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取消「隆新高鐵」恐賠5億馬幣,馬哈迪:「東鐵」合約也有古怪需重審

取消「隆新高鐵」恐賠5億馬幣,馬哈迪:「東鐵」合約也有古怪需重審
Photo Credit: Deposit 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馬哈迪今天宣佈將與新加坡談判取消納吉政府簽署的「吉隆坡-新加坡」高鐵計畫,或將被罰款5億令吉。納吉先前與中國投資者訂下的「東海岸鐵路計畫」也被懷疑用來借款償還1MDB債務。

根據英國《金融日報》5月28日報導,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打算取消往返吉隆坡和新加坡的「隆新高鐵計畫(HSR)」,惟仍須與新加坡談判,因兩國之間有簽署協議。新加坡交通部則是在29日晚間表示,尚未收到馬來西亞官方通知。

新加坡《海峽時報》報導,當交通部官員被詢問到馬哈迪的說法時回應,還在等待「來自馬來西亞的正式溝通」。

馬哈迪解釋,放棄計劃是為了大幅削減政府支出和投資,避免馬國破產,「我們得取消一些不必要的項目,比如高鐵將使我們支出280億美元,卻不會給我們帶來一分錢。它也只為人民省下約1個小時的時間。」在今天傍晚的記者會上他預估,取消這項計畫可能導致馬來西亞需賠償5億令吉。

新隆高鐵機構(MyHSR)集團首席執行員莫哈末諾本月初召開閉門媒體匯報會時曾估計,賠償金可能高達數十億令吉,還不包括該工程將惠及的當地和土著承包商,以及原可為畢業生和青年提供高技術質量的就業機會。

新任財政部長林冠英上週表示,政府債務總額(包括1MDB基金的負債)已飆升至逾1億令吉,相當於國內GDP的80%。

新馬兩國於2016年12月13日在吉隆坡簽署新隆高鐵雙邊協議,並同意在柔佛海峽、第二通道以西的地方興建一座跨海高架橋通高鐵。全長約350公里的「新隆高鐵」,原會是東南亞史上最大型基建工程,按計劃將於2019年上半動工,2026年結束前投入運作,到時往返新加坡和吉隆坡最快只需90分鐘。

根據規劃,新隆高鐵在馬國共有七個車站,包括吉隆坡終站馬來西亞城、布城、森美蘭的芙蓉、馬六甲的愛極樂、柔佛的麻坡、峇株巴轄及依斯干達布蒂裡。在新加坡的終站則設在裕廊東。馬國財政部曾在2016年宣稱,此計劃成本介於500億至600億令吉之間;惟部分報告則指這項計劃成本高達700億令吉。

經濟事務部長阿茲敏表示,根據雙邊協定,新馬兩國將分別委任基礎建設公司,在各自的領土興建基礎設施。新加坡的部分由陸路交通管理局委任,主要負責建設裕廊東(Jurong East)高鐵站以及15公里隧道。星國4月間透露,將發出七個土木工程合約,首兩個合約已經公開招標。

高鐵取消後 仍有較短程「新柔地鐵」連結星馬

對於隆新高鐵被取消,部分民眾認為,新加坡連結南馬「柔佛州」的新柔地鐵系統已在動工,加上吉隆坡到新加坡有廉價航班,高鐵未必會更便宜,因此在國債累累的前提下,先取消高成本的高鐵計畫並非壞事。

今年初,前首相納吉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見面,簽署跨越兩國的地鐵計畫協定。當時,兩國同意建造一座跨越柔佛海峽的高架橋,連接新柔地鐵系統,預計2024年通車,預計每個方向每小時可接載多達1萬名乘客,將有效緩解新柔長堤長期以來的嚴重交通壅塞問題。

「希盟」三年前已反對「隆新高鐵」計畫

5月10日馬國政權易手之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5月19日到吉隆坡與再任首相的馬哈迪首次會晤,但兩人當時沒有深入討論具體的雙邊課題。

其實,早在2015年,尚未執政的「希望聯盟」公佈替代預算案,闡明一旦執政中央,將取消往返吉隆坡和新加坡的高速鐵路計劃,並把資金轉用在興建一條銜接東馬沙砂兩州的鐵路計劃上。

馬國第十四屆大選前,馬哈迪也不只一次告訴國內外媒體,一旦成功執政將檢討多項納吉政府所簽署的合約必要性,當中就包括新隆高鐵計劃(HSR)及東海岸鐵路計劃(ECRL)。

Depositphotos_36568057_l-2015
Photo Credit: Deposit Photos

東海岸鐵路計畫(ECRL)恐也生變 馬哈迪:合約很奇怪

希盟在選舉前頻頻挑起中國在大馬投資過度膨脹的問題。根據《當今大馬》報導,國陣執政期間推行多項大型計劃,並仰賴向中國的巨額低息貸款,其中包括「東鐵」計劃。

東海岸鐵路(ECRL)意在連接吉隆坡和發展較為緩慢的「東海岸經濟特區」,馬國「陸路公共運輸委員會」於2016年提出此項計畫,同年確定由中國國企「中國交通建設公司」承建,項目已於去年8月正式動工,預計2024年竣工,總成本高達550億令吉。報導稱,其中85%開支仰賴中國進出口銀行(Exim Bank of China)的低息貸款。

根據《星洲日報》報導,馬哈迪表示ECRL合約「很奇怪」,因為「建築商必須來自中國,貸款也來自中國。」

他說,馬國向中國進出口銀行借貸的550億令吉並未匯給馬國,而是直接支付給建築商。 「這不是正常的方式,這個項目在馬國,理應貸款在馬國提取並支付給外國的當地子公司。」為此,馬哈迪懷疑有關款項被用於償還了一馬發展有限公司(1MDB )的債務以及收購某公司。

他批評前首相納吉不在乎國家的債務頂線及償還能力,成立單位到處借錢,最後由政府買單,東鐵計畫就是一個例子。

投資者擔心民粹擾亂經濟

《金融時報》報導,投資者擔心,馬哈迪政府採取民粹主義實現競選承諾的同時,將會在解決國債上遇到困難。相關承諾包括降低高速公路通行費、增加燃料補貼、取消商品和服務稅(GST),該稅本來將在今年為該國帶來120億美元,約2成的政府收入。

馬哈迪表示,民主意味著不斷變化和壓力,「有時我們必須做一些事情來滿足人民的期望,而不是什麼是正確的。」他進一步解釋,「最糟糕的是,政府的機器已經腐敗,我們不得不依靠腐敗的機器,因為我們不能解僱所有人。」這讓他的改革之路將更加艱鉅。

馬哈迪在1981年至2003年擔任首相期間,為馬來西亞帶來穩定和繁榮而受到讚揚,但也因其獨裁作風和任人唯親而受到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