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坦言「對六四無感覺」,或者是好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作者認為年輕人直率地表達「對六四無感覺」,遠比他們選取不合理的理據旨在長期激辯,更為真實;人們掌握真實的社會現況之後,才更可以辨清公民社會還有哪些重要的價值所在。
面對坦率的年輕人,上一代不應大加譴責
時局氣氛如何,往往影響社會人心,今年跨世代議論1989年「六四事件」轉趨溫和,不過是一年之差,現在更多大學生、年輕人直接說「對六四無感」,總之無感就是無感,沒那麼多特別理由可說,不像去年般較強調「去六四集會」與「本土社運」有衝突,甚至連辯論的意欲也非常低,索性完全不理會「六四」的學生們大有人在。
在這樣的氣氛底下,另一邊廂,香港眾志派員到街上與初中生進行訪問,希望進一步了解年輕人對六四的看法,事後爆出誤會。
人們一度以為受訪那位女學生聲言:
(照片中)那坦克車「轆過」擋在前面的人,覺得北京的清場手法「OK」。
繼後,經過「豬心記者」的重新訪談,才知道那位女學生接受街訪時,無法從零碎又簡短的對話之中知道何謂「六四事件」,連照片裏站在坦克車面前的人是好是壞,也不知道,更不知道當年的慘況,一心想急步離開不欲回應,便敷衍答「覺得OK」便離去。香港眾志不久前發布聲明,解釋造成誤解的原因;相信他們並非出於惡意,純為了嘲弄年輕人的無知。
其實,不管是大學生漸趨無感,抑或是初中生有所不知,都不必大加譴責。過往幾年六四事件的世代激辯和爭執,主要是出於部分惡意批評,主動提出極端的理由,批評出席集會的人,呼籲乃至向他人施壓,務求一同拒絕出席。現在的討論有別於昔。
今年是人們心態較為真實的一年,年輕人不那麼刻意否定「六四事件」的真實性,坦率表達一整代人的情感,跟上一代截然不同,無法盛載同等程度的道德感。
即使總有些老一輩無法接受新一代這些說法,但請平靜地撫心自問,他們直率表達「無感」,反而是件好事;始終,總比他們純粹為了宣洩一些壓抑或不安,選取似是而非的理由、東拉西扯、顧左右而言他,旨為跟老一輩大肆激辯來得好,這一點是毫無疑問題的。至於「有心人」思考往後如何提升新一代理解六四事件的意義,重拾應有的道德感,這可以區分層次來看待,改變也要建基於掌握人們「真實的態度」,不能一廂情願。
美國人在六四事件之後,對中國從「有好感」變成「反感」
別說年輕人對六四事件的看法,假如進行系統的調查評估,相信新一代對「民主自由」的認知或看法,不同年齡群組的心態和說法,也有相當大的差異,背後涉及一整代人接受的教育,及公民社會的自由度、活躍度、生活方式有關;正如陶君行與年輕人談六四期間,也提到看六四事件可抽離國族身份,以民主自由的追求作為切入點,不過,即使談民主自由的理解和反應,世代極可能還是有莫大差異。
再者,一些歷史大事發生後,人們的言行隨時間「轉化、淡化」亦非難以理解的事。
回顧起來,假如以全美國對「六四事件」的反應來看,二十多年前後有頗大對比。當年美國人對「六四事件」反應之激烈,也遠遠超出白宮內一些政客的想像。
如麥可.曼德爾邦(Michael Mandelbaum)根據〈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Managing U.S.‐China Relations〉記錄,提到美國在1989年2月的全國民調,顯示有72%的美國人對中國有好感,不出六個月之後,民意出現大逆轉,有58%的美國人對中國反感。同年,美國眾議院大比數通過法案(參議院一致贊成),允許數萬名中國留學生簽證到期亦不用離境;翌年,美國眾議院通過議案,在續發給中國「最惠國」貿易待遇之前,總統須確認中國在人權表現上有改善,結合了經貿手段回應六四事件,稱不上溫和回應、輕輕帶過。
最近特朗普總統向中國發起貿易戰,其理由已完全跟六四事件無關;另外,近日美國國會有兩位議員發表聲明,亦相對溫和地要求:「北京政府容許在公開場合和網上討論六四事件,以及交代當年軍方的行動,並無條件釋放因為悼念六四而被監禁或拘留的人士。」
當年美國全國感到震動的情緒,亦轉化成今天一種溫和、持續的零星控訴。
可見,無論時間和地域,由近至遠,不同身份背景的人,不可能像部分人士所「期望」那樣,以一致的理智或高昂的情感,延續著對六四事件的關注度。香港的年輕世代雖然鄰近中國,可是他們絕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成長環境(被科技品包圍)與近年的生活困擾,對不同事的情感、關懷度、身份認同,確實不可與上一輩同日而語。有部分年輕人可能對「馬尼拉人質事件」比「六四事件」的印象深刻更多。
倒是,我們在理解事情與人心的變化之餘,同時應看到另一面。
下一代如何看待「真實、事實」,或比爭議有多少情感更重要
中國二十多年來,一度把「六四事件」從定性為「動亂」、「暴亂」,後來改為「政治風波」,然而,還是禁制「舉國上下」討論六四事件,視它為政治禁忌,進行各種輿論監控。中國愈是視之為禁忌,愈顯得當日鎮壓的行為理虧,否則,大可任由國民議論真假對錯。
換言之,儘管六四事件隨時間轉化或淡化,對香港不同世代的感受和意義不同,還是有種「當下」橫跨世代和時間的一般意義,這種一般意義就是「真實」,當「真實」的歷史事件成為中國的禁忌,在香港此地不應該漸漸被遺忘及成為禁忌,這並非僅指是背後的道德指控,更是歷史的「真實」性:
重視真實、符合事實的認知,本身就是一個公民社會的重要價值。
我們無法接受香港日後的基建工程「造假」,由上而下充斥失實的資訊和言論,同樣,我們亦無法接受那些違反事實的「中國禁忌」,有一日全數、徹底成為了「香港禁忌」。
Tags:
GIMBA雙聯學位,跨界培養AI大數據人才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WMU)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甚至學生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和國立中正大學於2020年開始合作雙聯學制,以培育高階企業管理人才為軸心,創造多元彈性的就學環境。全新的1+1碩士學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學生可以在台灣奠定基礎實力一年,然後前往美國校本部就讀,或可以直接選擇在台北完成學位,取得美國校本部MBA碩士同等學歷。
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全球創新管理碩士今年邁入第四屆招生,推出了最新的BAGC(Business Analytics Graduate Certificate)大數據商業分析證照課程。學員可以取得證照後,銜接線上或實體MBA課程,並彈性抵免學分。透過七個月的實務主題包含商業分析、商業資料管理、視覺化分析、預測分析與資料探勘,讓專業工作者在未來虛實交互的商業營運模式中,找到最適決策。

今年五月初,西密西根大學商學院行銷學首席教授Kelley O'Reilly親自來台授課。接受中心採訪時,她談到對人工智慧如何顛覆傳統產業的樂觀態度:「我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對人類文明是有益的。我們不需要過度驚慌。人工智慧會進化,而人類當然也會。懂得運用就能截長補短,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Global Innovation MBA學員來自各方產業的菁英,現任仁寶電腦品管副理的第一屆校友黃先生特別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回顧:
記得Kelley教授的跨國談判溝通課是場震撼教育;教授指派了一項任務,內容是和旅行社議價所有可能的旅遊方案,這對當時的校友來說是一項艱難的挑戰。Kelley教授在課程中說道,「談判最重要的是提供雙方所需的資源,創造互利共贏的長久合作關係,而非視對方為敵人。」在大數據的時代,我們有太多可運用的AI工具,幫助我們將數據影像視覺化達到更精準的預測。無論是在談判的過程或是向客戶提案,能看懂圖表的言外之意,將是一個能讓你從人群中脫穎而出的專業技能。
校友黃副理也在文末有感而發:真心感恩,能在台灣完成我第二個碩士學位,而且是用相對低的成本體驗了國外的教學方式,兼顧工作與學業的方式,非常適合經理人的需求,藉此在這一新世代科技轉折「奇異點」中勝出。如果你正在考慮在職進修,想創造全英文環境並提升自己的英文口說與報告能力,那麼進入WMU GIMBA的西方管理科學碩士學程,將會是最適合你的選擇。

- 更多精采課程內容請洽:美國西密西根大學在台辦事處(02)6605-0679
- 預約課程說明會:https://www.wmumba.com.tw/wmu_contact_me_tw/
本文章內容由「中碩教育集團」提供,經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廣編企劃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