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VISA眼中的資優生,領航數位支付「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推廣數位支付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安全」與「方便」,有了完善防盜措施和多元消費場景,消費者自然會使用,而網路建設普及的台灣,就是VISA眼中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數位支付寶地。
根據政府的統計數據,台灣的數位支付普及率在2015年為19%、2016年是24.4%,2017年時已達到39.7%,行政院也提出2025年數位支付普及率達到九成的政策目標。
其實,從不久前「499之亂」不分老幼徹夜排隊聲請的狀況來看,可以發現行動上網早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而是和水電衛生紙一樣成為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不論數位原民或數位移民,皆人手一支(或兩三支)手機,支付的方式也從現金轉移至信用卡,甚至是三大Pay(Apple Pay、Google Pay、Samsung Pay)上,政府更從善如流,以鼓勵裝機、減稅等等的政策,鼓勵民眾使用。
但你可曾想過,既然現金用得好好的,為什麼我們需要數位支付?這個故事,要從紙鈔的起源說起。

現金的功能是讓一間機構為一張紙或一塊金屬提供保證,讓其他人將其作為價值交換的依據。話雖如此,早期包括日本、中國的所謂「銀元券」,都是由不同的部落或錢莊印製,每一張的規格和防偽方式都不一樣,直到後來「中央銀行」的概念出現,才逐漸統一了紙幣,有了同一套識別系統,不管在哪裡的人,都能知道手上這張鈔票的價值,是真鈔是假鈔。
而VISA的創辦人Dee Hock在1958年任職於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時打造出第一張信用卡「BankAmericard」後,也是抱持著同樣的概念,讓不分銀行卡別的塑膠卡皆有相同配置(例如卡號位置、晶片位置、安全號碼等等),這也就是為什麼今天的我們只要看到一張卡,就能知道它是信用卡,就可以信任它的消費。
消費者追求的
其實就是「安全」與「方便」
簡單來說,支付方式進步的核心目的,就是「安全性」與「方便性」,從不同城市使用不同貨幣,到只有跨國需要換匯,再到一張本地申請的卡片就能暢行全球,未來甚至連卡都不用,錢包的卡槽越來越薄,消費的認證越來越安全。
對VISA而言,數位支付在全球的發展有五個層次:
- Cash Centric(現金中心)
- Digitally Transitioning(數位轉移)
- Digitally Maturing(數位成熟)
- Digitally Advanced(數位先進)
- Digital Leader(數位領航)

在這套分辨系統下,包括奈及利亞拉哥斯(Lagos)、菲律賓馬尼拉等城市,因為數位金融的基礎設施和用戶皆少,且未開戶的人多,都被分類在Cash Centric的城市,隨著網路設施、銀行用戶等等的條件提升,倫敦、雪梨、哥本哈根等城市,就被認定成為Digital Leader之地,而台北、東京、北京等亞洲城市,則被劃分於Digitally Maturing的區域,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完備,就只欠消費者習慣的這股東風。
將數位支付極致發展
可為世界創造「一整個中國」的經濟規模
基礎設施完善的城市,積極的讓消費者習慣數位的支付方式,缺乏建設的城市,則大力引入網通設備與銀行系統,這種政府大力推通電子支付的舉動,其實不只是為了讓民眾方便消費,根據VISA研究,城市或國家發展電子支付時投入的資金和消費刺激,可以直接帶動經濟發展,更可增加政府稅收。
如果將數位支付徹底的發揮,將能創造500萬個長期工作機會以及12兆美元的經濟動能————後者幾乎是整個中國經濟體的規模。VISA也設計了一個網站,使用者只要移動橫桿,就能看出自己的城市在數位支付充分發展之後,可以得到怎麼樣的經濟效益。
VISA對這樣的進程十分樂觀,因為隨著網路的普及,消費者容易自動自發的接觸各類數位支付,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商家裝設刷卡機、感應機等設備的意願自然高,VISA的工作,則更多是聚焦在整合消費者、商家以及政府部門的工作上。
「台灣的數位支付發展在亞洲其實十分領先」,VISA亞太區總裁Chris Clark於VISA亞太區支付安全高峰會中向關鍵評論網表示,和其他亞洲城市相比,台灣的基礎建設非常完備,過往十年在幾大東南亞國家中,發展速度也名列前茅。
在未來,VISA也計畫將數位支付帶入夜市之類的現金支付場所,讓數位支付可以達到——甚至超越——傳統現金的便利與安全性,再將這套經驗轉移至小額捐款、超市等等的不同場景,逐步的擴大數位支付的使用情境。
在其中,交通支付的運用,即是一大潛力的發展關鍵。
不管去哪裡
一下飛機就能使用數位支付
每次選舉,總有候選人提出電子票證跨國使用的政見,台北市目前也積極和上海市政府協調,讓悠遊卡能夠在上海使用,免去當地購買電子票券的麻煩。
這樣的無國界交通支付願景,其實已經在英國的倫敦實現了。從2014年起,倫敦的交通系統(包括地鐵、公車與鐵路)全面接受感應式卡(Contactless)支付,換句話說,不論你來自什麼地方,只要手中的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有支援感應支付,幾乎就能直接在倫敦搭乘大眾運輸,不必額外購買卡片或票券。
時至今日,倫敦交通系統每月破億的旅程中,已經有一半以上使用感應支付。對倫敦的交通部門而言,越多人使用感應卡支付,就越能減輕一年約佔支出30%的票務管理壓力,最重要的是,當乘客搞丟自己的錢包,就不會損失卡裡面的儲值金額了。
問到台北什麼時候也能夠用信用卡或簽帳金融卡支付交通費,VISA亞太區產品及數碼方案副總裁Robert Walls告訴關鍵評論網:「不是會不會做,而是什麼時候做」。目前VISA也積極布局亞太地區包括孟買、仰光、印度、吉隆坡等超過一百個大眾運輸營運組織接觸,其中約有30個已同意與VISA合作,共同架設感應支付的設施,雪梨更在今年啟動程式輕軌和渡輪上的感應支付,距離一卡在手暢遊世界的夢想,其實已經不遠。
數位支付
其實比一般人想像得更安全
加熱加味菸成菸害防制破口?菸防團體與立委籲伸張程序正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各界期待的菸害防治法新法上路,其主要目的是禁電子煙和納管加熱菸,以保障國人身心健康。然而,在新法實施兩個月後,其是否有效執行、法規是否存在漏洞,以及政府的風險評估機制是否準備好了等問題,都遭到反菸團體及立委的質疑。
5月31日將迎來世界無菸日,而台灣菸害防制法新法甫於今年3月22日上路施行,正式禁止電子煙與未經指定菸品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之加熱菸。新法迄今推動超過2個月,爭議卻不斷,不只跨黨派立委、民間菸害防制聯盟及家長與教育團體等,皆質疑為何違法新興菸品仍在實體與網路商店上隨處可見,就連國健署也於日前坦承,違規件數並未因新法上路而明確下降,且稽查懲處對象有相當高比例是未成年人。此外,儘管違法攜帶加熱菸入境最高可罰500萬元,關務署卻發現走私情形異常熱絡,光今年1到4月海關就一共查獲違法菸品1055件,也逼得國健署不斷呼籲民眾不要以身試法。
但這些亂象並非就地合法就能解決,民間菸防團體直言,加味菸禁令至今不見蹤影,以及國健署審查指定菸品之辦法名稱具誤導性、亦無明確機制,皆讓人懷疑本應保障國人,特別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新法,是否真能達到修法初衷、落實執法?立委們也表達擔憂,認為違法菸品四處流竄,國健署與地方衛生局是否有稽查人力與資源不足,導致取締準則混亂的情形發生?
因此董氏基金會、台灣菸害防制暨戒菸衛教學會、愛兒親師家長協會、全國家長會長會長聯盟等「台灣拒菸聯盟」團體代表,日前出席國民黨立委林為洲召開的「亂象頻傳?法規漏洞?審查黑箱?拒絕護航加熱菸成『健康菸』」記者會,即提出請求衛環委員會吳玉琴、邱泰源兩位召委,將已經公告的加熱菸上市評估辦法備查案排入審查,才有機會為守護台灣年輕人的健康進行亡羊補牢、並立即公告實施加味菸禁止條例等訴求。
新興菸品違法交易頻傳?家長團體:稽查成效不彰,罔顧青少年健康
在落實執法方面,立委林為洲指出,現行法規中明確規範,任何未經健康風險評估的產品都屬於違法,不能進行銷售或宣傳。然而,目前政府的取締行動僅止於象徵性地針對幾個大型網路平台。台灣拒菸聯盟指出,目前在實體店、代購網站及個人平台等處,依然可以看到相當熱絡的違法電子煙與加熱菸交易。
全國家長會長聯盟理事長黃正銘表示:「人力不足,是導致取締與稽查成效不彰的原因之一,建議可考慮採用鼓勵民眾檢舉的方法,例如給予檢舉獎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相信全民都會願意一起為防止電子煙違法交易、保護我們的青少年而努力。」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則認為,既然新興菸品管理現在依法有據,問題就落在國健署是否嚴格執法?鑒於新興菸品使用者以年輕族群為大宗,是否有與教育部、學校攜手合作,落實新興菸品菸害防制的教育宣傳?
加味菸禁令為菸商預留漏洞?立委、民團齊聲呼籲國健署應清楚說明
反菸團體抨擊國健署為開放加熱菸,不只使用嚴重誤導性的「健康風險評估審查」一詞,連在禁止加味菸上,也僅禁止花香、果香、巧克力、薄荷等四種口味,但根據國健署在108年公布的資料指出,菸商申請菸品添加口味已達1200餘種。對此,立委林為洲質疑是否為菸商預留漏洞?台灣拒菸聯盟也質疑,為何加味菸禁令特別給予業者18個月的緩衝期,明顯有別於母法規定,有違反程序正義之嫌。
林為洲也在記者會上點出,新興菸品最吸引年輕族群的地方,就是口味新穎,現在國健署說加熱菸已可送指定菸品風險評估審查,又遲遲不肯公告加味菸禁令,是不是要讓加熱菸的加味菸彈有可趁之機?他呼籲國健署應明確承諾,加味菸禁令公布前或公布後的緩衝期間,都拒審加味加熱菸彈。陳椒華在受訪時則表示,國健署應該檢討為何加味菸緩衝期一事,受到各方反彈?堅持18個月,是有什麼特別考量?為什麼不能跟菸品包裝警示圖文的緩衝期一樣,公告後1年上路?她表示將去文國健署,要求說明。

菸防法配套尚不齊備,有賴社會大眾、菸防團體、立院共同監督
菸防團體不只擔憂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審查不完備,黃正銘理事長更在記者會中強調,早已多次要求中央一定要盡快啟動新興菸品的吸菸行為及公共衛生影響之本土研究與追蹤資料,但至今仍未收到任何回應,讓人相當憂心。立委陳椒華也認為,既然決定開放加熱菸,政府應該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以利進行指定菸品的風險評估,建議衛福部可以和國衛院展開研究計畫的合作。
菸防法既已上路,又該如何監督?反菸團體認為,立委們可依據立院職權行使法,將有違反或牴觸法律規定疑慮的指定菸品審查辦法,由立院備審改為送交衛環委員會審查,而非便宜行事、讓漏洞百出的制度默默運行下去。針對爭議法規、行政命令,台灣過去就有類似做法,像是2020年開放萊豬的行政命令,就由備審改為朝野聯席審查、2022年兵役延長案,也有由從查照改為審查的呼聲。
身為時代力量立院黨團副總召的陳椒華也提到,近期的再生醫療法,也是因為醫療改革、病友權益團體、醫學法規學界、在野黨團齊聲表達疑慮,才讓政府暫緩表決,顯見法律就算通過,不代表社會各界就應停止關注議題。她很感謝民團一直代替國健署來謹慎把關菸防法,時代力量也會持續關心執法情形,並要求衛福部建置菸品相關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庫。她認為,「只有當民眾真正理解菸品對健康的危害,我們才能從源頭降低國人對菸的需求,從而達到防治菸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