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以為常的獨特風景:台灣的機車族文化

習以為常的獨特風景:台灣的機車族文化
Photo Credit:詹怡嘉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異國朋友眼中,我重新看見過去習以為常的機車文化,原來是台灣的獨特風景。

文:詹怡嘉(林事務所助理體驗策略師)

讓我開始意識到台灣機車族文化,來自於去年(2017年)6月份,帶著幾位日本朋友遊逛台北街頭,他們看見機車騎士自在穿梭於城市間,對於機車可以不受限於大眾交通工具的班次時間、又可以深度的探索城市很是嚮往;同時也很訝異台灣的女孩子也能夠自己騎著機車到處跑,感覺十分的獨立呀!從異國朋友眼中,我重新看見過去習以為常的機車文化,原來是台灣的獨特風景。

2016年底台灣機車車輛登記數已達一千三百六十六萬多輛(2017年9月統計數量為一千三百六十八萬多輛)。平均下來,每100個台灣人裡有92個人擁有一台機車。機車族在台灣各個角落小巷內穿梭,形塑出一種台灣文化。

文化堆疊自生活痕跡,而敏銳的商人不會錯過源自生活需求的商機,在台灣,非機車維修零件外的週邊配件百百種,有裝飾用的貼紙、行車記錄器、機車手機架(貼心提醒:行車時使用手機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31條之1規定,會處1,000元罰鍰。)、藍芽安全帽、全身雨衣(包括防雨鞋套、防沙塵護目鏡),不禁佩服台灣人發現需求的敏銳與細緻,以及因應生活需求開發出產品的速度和彈性。值得肯定的是產品多半務實好用,但在美觀上,似乎回到一貫的「啊便宜就好,好看能吃嗎?」。每天從身旁呼嘯而過的機車,大部分似乎只給城市留下許多廢氣,而非城市景觀。

1
Photo Credit:詹怡嘉
雖然常常被偉士牌的廢氣噴到,但是偉士牌騎士總會有整系列的搭配,真是令人覺得賞心悅目啊。

在這一千三百多萬名機車騎士中,其中44.1%為女性駕駛人,可推算約600萬的女性機車騎士,在台灣各個城市裡奔馳著。市面上的機車周邊商品當然不遑多讓,也可以找到各種針對女性機車族設計的產品,像是各種款式風格的防曬圍裙、風衣袖套等等。儘管有這麼多搭配商品,女性要在台灣美美的騎機車真的是非常困難,在夏天烈日要用袖套口罩防曬裙包緊緊,而安全帽一定會讓出門前吹很久的髮型塌掉;下雨天時沒帶全罩式安全帽,就是瀏海與妝容的末日;要是留著一頭長髮,一定要將之盤起塞進安全帽內,才不會被風吹的毛躁分岔。騎機車通勤也多少會限制到穿著打扮,到現在我都十分佩服穿著及膝窄裙、踩著高跟鞋騎機車,偶爾還必須要使勁抬起機車移車的上班族女子們,她們完全呈現出台灣女性堅毅的一面啊!

2
Photo Credit:詹怡嘉

人的行為從一個動作,成為一群個體的習慣,從而創造出物質文化,再進一步附加精神情感於上,處處交織成為台灣機車族文化。當美國的自行車可以在女性解放運動上扮演重要角色(註),騎機車對於台灣女性而言也有某種程度上的解放吧。

註釋:自行車帶來了「理性服飾運動」(the Rational Dress Movement),幫助女性擺脫了緊身胸衣和其它束縛身體的服裝,並讓女性可以更自由地移動,不需他人陪伴。

在台灣,女性騎機車的比例逐年上升。從2006年調查全台騎機車女性佔比41%(約539萬位女騎士),到2016年統計佔比為44.1%(約600萬位女騎士),這十年間不僅是女性騎機車人口上升,女性就業人口佔比也提高一些。

離開台北市密集廣布的大眾交通網絡,在台灣其他縣市,機車仍舊扮演通勤移動的要角。而能有機車代步,對於女性在工作地理位置選擇(範圍從2公里延伸至10公里)、下班後或休閒時間安排等,都增加更多彈性。也許移動自由只是生活性別議題的一項小切入點,但別小看它,僅僅是不用向家人、另一半協調「你可以接送我去XX嗎?」都讓關係中的權利落差更小,讓女生對於生活中享有更多自主權。(啊~覺得都什麼年代了還要把女性移動自由的權利拿出來談,我們真的活在以民主自由為傲的台灣嗎?但同時,在台灣某些角落卻真的仍有要受限於家人、婚姻而無法自由決定想去哪、想做什麼工作的女性存在啊)

3
Photo Credit:詹怡嘉

時間資本也透過移動的自由而被釋放。以我生活工作的台中為例,同樣距離的車程,騎機車可能15-20分鐘,但若非熱門路線,搭公車可能要耗時一小時(等待、步行、公車繞行)。也不是要說慢活搭公車認識城市不好,只是我們有多少人能夠在今天的勞動條件下享有充裕的時間資本呢?當女性能因移動自由而擁有更多時間來產出或創造個人價值,或單純可以多補眠一些,都是使更多女性願意騎機車移動的大趨力。(至少對我而言可以多睡一點真是求之不得)

以台灣現況來看,雖然覺得機車數量實在多得太誇張了,且機車所造成的環境影響也非常可觀,行駛電動機車背後有能源環境成本轉嫁的隱憂存在,然而使用越多的機車也未必就能夠解決社會上的勞動議題或性別議題,而是機車的普及部分反映了社會遷移的狀態,也反映了物質文化隨著人類需求而推演。

現階段部分城市的大眾交通網絡還未普及,城市基礎建設也非到處都適合單車移動(在台中騎Youbike真的是上演玩命關頭,同時冒著吸入大量空污物質的致癌風險)。當我們處在一種進退維谷的局面之下,只希望大家騎機車時勿當三寶,莫蛇行啊。

參考資料:

本文經林 事務所授權刊登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