊,並提供在地市場驗證機會,期待透過青創團隊產品規模化的過程,帶動整個桃園的產業升級。

此外,富有在地特色的人文觀光也是近年桃市府大力投入的領域,像是透過創新形式與傳統禮俗的融合「大溪大禧」,將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打造成跨越當代設計與民俗信仰的城市祭典;今年全新打造的觀光品牌「探索北橫」,推出數條能充分感受山水風光、體驗原民文化的主題遊程。不僅如此,桃市府也積極串聯周遭縣市的觀光資源,聯合推出整合了北北基桃共30處旅遊景點的旅遊套票,藉此導入更多的外部資源,促進桃園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

二度奪下永續城市特優獎!持續邁向更宜居、更智慧的桃園
針對「永續經營」相關作為的重要性認知,絕大多數民眾認為「大眾運輸路網的長遠規劃與建置」(40.3%)是落實永續的關鍵。桃園作為全台第一個符合聯合國推動「奔向淨零」(Race to Zero)倡議的城市,於今年3月29日率先發表桃園邁向2050淨零碳排路徑圖,除規劃空氣品質淨化區、打造全齡友善的共融式公園綠地、協助企業產業轉型,更積極建置及完善市內捷運路網,全方位實踐淨零的永續目標;其中,桃捷綠線中壢延伸線綜合規劃,交通部同意捷運綠線從G01站延伸至中壢車站(桃捷A23),連結捷運綠線與機場捷運,形成桃園首條環狀捷運路網,而捷運三鶯延伸八德、棕線計畫,均已針對交通部審查意見提出修正,期盼今年底可獲行政院核定。

此外,桃園更再度榮獲今周刊「2023永續城市SDGs大調查」的「永續城市特優獎」及「經濟力特別傑出獎」,展現桃園無論民間企業抑或政府機關,都將永續發展視為重要目標。而明年更將整合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及資訊科技局設立「智慧城鄉發展委員會」,期盼藉由組織整改消弭隔閡,讓各單位的目標、任務都更加明確並發揮效益,並優化各項公共服務,為市民打造更為舒適的生活環境,使「智慧桃園」的目標更上層樓。

桃市府在都市景觀、城市機能、產業精進及施政效能等面向的耕耘,短期成效不僅為民眾所有目共睹,長期觀之,更是為桃園往後的蓬勃發展打下關鍵基礎,使宜居智慧城市的願景正實現。
【桃園市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