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大革命》: 「基因編輯豬」是器官移植新希望?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希望基因編輯的牲畜能讓農業生產方式變得更為人道,更加環保,而不僅僅只為牟取更大的利潤。小鼠和猴子這類基因編輯模式動物能夠增進我們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基因編輯豬未來可望成為移植器官的來源,但我也期待進行這類工作時能考量到動物福利。
文:珍妮佛・道納(Jennifer A. Doudna)、山繆爾・史騰伯格(Samuel H. Sternberg)
農場變藥廠
許多科學家認為豬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藥物來源。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把豬當作生物反應器,用來生產具有療效的人類蛋白質等珍貴藥物,由於這些蛋白質太過複雜,不太可能完全由人工合成,只能在活細胞中生成。科學家已經尋找其他基因轉殖動物來生產這類「生物製藥」(也有人稱為「農場製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最早批准的這類藥物是抗凝血酶(antithrombin),來自基改山羊分泌的乳汁。另一種批准的藥物是從基改兔的乳汁中分離出來的,而在2015年,食品藥物管理局又批准了一種由基改雞的蛋白中純化出來的蛋白質藥物。
從基改動物萃取藥物,比起從培養細胞中萃取,優點更多,諸如產量更高、更容易量產、成本更低。CRISPR可望更進一步改善生物製藥的製造,讓科學家一開始就能更精確掌握基改動物的遺傳組成。比方說,在豬的實驗中,顯示出CRISPR能夠完全以人類基因來取代豬身上相對應的基因,因此能夠有效提高那些基因編碼的有療效蛋白質的產量。只要想到目前世界上有許多暢銷藥物都是以蛋白質為主成分,就能輕易看出基因編輯在這個特殊的醫學次領域中顯然是潛力無窮。
器官移植新希望:基因編輯豬
有些科學家的期待還不僅於此,希望能把豬當作異種移植的器官來源,讓牠們大量提供可更換的完整器官給人類。這並不是全新的想法,長久以來都有人一直認為豬適合擔任這個角色,原因就跟偏好以豬做為疾病模式的一些理由相同。牠們容易培育飼養、繁殖速度又快,而且牠們的器官大小與人類相去不遠。但這也是長久以來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人體的免疫系統擺出種種防禦陣仗,對醫師和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而言,這會構成嚴重的器官排斥問題,即便是人與人之間的器官移植也會發生排斥問題。異種器官移植能維持長期成功的案例極其珍貴,幾乎沒有幾例。
今日比以往更需要器官移植的新選項,目前光是在美國,就有超過十二萬四千名患者在等待移植器官,但每年只能執行約莫兩萬八千場移植手術。據估計,每十分鐘就有一名新患者加入全美器官移植的等待名單,而每天平均有二十二人在等待中死亡,或是因病情加重而失去接受移植手術的資格。捐贈器官短缺,是造成這種不斷上演的悲劇的主因。
包含CRISPR在內的新技術,現在提供了方法,可以製造適合把器官移植給人類的豬隻。以前的研發集中在將人類基因轉移到豬的基因體中,以避免異種移植到人體的豬器官引發超急性免疫排斥反應。目前則是利用基因編輯來關閉可能引起人類免疫反應的豬基因,並且去除已經嵌入豬基因體的豬病毒,避免這些病毒在移植過程中感染人類的風險。最後,選殖技術則提供了將不同的基因修改組合起來送入單一動物的方法。正如這個領域中一家知名公司的執行長所說的,他們的目標是要提供「無限量的可移植器官」,而且可以按照訂做條件生產。
這項工作還處於早期階段,不過已經寫下以基因工程打造人源化豬隻所創下的記錄,這種豬的腎臟移植到狒狒體內維持了六個月之久,另一隻接受豬心移植的狒狒則存活了兩年半。目前已經有數千萬美元的資金投注在未來的研究上,一家名為Revivicor的公司已經擬定計畫,每年要在擁有外科手術室和直升機停機坪的最先進設施中養一千頭豬,在有需要的時候提供新鮮的器官。看來異種移植進入臨床試驗似乎只是時間的問題,屆時CRISPR將為迫切需要新器官和新藥物的患者開啟一扇新的大門。

思考編輯動物基因的目的
我在夏威夷生機蓬勃、充滿動物與植物的生態系中成長,說實話,我對使用CRISPR修改動物遺傳組成的所有方式都非常著迷,但同時也感到有些擔心。我希望基因編輯的牲畜能讓農業生產方式變得更為人道,更加環保,而不僅僅只為牟取更大的利潤。小鼠和猴子這類基因編輯模式動物能夠增進我們對人類疾病的認識,基因編輯豬未來可望成為移植器官的來源,但我也期待進行這類工作時能考量到動物福利。
然而,在CRISPR基因編輯成為可能之後,難免會有些人不是為了醫療目的,或者不是為了畜牧業的永續發展、提升生產力或人道措施而進行動物基因編輯。「迷你豬」是全新品種的小型豬,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這些可愛的小豬是由中國的華大基因公司(Beijing Genomics Institute)運用基因編輯技術創造出來的,在國際生物科技領袖峰會首次亮相時,讓大眾為之驚豔。迷你豬長大後的體重約為十五公斤,與中型狗差不多,一般農場養豬的體重會超過一百公斤。華大基因最初是為了研究目的而創造這樣的小豬,因為正常豬的龐大體型對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來說是一項沉重負擔。科學家阻斷對生長激素有反應的基因,使基因不再作用,讓豬無法正常發育。
雖然這些迷你豬有助於研究,中國有一組研究團隊最近在迷你豬身上進行CRISPR,建立人類帕金森氏症的動物模式,但華大基因也計畫將迷你豬當作寵物販售,每隻價格大約為一千五百美元。或許將來有一天,甚至可以根據消費者選擇的特徵,諸如毛皮的顏色或圖案等客製化,這一切都因為基因編輯而可能成真。
訂製自己喜愛的寵物
指引台灣邁向2050淨零轉型之路,玉山安永科技論壇剖析企業投資再生能源及財務策略計畫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減碳淨零時代,公司面臨的最新挑戰,就是該如何轉型成為綠色企業,這不僅牽涉企業的減碳藍圖,更需要滾動式調整財務策略,因應日後可能面臨的能源風險及成本議題。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與台灣玉山科技協會共同舉辦「玉山安永科技論壇:淨零時代的國家競爭力與企業能源策略規劃」,邀請產官學界專家的深度探討,共同尋求台灣永續成長的下一波契機。
台灣經濟以外貿為大宗,能源轉型勢在必行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理事長童子賢首先指出,台灣2022年GDP達7,626.7億美元,同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9,071.2億美元,意謂台灣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作為經濟成長引擎。面對歐盟CBAM、美國CCA碳關稅的衝擊,攸關台灣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因此必須針對產業的能源策略做縝密規劃,在淨零減碳的路上,期許台灣成為各國學習的優等生。

事實上,碳排放與地球暖化的關聯性,最早回溯1970年代就有學者進行研究,但近五、六年因異常氣候造成大規模災難,促使全球各國、企業、乃至於個人,對減碳議題更為關注。安永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騰龍表示:「淨零碳排不只是口號,絕對是需要落地。特別是台灣在2023年一月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證明能源轉型勢在必行,企業須思考再生能源的投資可行性,以及對企業財務的風險影響並及時擬定因應之道。」

針對目前國際減碳現況,台灣淨零路徑有哪些明確指引?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龔明鑫分享,全球目前有151國家宣示淨零排放目標,以及越來越多國際大廠宣示,2050將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方面,從2021開始有目標宣示,一路經歷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制定,接著推出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再到2023年法案三讀通過,代表台灣淨零的里程碑,正式邁向法制化施行。
龔明鑫接著提及幾個關鍵數據,預估到2030年前政府將編列近9000萬預算,打造四大供應鏈:光電、風電、電動車、儲能等產業生態系,帶動民間4兆投資,預估可創造5.9兆產值及55萬個就業機會。另外,台灣發展再生能源將主力聚焦在太陽能、風電、氫能、碳捕捉封存技術(CCUS)這幾項重點項目,可望降低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目標要從2021年97.4%,下調到2050的50%以下。

淨零與永續畫上等號,企業如何因應挑戰調整資本策略
台灣12項淨零轉型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中,有一項計畫是「發展綠色金融」,顯見金融與淨零的密切關係,運用融資及金融工具,引導企業落實碳盤查並制定減碳目標及策略。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監馮熾煒就提到,全球淨零趨勢與企業永續策略緊密相連,在此脈絡下,金管會宣布2026年資本額達到新台幣100億元以上之上市櫃公司,必須接軌IFRS(國際財務報導準則)永續揭露準則藍圖。
「這項主管機關要求,代表台灣企業未來要定期向投資人揭露永續報告,透過國際通用標準方法來比較永續相關資訊,同時也避免可能漂綠的情事。」馮熾煒表示,為了達到淨零減碳,越來越多企業選擇購買綠電做為最終解決方案,也可從源頭的角度同步解決碳稅的問題,而目前台灣取得綠電途徑的可行方法,主要以「綠電直供、綠電轉供、再生能源憑證」三種方式為主。
對此,馮熾煒提到,企業可依據自身用電模式,以及未來綠電用量期程,設計出不同綠電採購的方案來評估潛在效益及風險,並進一步優化資本配置,制定出企業中長程且高可行性的淨零減碳計畫。

企業擬訂永續策略,不可忽視財務永續
本次論壇最後的座談環節,由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氣候變遷、永續發展與ESG諮詢服務負責人暨執業會計師曾于哲擔任主持人,邀請馮熾煒及兩家業界代表:GE Vernova政府暨公共事務總監王珮馨、Ørsted沃旭能源亞太區資產管理總監楊雅雯,一同分享彼此觀點及作法。
首先曾于哲提到服務企業客戶過程,觀察到永續投資趨勢的三大面向。第一,減碳不再是單打獨鬥,勢必讓供應鏈夥伴願意買單,而且搭配不同解方來執行計畫;其二,企業董事會盤點高層次的淨零願景,相關資本支出計畫必須有配套的具體方案;第三,全台金融機構分行與企業做融資貸款業務時,相當關注企業的淨零進度,若不做轉型,未來勢必拿不到最多訂單。
由此觀之,企業展開永續轉型過程,財務議題是重中之重。企業代表又是如何從財務角度,協助策略有效執行?王珮馨指出,GE身為設備商,除了把碳盤查的範疇一、二、三的每個減碳路徑擬定出來,同時財務長及執行長也積極與各地政府對話,搭配當地獎勵措施政策,幫助企業淨零轉型過程獲得更充沛的資本挹注。

楊雅雯對此議題回應,目前台灣除了自發自用綠電,大部分採用「電證合一」綠電購買模式,也就是將綠電跟憑證綁定採購,因此建議財務長盤點自身企業的用電量,藉此掌握不同再生能源方案的實際成本,協助公司擬定適切的購電策略。馮熾煒也補充,未來綠能與傳統能源的成本會在某個時間點發生黃金交叉,建議財務長持續掌握能源成本趨勢,協助企業達到能源轉型的最終目標。
最後,曾于哲再次強調,「擁抱再生能源實現企業永續成長」的重要性。企業未來談生意的過程,若期待不需再費心思關注再生能源的挑戰,相關做法包含從源頭減量及實際的財務計畫,安永會持續協助企業邁向永續之路,根據具體計畫來逐步執行,確保企業擁有永續成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