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連爺爺說起的那些歷史故事──天殺的原來我也是個「皇民後裔」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改姓名運動是過去臺灣真實歷史的一部份,與其去聽那些游談無根、結論老早確定的政治言語,倒不如認真地讀一讀活在那段歷史裡頭的人和故事。
一、
闊別政壇許久的連戰爺爺,最近又出來和大家說話了。這次是為了拉抬連家公子不甚樂觀的選情,而必須幫忙在媒體鏡頭前搖唇鼓舌,甚至還得重提老國民黨時代跟日本鬼子的仇恨,來鼓動特定選民族群的反日情緒。都這把年紀了,竟然還要把自己擺在這種格局的講台上,連爺爺這回,也當真是辛苦了啊。
連家爺爺最近鬧得比較大條的新聞,是在一場所謂的「中國人反獨護國動員大會」裡頭,刻意把連家公子的對手、臺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先生的名字,給叫成了「青山文哲」。連爺爺的用意,顯然是要強調柯家祖父曾經在日治時代改換日本姓氏的事實,好讓臺下的一眾「中國人」同仇敵愾地來反對柯文哲這個「皇民後裔」(這是連爺爺的潛台詞,但另一位也很辛苦的郝柏村郝伯伯倒是老實不客氣地幫他講出了這四個字)。
而大概是怕不夠露骨,連爺爺接下來還補開了好幾鎗,說這柯家祖父曾是「日本官」,柯文哲於是順理成章地被罵成了「混帳官三代」。就在他罵完以後,群眾裡頭竟也跟著響起了「漢奸」、「走狗」的應和聲──看著這場面一度讓我有點精神錯亂,好似半世紀前的八年抗戰還沒打完,倭寇狗崽子們還盤踞著神州大陸。
推薦閱讀:
且不說柯家祖父究竟在日治時代當過什麼「官」,或者連爺爺的爺爺才真的在日治時代裡頭幹過什麼壞事──改姓這件事情,倒有點意思,值得我們把三流政客的拙劣表演丟到一旁,然後回身走進歷史裡頭,說點別的故事。
姓氏,對於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社會來說,意義通常很是重大。華人重視家族的香火綿延與血脈傳承,改了姓氏,等於是昭示自己斷絕了與父系家族之間的連繫關係,自然是頗為忌諱的。而就生活的實際需要來說,早期的農村社會遵守同姓不婚的大原則,這是因為同宗族的人口通常聚居一處,人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交通流動的地域範圍也不可能很廣,於是隔壁兩、三個村子的同姓者,家族血緣關係很有可能十分相近。為了避免近親通婚造成的種種麻煩,姓氏因此成了分別彼此關係親疏遠近的重要標誌,不能亂改的。
不過,很多時候,人們也會碰到比保存原姓還要來得更重要的事。比方說吧,某人給朝廷立了功,中國的皇帝老爺們一高興,偶爾就會來個「賜姓」。鄭成功就曾經被唐王給賜下了明朝皇室的朱姓,所謂「國姓爺」也就這麼來的。這樣的改姓是歡天喜地的事情──跟皇帝老子同姓啊!就算是本名叫陳學高的人以後要改姓朱,或者是某個叫王叔雷的傢伙要被改成愛新覺羅叔雷,應該都會覺得很開心吧!(以上當然都是虛構的例子,請勿深究)
有人興高采烈的改姓,當然也有相反的例子。清王朝被革命了以後,一大票前清皇族要在新時代裡頭活下去,扛著「愛新覺羅」的招牌,總是扎人眼目;而旗人子弟在革命反滿的風潮底下,也不好再亮出「蘇察哈爾」之類的滿族姓氏,只好改成許許多多不同的漢姓。這類改姓的滿族後人,隨著國民黨搬到臺灣來的,也有許多。前些年出道的歌手白安,據說就有滿人血統。而若循著她的「白」姓與父系籍貫,大概也就可以找到一些家族淵源的線索了。
另一些歷史的情況底下,統治者為了促成民族同化,也會頒布改易姓氏的政策。這種命令有時是強制的,有時比較像是鼓勵性質。前者像是中學生考到快爛掉的北魏孝文帝下詔改姓,而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日治臺灣皇民化時期的改姓名運動,則屬於鼓勵性質比較高的那一種。
二、
鼓勵而非強制,似乎意味著人們擁有某種程度的選擇自由,但若能細察歷史,我們便會發現,每個人所面臨的實際情況,並不一定相同。
例如林獻堂這樣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常被黑體字加粗的大人物,就曾受到警察大人敦促改姓的壓力;與林獻堂交好的銀行家陳炘、楊肇嘉等臺籍士紳,也都曾說到他們被日本政府官員三番兩次勸說改姓的事情。這些當時候的社會賢達,若能配合日本政府的政策改姓,自然可以對普羅大眾起到示範作用。1940年代,總督府的一名日籍官員,在遊說臺籍律師陳逸松改姓的時候,就曾告訴他:「你一個人改姓名,比一百個普通人改姓名,還要有作用,還要有意義。」可見這些臺籍菁英對當時社會的影響力。
不過,上面所提到的一眾歷史人物,都沒有屈從於殖民政府的壓力,一直到後來臺灣的政權易主以前,他們都未曾改換日本姓氏。這些人能夠堅持下來,固然有很大一部份,要歸因於他們擁有強烈的我族認同與主體意識。但現實一點來看,要抵抗統治者的壓力,每個人所擁有的背景條件與資源,也都是不太一樣的。
比方說吧,大名鼎鼎的臺灣第一位醫學博士杜聰明,在日治後期,已是備受各方敬重的知名國際學者,同時也是受日本政府聘用的大學教授。在改姓名的問題上頭,總督府自不敢對這樣一號人物施予太大的壓力。另外,像是楊肇嘉這樣成功的商人,則有經濟能力舉家搬遷到上海,好讓他不用再「受那套『改名換姓』的囉唆。」在那樣一個時代,屬於不同社會階層的臺灣人,能夠動用的資源與人脈關係也互異。而相較於普通民眾,臺籍的仕紳、菁英在面對改姓政令的時候,或也因此擁有更好的抵抗條件。
條件不這麼好的人,若是他們的抵抗惹惱了統治者,或許得付出一些代價。有些案例是說:人們在拒絕了官憲改姓的勸說以後,沒多久就收到了當局的徵調命令,被徵召到太平洋戰爭的南洋前線。據陳逸松律師的回憶,他的堂兄、前宜蘭縣長陳進東先生,便因此而被抓到菲律賓去擔任軍醫。
Tags:
以引擎創造汽車, Mercedes-Benz 又將如何以 AI 重新定義汽車?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I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改變你我世界。從客服中心的對答到文章的生成, AI 似乎越來越無所不能。與你我生活息息相關的移動生活同樣沒因此例外, AI 不僅讓座艙內車載資訊系統的語音系統聰明應答,更可逐步取代人類掌握方向盤自動駕駛。巧合的是,積極利用 AI 改變汽車樣貌與功能的,更是 130 多年前發明汽車的 Mercedes-Benz!
從 Siri 、 Chatbot 、 ChatGPT ,到 Bing 搜尋引擎, AI 成為了生活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AI 發揮分析語言及推測使用者意圖的強項,讓過去需要人類親力親為的服務與對談,成為了 AI 當前最火熱的應用功能。汽車產業中也有相同運用,座艙內的車載資訊系統正是最好例子。透過聲控操作車輛功能,讓駕駛不再需要用手一鍵一鍵地輸入指令,更輕鬆直覺,也更便利安全。但 AI 的強大可不僅於此,透過對圖像能力的處理與深度學習,更一步步實現全自動駕駛願景。
AI 於汽車產業的應用,放諸全球每個汽車品牌都在積極努力。身為汽車的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曾以內燃機改變了人類的移動方式,以當前的發展趨勢看來, Mercedes-Benz 很有可能要再度運用 AI 科技,改變汽車於人類歷史中的定義。
AI 能帶給車主何等的科技便利? 以 Mercedes-Benz 的 MBUX 多媒體系統發展來說明
開車時要如何讓旅程更添便利與樂趣?從收音機的發明開始,車廠們從不停止創新。在安全的基礎上,設置更進階的汽車音響、透過衛星訊號的導航系統、利用連網能力引入更多元的功能等。 Mercedes-Benz 於 2018 年推出 MBUX 多媒體系統,更開拓了汽車產業的全新領域。雖然聲控不算是最新的科技,但搭載於當時 A-Class 上的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可以透過 AI 學習,讓駕駛使用如「我覺得冷」的人性化口語,命令車輛聰明自動地調高空調溫度,並結合大尺寸的觸控螢幕與高度個人化設定,達到因人而異的介面風格。此外,亦可發揮 AI 運算與學習能力,分析駕駛愛聽的音樂類別、常去的餐廳等安排建議,直接顯示於介面上。

立基於第一代基礎, 2021 年第二代 MBUX 多媒體系統迎來了更智慧的更新。延續前一代的大尺碼螢幕規格,創造出更大且前所未見的顯示介面。且不僅針對駕駛,更能針對座艙內的每位乘客進行貼心功能。後座乘客也可以直接與 MBUX 語音助理溝通、夜間拿取前方置物箱內物品時副駕駛座室內燈主動開啟等等。針對駕駛部分更是無微不至,駕駛要倒車時系統會自動收起後擋玻璃電動遮陽簾、要調整後視鏡時駕駛只需注視欲調整的後視鏡,就可直接進行控制;不僅如此,更研發出擴增實境抬頭顯示器,讓導航路徑可與前方環境合而為一,駕駛無需低頭觀看地圖。
而在第一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研發不到五年時光內,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將於 2023 年問世,啟用 5G 模組,加強即時連線的應用能力。在車輛靜止時,要於車上進行視訊會議、觀看 TikTok 影片或是玩個 Angry Bird 都不成問題。更強大的沈浸式體驗也是第三代 MBUX 多媒體系統的強項,將讚譽為柏林之音 Burmester® 環場音響系統結合環景式內裝照明,讓燈光可隨著音樂節奏改變照明效果,再搭配 Dolby Atmos® 音效科技,打造聲歷其境的環繞音響體驗與體感震動,大幅豐富聽覺體驗。

AI 如何創造安全未來 看看領先的 Mercedes-Benz 怎麼做?
無論是汽車發明前的馬車,或是搭載著內燃機或電動馬達的汽車,駕駛皆是以人為主。車輛上的介面亦應以使用者為導向,盡可能增加駕駛便利性與行車安全。畢竟人非機器,駕駛過程會受到各種身體、心理狀況影響,行車安全也會隨之起伏,而往往意外就是在此分心或失誤中產生。
正因 AI 科技的日新月異,如何能改善行車安全,成為了工程師們的重要課題。透過感應器的資料收集,再結合圖像判斷能力與豐富的大數據,以及 AI 強大的深度學習,讓輔助駕駛科技一步步地朝向「自動駕駛」邁進。也因當前自動駕駛科技的發展火熱,國際汽車工程師協會( 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 將自動駕駛以自主能力區分,從 Level 0 到 Level 5 區分出六種自動駕駛等級。當前諸多車廠都已達到的 Level 2 ,於定義上仍屬於「輔助」階段,非真正的自動駕駛科技,意味著駕駛不能離開方向盤,駕駛必須時時監督輔助駕駛功能。簡而言之,仍是人為主、科技為輔的階段。
而 Level 3 開始,自動駕駛科技可以適度地接管車輛。當系統要求,駕駛需要立刻接手車輛操控,換言之,駕駛可在某些路況或路段交由車輛自動駕駛; Level 4 則是實踐了高度自動,基本上除了極端的氣候或環境影響外,駕駛不須時時注意方向盤、油門等操控,車子都能執行自駕。如計程車的自駕服務,方向盤或油門踏板可能無須安裝等。而到了 Level 5 ,則是完全交由系統自主操控,在「任何條件」下車輛都能自動駕駛,無需人類操控。
Mercedes-Benz 不僅於 MBUX 多媒體系統中高度結合 AI 科技發展,在自動駕駛輔助上有著領先業界的地位。 2023 年 Mercedes-Benz 成為了全球首家於美國內華達州獲得 Level 3 有條件自動駕駛國際認證的汽車品牌,在特定的路線上與特定條件中,駕駛可以將駕駛任務交由系統來執行。

你以為 Mercedes-Benz 於自動駕駛的領導地位僅此於此嗎?其實不然。 Mercedes-Benz 其實也已成功開發出 Level 4 自動駕駛科技,被德國聯邦汽車運輸管理局核准在斯圖加特機場的 P6 停車場中使用,實踐無人自動停車技術。意指當駕駛開車進入此停車場後,點擊智慧手機應用程式並發送到預先預定的停車位,駕駛就可離開,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會自動把車輛停妥到指定車位。駕駛再也不用辛苦於停車場中找尋車位,再也不用擔心自己停車技術不佳而無法停好車。一切的停車動作,交給 AI 掌控的 Level 4 自動停車功能即可。

身為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更要重塑汽車未來樣貌
從過去的汽車發展軌跡可以發現,過去重點以硬體設備為主;而當前或是未來汽車的核心價值,則會奠基在車廠於車內系統的軟體科技水平之上。許多車廠為了迎合此改變,期望透過與其他科技公司合作,串接現有軟體介面,試圖縮短革新的時間,但對於汽車發明者 Mercedes-Benz 而言,更專注於自有系統與架構研發。適度地與 NVIDIA、Google 等 科技大廠聯手開發,目的就是要打造完整的自有科技團隊與生態系。這點或許是品牌的自我高度期許,也或許是身為汽車發明者的責任使然。
AI 正改變人類社會中的各個層面,其中也包含汽車產業。以硬體定義車輛品質的時代已然過去,在使用者體驗上考驗著眾車廠如何以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發展車用軟體系統,以創造消費者於車輛內的全新體驗。未來汽車產業將不會只是傳統製造業,更須引進科技業的核心追求突變。 Mercedes-Benz 近年來的發展路徑,不僅是最佳說明,也為車壇發展開啟了一條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