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指叉球如何讓「神之子」田中將大站上世界之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年Falkenborg在《週刊棒球》一段專訪,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就田中將大從日本強投進化成洋基王牌,而他後來則靠著2013年洋基支付給樂天的入札金,以高薪加盟樂天投完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年後,風光退休。
文:張尤金
2006年8月29日,是就讀駒澤大学附属苫小牧高中的17歲投手田中將大,在洋基球場與松井秀喜合照的歷史畫面。很難想像這個剃平頭、一臉羞澀的高中投手,竟然會取代松井,成為洋基球場最頂尖的日籍球星;更難想像的是,這個讓田中通殺美日職棒的快速指叉球,竟然是跟一個美國投手學的。
「現代の魔球」
2010年春訓的某一天,當時21歲的東北樂天金鷲先發投手田中將大,在球員休息室隨手翻閱最新一期的《週刊棒球》,其中一則專題報導深深吸引了他的目光。
這個專題在介紹日本職棒各隊的優秀投手並深入分析他們的招牌變化球路。映入眼簾的是福岡軟銀鷹隊美籍投手Brian Falkenborg,前一年他擔任球隊的佈局投手,出賽46場、主投51.2局,防禦率只有1.74,週刊棒球特地對他招牌的快速指叉球做了詳盡的介紹,並附上他握球的圖片。
事實上Falkenborg壓根就忘記這次專訪了。因為在日本職棒這六年期間(2009-2014),他都是仰賴專屬翻譯,所以對於這場由球團安排的專訪,他就讓翻譯去搞定受訪內容,對於雜誌內容,他連看也沒看過。但田中卻詳細拜讀過了。
應該這麼說,其實田中早就會投指叉球(forkball)了,他想找的是不同握法、不同效果的指叉球,而Falkenborg食中二指較淺的握法就是田中想要的。
田中學到了Falkenborg的握球方法,經過一次牛棚練投後就正式上場。從此他擁有兩種指叉球,一種用來搶好球數,另一種角度更犀利的則是在兩好球後讓對手揮空。
至於新學的快速指叉球對於田中的幫助有多大?數據會說話:在學會快速指叉球之前,田中前一(2009)年在日職的單季防禦率是2.33,已經夠強了;但往後三個球季(2011-2013),田中的防禦率都沒超過1.87,他在2011、2013兩年拿下澤村賞,2013年戰績則是空前的24勝0敗、防禦率1.27,還率領東北樂天金鷲拿下隊史首次「日本一」。
這是田中的快速指叉球握法:
Masahiro Tanaka's famous Splitter Grip + Release for the equally famous @PitchingNinja pic.twitter.com/BEuKjfr12i
— Pitcher List (@PitcherList) 2016年9月6日
看看他這顆90 MPH的快速指叉球是如何急速下墜的:
Masahiro Tanaka, 90 mph splitter grip/release (back and side views) pic.twitter.com/a75T6fXIFY
— Rob Friedman (@PitchingNinja) 2016年7月7日
這一球連Mike Trout都揮了個大空棒:
"Mike Trout striking out on a #Tanaka splitter that bounces in front of the #plate" #baseball #mlb #sports pic.twitter.com/vdwnQqlDYX
— RussellHodson2 (@RussellHodson2) 2016年12月17日
浪人投手
至於Brian Falkenborg的快速指叉球又是跟誰學的?答案是知名投手教練Brian Price和前大聯盟終結者J.J. Putz。
事實上Falkenborg原本是先發投手,主要變化球種是曲球,但生涯前九年在金鶯、水手、道奇小聯盟一事無成之後,2004年冬天,他被教士簽下來並被定位為中繼投手。
為了在職業生涯尋求突破,並且增加一種揮空率高的球路,Falkenborg回想起兩年前,當時的水手投手教練Brian Price曾經建議他投快速指叉球。Price的立論基礎是認為以他200公分的身高以及高壓式投法,對於快速指叉球的下墜幅度將有加乘的效果。但當時Falkenborg並沒有聽進去,他一心只想重返先發,又擔心快速指叉球對手臂造成的壓力,因此不敢貿然嘗試。
在加入教士之後,Falkenborg向他的好友、當時的水手終結者J.J. Putz學到了快速指叉球的握法,可是限於中繼上場有避免保送和失分的龐大壓力,他不敢在比賽中輕易嘗試。就這樣又過了四年,2008年球季結束後,他已經是一個職業生涯待過金鶯、水手、道奇(兩次)、教士(兩次)、紅雀,12年來只在大聯盟投過75.2局的的30歲棒球浪人,這時他決定前往日本發展。

而說到當時的快速指叉球,這種球路在1980年代因為Roger Clemens、Jack Morris、Dave Stewart而聲名大噪,幾乎是當時大聯盟投手的代表球種,但隨著越來越多大聯盟球隊認為快速指叉球會對投球的手肘造成過大壓力之後,這種球路逐漸被滑球和變速球所取代。
但日本的狀況則完全不同,在日本,從高中到職業,多數投手都努力練習幾種不同球速和不同變化幅度的指叉球或快速指叉球。1990年代以來的野茂英雄、佐佐木主浩、長谷川滋利,乃至於現役的上原浩治、達比修有、退役不久的黑田博樹,都是箇中高手。現在看來,指叉球和快速指叉球儼然已經成為屬於日本的變化球種了。
Falkenborg也充分感受到這種微妙的轉變。2009年當他來到軟銀鷹時,從春訓開始,教練團和捕手搭檔都要求他多投快速指叉球,一開始他對此頗為抗拒,但隨著正式球季開打之後,成果很明顯展現在投球數據之上。這一年他的防禦率低到只有1.74,接下來四年也是超水準的1.02、1.42、1.57、2.04。
2013年球季結束後,東北樂天金鷲因為田中轉隊到洋基所獲得2,000萬美元入札金,他們拿其中的195萬美元將Falkenborg簽下來,擔任球隊的終結者。
所以命運就是這麼有趣,當年Falkenborg在「週刊棒球」一段專訪,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造就田中將大從日本強投進化成洋基王牌,而他後來則靠著2013年洋基支付給樂天的入札金,以高薪加盟樂天投完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年後,風光退休。
結語
臺北時間2017年4月28日,田中在世仇對決的基襪戰對上紅襪王牌左投Chris Sale。面對過去對洋基通算防禦率只有1.17的Sale,洋基打線攻下3分,但這對田中已經足夠了。田中只用了97球就投出3安打無四死完封勝,有15個滾地球出局,包括下面這個結束比賽的出局數:
田中将大、レッドソックス相手に3安打無四球完封勝利! pic.twitter.com/QbNRXHCS0o
— Roman Reigns Man (@golden_sugi) 2017年4月28日
無法可管、無人監督,加熱菸載具恐成為個資安全破口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國外市面上的加熱菸載具,開始像其它3C科技產品一樣擁有專屬的APP,在安裝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你知道你的資料正在被收集嗎?如果你從沒想過,或許更需要立刻提高警覺。
「購物APP暗藏詐騙軟體」、「智慧型手機APP遊戲,搭配境外網站詐騙」,這樣的新聞標題,大家應該不陌生。其實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用電器、3C裝置,都會要求使用者在手機或平板上安裝APP,讓使用體驗更為完整便利。但問題就在於,當我們在享受現代科技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其實也同時在面對釣魚廣告、木馬程式等無孔不入的資安威脅。
目前國內還在健康風險評估審查的加熱菸載具,在國外也像其他許多現代化的科技產品一樣,幾乎都有專屬的APP甚至被包裝成為戒菸工具,在安裝之後開始收集使用者的個人資料。如果你在使用加熱菸,未來或許更需要提高警覺你的資料是否正在被收集,這些資料被收集後又會如何被應用?尤其這些載具也有一部分是來自於中國製造。
不過針對中國製加熱菸進口問題,作為新興菸品主責機關的國健署回應,「依經濟部國貿署公告規定,加熱式菸草產品裝置屬大陸物品者,不准輸入。」 然而令人擔憂的是,我國數位發展部提出的16項需要資安檢驗的IoT項目中,並未包括新興菸品載具。這樣的缺漏令人不禁擔心,我們的資訊安全和隱私保護,是否正面臨著意想不到的風險?
從呼吸中洩露的秘密
衛福部提出的新興菸品健康風險評估辦法申請項目中,並未包含資安相關文件的要求,這可能暴露出個人敏感資料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個人健康行為與呼吸資料保護不足的情況,在在都是開放加熱菸品所面臨的重要挑戰之一。特別是涉及個人健康行為和呼吸資料的外洩問題,除導致個人隱私受到侵犯,也可能被濫用於廣告騷擾,或甚至是健康保險詐騙等不法活動。因此,如何保護這些敏感資料,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今年 7 月家庭醫學會年會舉辦的「新興菸品減害與戒菸爭議」論壇中,已有專家提出警告,表示已有許多媒體及文獻披露加熱菸隱含的資安問題。該專家相當憂心地表示,當前各大品牌的加熱菸的載具幾乎都有數據連網功能。菸商能透過載具對吸菸行為進行大數據的搜集與分析,「甚至使用者每一口吸菸的深淺都有可能被記錄」。

為了改善這一缺漏,希望國健署也可以積極作為,加強對新興菸品的資安監管,建立完善的資安審查項目,確保所有與個人健康行為相關的數據,得到適當的保護。
在數位時代中,個人資訊就像是我們的分身,政府以及跨部會主管機關應該從相關的法規、監管措施等層面,努力保護民眾的資訊安全。從而更進一步地加強、鼓勵各種針對資訊安全保障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應對不斷增加的網路威脅和數位安全挑戰,減少個資外洩的情形,杜絕詐騙行為對民眾以及我們的國際形象,所造成的各種損失。
當你一天的行程,都透過APP傳給某個陌生人
過去常常在資安方面引發眾多爭議的,例如掃地機器人,有搜集全屋地圖、作息時間等資訊的疑慮;智慧型手機,有可能在未經用戶允許的情況下,自動將個人的敏感資訊,傳送到第三方伺服器上。這些被揭露報導出來的新聞事件,引起了民眾對於個人隱私受到侵犯的擔憂,更突顯了資訊安全議題的重要性。
因此,當加熱菸載具以及應用程式,有可能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偏好、吸菸習慣、地理位置等敏感資訊,甚至可能涉及醫療數據。如果讓這些數據落入有心者之手,就有可能會被用於定向廣告、個資身份盜竊或其他不法用途,造成個人人身安全、聲譽和財務損失。
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陳雅萍秘書長指出,近年來,因為個資外洩而遭受財物損失,前往消基會諮詢的民眾數量,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可以想見數位化時代,在網路、APP中填寫個資,已是一般大眾的日常,這樣的趨勢也讓個人資料保護面臨更嚴峻的考驗。陳秘書長進一步提醒,大家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填寫個人資料的時候,要保持警覺心,「如果你所填寫的資料,超出網站或APP所需要知道的資訊範圍,最好就不要繼續填寫。比方一個導航APP,它會需要知道你的所在位置,但它不需要知道你的婚姻狀況。」
*本篇文章由記者「莊丹琪」撰文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