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誰叫你不去投票

年輕人買不起房子?誰叫你不去投票
Photo Credit: Daniel Lobo @ Flickr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們的政府並非故意想讓年輕世代倒大楣。詩人拉金再度言中:「他們不是有意(整你),但結果還是一樣(把你整慘了)。」

文:Alex Proud (企業家、攝影藝廊主人,《每日電訊報》專欄作家)
翻譯:觀念座標

如果你是現在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你的前途已經「無亮」,被老年人偷走了,更慘的是,這是你拱手讓他們這樣做的。

這樣的說法似乎太過偏激,你可能會跟我爭論某些細節,但是大體上來說,真相就是如此。一方面,(英國國內)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年長者的身上;另一方面,這些從世代間財富轉移受益的老年人,還到處留下尚未支付的帳單,而這些帳單將來都要由現在的年輕人買單。所以詩人菲力普‧拉金(Philip Larkin)說得沒錯,你的父母那一代的確把你整慘了。至於你如何放任他們這樣做,詳見下文。

► 自己的選票自己救:九合一大選前你一定要知道的事

一言以蔽之,是他們把你搞窮了,方法是大家早就耳熟能詳的那些:房地產、退休金、健保、在職進修、學生貸款、國債等等。他們築起一個層層疊疊的龐大的老鼠會,並且確保自己是上線,坐享優渥的生活,把穩保不失的退休金拿來海外旅行度假──英國過去十年掀起豪華郵輪旅行熱,不是沒有原因的。

另一方面,你卻住在城市最外圍、一棟跟別人分租的小公寓裹,薪水可憐兮兮,少到彷彿還在當學徒。你其實不擔心將來退休金的問題,因為你可能連下個月的房租都還沒有著落,當然,你繳的房租最後還是貢獻給某位購買多處房地產、收租賺錢的五十七歲房東的口袋。再過七年,你的薪水終於調升、達到國家的平均值時,你還是無法喘一口氣,因為你必須償還過去為了求取無用的大學學位而積下的四萬英鎊學貸。

所以,男演員羅素‧布蘭德(Russell Brand)呼籲年輕人起來革命,是不令人意外的。布蘭德說的話,的確不是無的放矢,不然媒體界也不會有一票人處心積慮地想把他說成一個蠢貨、把他的粉絲說成受騙上當的潘仔。我認為他的確有點譁眾取寵,但是因為這樣就把人家說得一無是處,確實也有點天真。

《金融時報》的副總編輯麥可‧史卡平克(Michael Skapinker)說得好,布蘭德在推特上的追隨者人數,可是超過《金融時報》以及《華爾街日報》的推特追隨者總和,他的結論是:「他所呼籲的革命,是不會發生的,但是他批判的許多東西確實激起共鳴,而且感到心有戚戚的人,決不只是那些潘仔粉絲而已。」

然而,我雖然能夠理解布蘭德對於貧窮的年輕人來說,宛如一位了解他們的代言人、大救星,但是他呼籲大家不要去投票,這一點我就大大的不以為然,我認為這簡直是胡說八道:因為英國今天之所以會變成這樣,就是因為年輕人不去投票所造成的結果。年輕人不投票,才使得世代間的財富移轉得以發生。

1964年的時候,英國每一個年齡層的人,都有超過70%的投票率,當時,18-24歲的年輕人出來投票的比率,跟那些65歲以上的人是不相上下的。但到了2005年,年齡高於65歲的投票率仍然維持75%,但是18-24歲的年輕選民投票率卻大跌,只剩下38%。2010年選舉時,這個數字雖略有改善,但在當時,一般選民普遍不滿時政,想要換人做做看,投票率很自然都會提高。即使如此,政治上的算術已經很清楚了:為阿公阿嬷提政見,至少會贏得一張半或兩張的選票,但為了年輕人提政見,只能換來一張選票。

所以,布蘭德根本沒有必要叫年輕人不要出來投票,因為他們本來就不投票。如果你不投票──從90年代上半葉開始,英國年輕人就沒有大批出來投票了──那麼政治人物就會調整他們的政見,專門爭取那些會出來投票的人。也許,對於二十出頭的你來說,首相卡麥隆與財相奧斯朋已是不良中年──他們既無能,又不能體察民瘼;但對於你的阿嬷來說,這兩位可是有禮貌又體面的年輕人。

英國變成老人當道的國家,確實與年輕人不出來投票有著正相關的關係。布萊爾當年能夠當上首相,雖然靠著年輕選票的支持,但是他當選之後,會出來投票的年輕選民就大幅減少了。所以,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人物,也難怪他認為沒有理由改變那些讓老人家更加有錢的政策。至於當時的反對黨──保守黨──本質就是一個偏袒老人與富人的政黨。相輔相成之下,英國的老人變得愈來愈有錢。

那些政策所造成的後果,我們都很清楚。其中最糟糕的,當然就是房地產。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已經變成有錢人才能參與的特權俱樂部。如果你已經超過五十歲,那麼你除了自己住的房子以外,可能還擁有一兩處出租房,讓你本來就豐厚的退休金更加寬裕。但如果你今年不到三十歲,就不要妄想買房子了。

而如果你今年不到三十,又想在倫敦買房子,那就更加遙不可及了:你要一直工作到四十多歲,才可能存到足夠的第一桶金,在倫敦的貓津(Catford)買下一處破爛的小公寓。即使到了那時候,你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數目可能還是比不上那些專門投資房地產的財主所願意出的價錢,或者更悲慘地,銀行可能拒絕把錢借給你,因為你已經太老了。

之所以如此,是歷任三次政黨輪替的不同政府、林林總總的政策所共同造成的。1980年代,保守黨政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地把公有住宅便宜地賣給私人──甚至是賤價出售──讓兩百多萬間房子成為私人財產,也讓百萬人成為保守黨的選民。當年,最貧者得以晉身為有殻蝸牛,政府把賣房子的錢收繳國庫,卻未再興建公有住宅取代賣掉的房子。但即使如此,當年的房地產仍然是相當便宜的──而且,假如房地產市場真的成為一個自由化的市場,也許我們現在還不會這麼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