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無何有之鄉」何處尋:你患了「二分法」的思想分裂症嗎?

莊子「無何有之鄉」何處尋:你患了「二分法」的思想分裂症嗎?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但願將來莊子再世,這世上將不再出現「惠子們」讓他訕笑了。

文:葉海煙

在此,且休管「神人」去處,因為莊子一直不提供他確切的「個資」。但是莊子卻興味滿滿地一連說了幾個寓言故事:

宋國有個賣帽子的(他賣的是禮冠、禮帽),有一次到南方的越國去賣,結果都沒生意,都沒人光顧——只因為越人「斷髮文身」,本來就沒有戴帽子的習慣。

(原文: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髮文身,無所用之。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逍遙遊〉)

莊子的好友——惠子,有一天對莊子說魏王送他一個容量有五石大的大葫蘆,卻抱怨那葫蘆的皮不夠硬,裝滿水恐怕承受不住,而如果把它剖開來做瓢子,世上也沒有那麼大的水缸可以容納它。

惠子呀!你怎麼不用那大葫蘆來做「腰舟」(救生圈),就把它綁在你的腰,而讓你自由自在地在江湖裡漂浮泅游,怎麼還擔心它大到沒有水缸可以容納呢?惠子呀!可見你的心還真是迂曲不通呀!

(原文: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逍遙遊〉)

有一次,惠子又發牢騷,說有一棵叫做「樗」的大樹,樹身臃腫而不應繩墨,小枝捲曲也不合規矩,它長在路旁,匠人連看都不看一眼。現在你說的話就像這棵樹,一點也不成材,真是「大而無當」!一點用也沒有,大家全都不相信。

「惠子呀!你怎麼老想利用木頭,用它來做成器物使用。你為什麼不把它種在『無何有之鄉』,在那虛無寂寥的土地上,在那廣大遼闊、無邊無際的原野中,而你就可隨意地在它旁邊徘徊,自在地躺臥在它涼爽的樹蔭下。如此一來,這大樹便永遠不遭到斧頭砍伐,也永遠不會有外物來傷害它。看來,大樹沒有所謂的『用處』,它又會有什麼困苦災禍呢?」

(原文: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遊〉)

以上這幾個故事,像是生活小典故,和那「神人」的神話不大一樣;而且莊子所以特別講這些有點譏諷意味的事例,顯然是要我們活用腦筋,來開發生活的創意,來拓墾生命的園地。

而世上「死腦筋」(在此,這個詞可不是用來罵人)的人確實不少;可以說,幾乎每一個人都可能會在某一個生活的場合裡出現「死腦筋」的執著、頑固甚至鑽牛角尖的偏激,而做出不理性的事情。特別是那睜眼可見的近利,往往矇蔽了我們的眼睛,而讓我們看不見真實的世界,以及真正對我們有利有用有好處的事物;看來,世上最難解的就是那被「有用」和「無用」的二分法所切割的單向思考,它往往肇致讓我們難以接納外在世界的封閉心態。

在目前多元多變的現代世界裡,「死腦筋」以及種種二分思考是可能為我們的生活平添變數,甚至引來危機。看來,一旦我們被「有用」之物所迷惑,便會變得急切而躁進;而若我們竟落入「無用」的空洞之中,那就可能終日哀怨悲嘆。因此,如果我們能跳出這被「有用」與「無用」切割為二的對立思考與矛盾思考,而轉向互動式思考和整全式思考,再從而轉入於情境思考和創意思考,來應機應時,就事論事,並且扣緊環節,針對問題。如此一來,我們便彷彿為自己投了受益無窮的生命險、心靈險和精神險,我們也就不需硬碰硬地去急著處理周遭所發生的種種意外事故。

看來,世事何止有兩面性?吉凶相續,禍福相依,且讓我們好整以暇,學學那守株待兔者——他不是懶,更不是笨,他其實已對狡兔的行徑瞭若指掌,而他能夠以逸待勞,也算是一種生活本領吧!但願將來莊子再世,這世上將不再出現「惠子們」讓他訕笑了。

相關書摘 ►莊子:千萬別讓別人為你哭泣 ——「死亡」就是那麼回事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蔚藍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葉海煙

一句「人生在世」,便飽含著生命療癒的意義與效力;
而唯有誠實地面對自己,我們纔可能有真實的存在感與價值感,
而因此變得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堅壯。

因為現代醫藥之發達與進步,我們身體的痛已大多有了消解之道;但思想、心理與性靈的病卻是越來越讓我們感到憂傷,越來越教我們心生恐懼,也越來越侵犯到我們原本一心盼望單單純純地「活在此時此刻」這極其謙卑的權利與心願。

顯然,現代科技仍然效力有限,而無端的生命苦難更是難以預期與估量。我們還是得時時回頭看看自己這一身,回頭想想自己這一生,並同時回頭思量自己這一顆心到底蘊藏著什麼寶貝,或許,這樣的自力救濟與自力更生纔是生活的王道。

且讓我們一起來細細品味兩千多年前這一位東方的「生命療癒先行者」――莊子到底是怎麼看待他自己這一身、這一生、這一世以及時時刻刻跳動在「此時此刻」的這一顆心,而其中又有何特殊光景值得莊子大書特書,這也許是人類千年不變的生命共業。

原本,我們一出生就無法自外於大自然,而「自然」原來就在我們完完整整的這一身,它的符碼(甚至是密碼)就藏在我們人人心底,就靠我們自己來記憶,來存取,來開啟我們與生俱來的自我療癒的能力,而莊子如是言,如是行,如是思量,如是觀想,如是腳踏實地,如是心無旁鶩,如是存活於此時此刻──而他已然為我們落下這八個無比精采的篇章:

一、逍遙之遊──莊子一心渴望真自由,而他到底是如何滿足這心底深沉的渴望?又是如何從地面起身躍向那無邊無界的天空?

二、齊物之論──莊子彷彿心無是非,口無虛言,而只是靜觀萬物,平等看待這世上的一切,他是如何能夠保有這份真真切切的「自知之明」?如何在夢醒之際清清楚楚地守著這僅有的清明之心?

三、養生之主──莊子先是如同一般人,一心只盼望健健康康,無疾也無病,但他還深刻地警覺生命最大的痛──死亡隨時隨處在窺伺著我們,我們又能如何真正地跳出這幾乎無所不在的死亡的幽谷?

四、人間之世──莊子深知世上難免無妄之災,更難防故意之敵,但我們還是得盡量避禍,盡力解厄,同時盡心地處理好所有與我們相連相繫的人際關係;不過,當不順心不如意之事迎面而來之際,我們又當如何舉重若輕地一肩承擔?莊子顯然有他自己的法子。

五、真人之身──莊子不是教主,也不想開宗立派,他只是始終關心本來無價無償的生命到底該怎麼被我們認真地看待,而那「無用之用」的奧妙又有誰能真正了解?

六、渾沌之死──就莊子看來,「渾沌」本無生亦無死;而如果說我們總是自己在「找死」,並不是死亡找上我們,這雖然看似重話,卻可能有警醒人心的作用。原來,莊子的「生命之壺」暗藏玄機,而縱然生死之謎究竟無解,但我們又何妨放下心來,自由自在地在這世上走上一回。

七、自然之道──莊子當然不懂現代科技,但他已經知道運用機械的後遺症。設想時下所謂的「科技新貴」能夠放下「釣魚上鉤」的念頭,靜靜地佇立水岸,觀賞那魚兒水中游,大概就將別有一番生活情趣與生命體悟。

八、幸福之夢──莊子應該和任何人一樣,都想幸幸福福過一生,但我們到底該怎麼尋找終生的伴侶(甚至是「絕配」)?日子又該怎麼過得舒適?而和自己又能如何做一輩子的至親好友?這些問題的解答,可能就是打開那幸福之門的鑰匙吧!

葉海煙 莊子一點靈:東方生命療癒先行者
Photo Credit: 蔚藍文化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