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廚房裡的科學:為什麼白肉比紅肉更快煮熟?

廚房裡的科學:為什麼白肉比紅肉更快煮熟?
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解答2個廚房裡的科學謎題:為什麼白色的肉比紅色的肉更快煮熟?魚一定有腥味嗎?

文:羅伯特.沃克

為什麼白色的肉比紅色的肉更快煮熟?

為什麼白色的魚肉比其他肉類更容易煮熟?是顏色的關係嗎?

就像葡萄酒一樣,肉類有白色也有紅色。牛肉是紅肉,魚貝類通常是白肉。鮭魚是紅肉──也可以說是玫瑰色──因為鮭魚會吃粉紅外殼的甲殼類。如果你想知道的話,火鶴因為類似原因而呈現粉紅色。

在廚房裡面,我們很快就會曉得白色的魚肉遠比紅肉更快煮熟。其中原因當然不只因為顏色,魚肉的天然結構與大部分的飛禽走獸都不同。

首先,在水中巡游實在不算是鍛鍊肌肉的運動,至少和疾馳通過原野,或在空氣裡高速飛行相比是如此。因此,魚類的肌肉不如其他動物肌肉那麼阿諾。例如:鮪魚這種比較活躍的魚類擁有比較多的紅色肌肉,含有較多的肌紅蛋白(參見第132頁),所以肉的顏色比較深。

更重要的是,魚類肌肉組織基本上與大部分的陸地動物不同。為了高速遠離敵人,魚類需要迅捷、多次短促的高爆發力,而不是陸地動物奔跑所需要的長距離耐力──或者說是某些動物在被人類馴養之前需要的那種耐力。

肌肉通常是由纖維構成,魚類肌肉絕大多數是快速收縮纖維。那種纖維比大部分陸地動物的慢速收縮肌肉纖維更短更薄,因此比較容易被咀嚼撕開,也比較容易被烹飪的熱力化學分解。所以我們可以吃生魚片,但生牛肉卻必須剁成韃靼式生牛肉末,人類的臼齒才能夠對付它。

魚肉比其他動物的肉更嫩的另一個重大原因是,魚生活在基本上無重力的環境裡,所以牠們不需要結締組織──其他動物用來支撐身體各部分對抗重力,附著在骨架上所需要的軟骨、肌腱、韌帶等。所以魚類大部分都是肌肉,很少有軟骨類或很難咀嚼的東西,骨骼則只比簡單的脊椎多一點點。魚類相對缺少結締組織,這意味著相對缺少遇熱會變成可口多汁的骨膠膠質。那是魚類烹煮之後比其他許多肉類乾燥的原因之一。另一個原因是,冷血動物不需要很多可以造成多汁感的保溫脂肪。

因為那些緣故,烹飪魚肉主要的問題是避免過度加熱。魚肉應該加熱到蛋白質失去半透明性,開始呈不透明;就像蛋白裡面的蛋白質一樣。如果魚肉加熱太久,肌肉纖維收縮會使得魚肉變短變硬;同時,因為失去太多水分,組織變得乾燥──魚肉變得又乾又硬。簡單的規則是:魚的每英寸厚度要加熱八到十分鐘。

魚一定有腥味嗎?

完全新鮮的魚其實幾乎沒有氣味。那麼那些腥味是從哪裡來的?

一點也不。

人們忍受有腥味的魚,或許是認為魚還能有別的氣味嗎?雖然似乎非常奇怪,但魚不見得一定要聞起來有腥味。

剛從水裡撈出來幾個小時,完全新鮮的魚類與貝類幾乎沒有氣味。或許有一點新鮮的「大海氣息」,但是毫無腥味。海產開始腐敗後,才會出現那種魚腥味。而且魚肉比其他肉類更快開始分解。

魚肉──魚的肌肉──是由與牛肉或雞肉不同的蛋白質構成的。魚肉不只更容易加熱變熟,而且能更迅速地被酵素與細菌分解;換句話說,魚肉腐壞得更快。那種腥味就是來自分解的產物,主要是胺、硫的化合物,以及蛋白質裡面的胺基酸分解放出的化學物碳氫基胺。

在魚肉還沒有變成不可食用之前很久,那些化學物的氣味就相當明顯,所以輕微的魚腥味表示你的鼻子很靈敏,而且魚肉不盡然新鮮,但是不見得就已經腐壞了。胺與碳氫基酸可以被酸抵消(行話:中和),所以魚上桌的時候通常附帶檸檬片。如果你的干貝聞起來有點腥,趕快在下鍋之前用檸檬汁或者醋清洗。

魚肉迅速腐壞還有一個原因。大部分魚類都有吞噬其他魚類的不友善惡習,因此魚類具有消化魚肉的酵素。如果魚類被撈捕之後,因為處理不慎而讓那些酵素從內臟跑出來,酵素就會迅速開始消化魚肉。所以撈捕魚類之後,必須盡快去除內臟。

因為天生適應在低溫的海水與溪水中活動,魚身體內部與表面的分解細菌比陸地動物的分解細菌更有效率。為了阻止那些細菌做壞事,我們必須比冷藏溫血動物的肉更迅速、而且用更低溫冷藏魚肉。所以溫度永不高於華氏三十二度(攝氏零度)的冰是漁人最好的朋友。家用冰箱冷藏室的溫度大約是華氏四十度(攝氏四度)。

魚肉比陸地動物的肉更快分解的第三個原因是,魚肉含有更多的不飽和脂肪。不飽和脂肪會比像牛肉之類的飽和脂肪更快變酸發臭(氧化)。脂肪氧化變成氣味難聞的脂肪酸,更加強了魚腥味。

相關書摘 ►廚房裡的科學:泡麵的麵條為什麼總是那麼彎呢?

書籍介紹

《泡麵為什麼總是彎的?:136個廚房裡的科學謎題》,臉譜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羅伯特.沃克
譯者:高雄柏

調味料×脂肪×食材×溫度×廚具,柴米油鹽好科學!

肉有紅、白、藍三種顏色?魚一定有腥味?蠟燭可以用來烹飪嗎?雞蛋可以冷凍嗎?為什麼有些食材聞起來非常香,吃起來卻很難吃?乾性食材和液狀食材為什麼需要不同的量杯?煮湯時加了太多鹽,放幾塊馬鈴薯進去就可以挽救一鍋美味的湯?!

  • 諾貝爾獎得主也說讚,國際暢銷書美味上桌!
  • 內附超過30道老饕食譜,廚房裡的化學家親授烹飪方程式!
getImage
Photo Credit:臉譜出版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