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連爺爺說起的那些歷史故事──天殺的原來我也是個「皇民後裔」

聽連爺爺說起的那些歷史故事──天殺的原來我也是個「皇民後裔」
Photo Credit: Wikimeia Commons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改姓名運動是過去臺灣真實歷史的一部份,與其去聽那些游談無根、結論老早確定的政治言語,倒不如認真地讀一讀活在那段歷史裡頭的人和故事。

一、

闊別政壇許久的連戰爺爺,最近又出來和大家說話了。這次是為了拉抬連家公子不甚樂觀的選情,而必須幫忙在媒體鏡頭前搖唇鼓舌,甚至還得重提老國民黨時代跟日本鬼子的仇恨,來鼓動特定選民族群的反日情緒。都這把年紀了,竟然還要把自己擺在這種格局的講台上,連爺爺這回,也當真是辛苦了啊。

連家爺爺最近鬧得比較大條的新聞,是在一場所謂的「中國人反獨護國動員大會」裡頭,刻意把連家公子的對手、臺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先生的名字,給叫成了「青山文哲」。連爺爺的用意,顯然是要強調柯家祖父曾經在日治時代改換日本姓氏的事實,好讓臺下的一眾「中國人」同仇敵愾地來反對柯文哲這個「皇民後裔」(這是連爺爺的潛台詞,但另一位也很辛苦的郝柏村郝伯伯倒是老實不客氣地幫他講出了這四個字)。

而大概是怕不夠露骨,連爺爺接下來還補開了好幾鎗,說這柯家祖父曾是「日本官」,柯文哲於是順理成章地被罵成了「混帳官三代」。就在他罵完以後,群眾裡頭竟也跟著響起了「漢奸」、「走狗」的應和聲──看著這場面一度讓我有點精神錯亂,好似半世紀前的八年抗戰還沒打完,倭寇狗崽子們還盤踞著神州大陸。

推薦閱讀:

且不說柯家祖父究竟在日治時代當過什麼「官」,或者連爺爺的爺爺才真的在日治時代裡頭幹過什麼壞事──改姓這件事情,倒有點意思,值得我們把三流政客的拙劣表演丟到一旁,然後回身走進歷史裡頭,說點別的故事。

姓氏,對於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社會來說,意義通常很是重大。華人重視家族的香火綿延與血脈傳承,改了姓氏,等於是昭示自己斷絕了與父系家族之間的連繫關係,自然是頗為忌諱的。而就生活的實際需要來說,早期的農村社會遵守同姓不婚的大原則,這是因為同宗族的人口通常聚居一處,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交通流動的地域範圍也不可能很廣,於是隔壁兩、三個村子的同姓者,家族血緣關係很有可能十分相近。為了避免近親通婚造成的種種麻煩,姓氏因此成了分別彼此關係親疏遠近的重要標誌,不能亂改的。

不過,很多時候,人們也會碰到比保存原姓還要來得更重要的事。比方說吧,某人給朝廷立了功,中國的皇帝老爺們一高興,偶爾就會來個「賜姓」。鄭成功就曾經被唐王給賜下了明朝皇室的朱姓,所謂「國姓爺」也就這麼來的。這樣的改姓是歡天喜地的事情──跟皇帝老子同姓啊!就算是本名叫陳學高的人以後要改姓朱,或者是某個叫王叔雷的傢伙要被改成愛新覺羅叔雷,應該都會覺得很開心吧!(以上當然都是虛構的例子,請勿深究)

有人興高采烈的改姓,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清王朝被革命了以後,一大票前清皇族要在新時代裡頭活下去,扛著「愛新覺羅」的招牌,總是扎人眼目;而旗人子弟在革命反滿的風潮底下,也不好再亮出「蘇察哈爾」之類的滿族姓氏,只好改成許許多多不同的漢姓。這類改姓的滿族後人,隨著國民黨搬到臺灣來的,也有許多。前些年出道的歌手白安,據說就有滿人血統。而若循著她的「白」姓與父系籍貫,大概也就可以找到一些家族淵源的線索了。

另一些歷史的情況底下,統治者為了促成民族同化,也會頒布改易姓氏的政策。這種命令有時是強制的,有時比較像是鼓勵性質。前者像是中學生考到快爛掉的北魏孝文帝下詔改姓,而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日治臺灣皇民化時期的改姓名運動,則屬於鼓勵性質比較高的那一種。

二、

鼓勵而非強制,似乎意味著人們擁有某種程度的選擇自由,但若能細察歷史,我們便會發現,每個人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並不一定相同。

例如林獻堂這樣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常被黑體字加粗的大人物,就曾受到警察大人敦促改姓的壓力;與林獻堂交好的銀行家陳炘、楊肇嘉等臺籍士紳,也都曾說到他們被日本政府官員三番兩次勸說改姓的事情。這些當時候的社會賢達,若能配合日本政府的政策改姓,自然可以對普羅大眾起到示範作用。1940年代,總督府的一名日籍官員,在遊說臺籍律師陳逸松改姓的時候,就曾告訴他:「你一個人改姓名,比一百個普通人改姓名,還要有作用,還要有意義。」可見這些臺籍菁英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力。

不過,上面所提到的一眾歷史人物,都沒有屈從於殖民政府的壓力,一直到後來臺灣的政權易主以前,他們都未曾改換日本姓氏。這些人能夠堅持下來,固然有很大一部份,要歸因於他們擁有強烈的我族認同與主體意識。但現實一點來看,要抵抗統治者的壓力,每個人所擁有的背景條件與資源,也都是不太一樣的。

比方說吧,大名鼎鼎的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在日治後期,已是備受各方敬重的知名國際學者,同時也是受日本政府聘用的大學教授。在改姓名的問題上頭,總督府自不敢對這樣一號人物施予太大的壓力。另外,像是楊肇嘉這樣成功的商人,則有經濟能力舉家搬遷到上海,好讓他不用再「受那套『改名換姓』的囉唆。」在那樣一個時代,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臺灣人,能夠動用的資源與人脈關係也互異。而相較於普通民眾,臺籍的仕紳、菁英在面對改姓政令的時候,或也因此擁有更好的抵抗條件。

條件不這麼好的人,若是他們的抵抗惹惱了統治者,或許得付出一些代價。有些案例是說:人們在拒絕了官憲改姓的勸說以後,沒多久就收到了當局的徵調命令,被徵召到太平洋戰爭的南洋前線。據陳逸松律師的回憶,他的堂兄、前宜蘭縣長陳進東先生,便因此而被抓到菲律賓去擔任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