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將美中貿易戰比為鴉片戰爭,這樣的「民族情感」恐怕扭曲了歷史

將美中貿易戰比為鴉片戰爭,這樣的「民族情感」恐怕扭曲了歷史
Photo Credit: William Daniell @ public domain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一切複雜的問題,都被簡化成是一場民族大義的對外戰爭,這反而顯示了當代中國恐怕跟1901年的滿清相差無幾,仍然是一個自滿於封閉的自我意識,希望藉著「民氣可用」來面對全球化衝擊的顢頇帝國。

在5月19號美中發表聯合聲明之後,劍拔弩張的美中貿易戰看似告一段落。但在中國代表團赴美磋商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插曲。在中國的網路社群新浪微博上,出現一張大量被轉發的圖片。這張圖片由兩張照片合成。上面一張是這次中國代表團與美國國會議員會晤的照片,照片的左邊是由劉鶴領軍的中國貿易代表團,右邊則是美國的國會議員。下面一張則是1901年「辛丑條約」簽約時,滿清官員與西方外交人員的合照,照片中滿清官員坐在右邊,西方的外交人員坐在左邊。

這張圖片被大量轉發,甚至一度連共青團的官方微博也加入(後來遭到刪除)。有趣的是,轉發這張圖片的中國網友,賦予了這張圖片兩種完全不同的詮釋。第一種詮釋是將兩張照片對比,指出一百年前滿清官員的老弱不堪,對照今日劉鶴率領中國的青壯官員與美國白髮蒼蒼的國會議員會晤。從這裡引申出今日中國已非垂垂老矣的滿清,而是正在崛起的新興霸權;藉此也暗諷百年前的西方歐美列強,到了今日也已經開始走向下坡。而第二種詮釋就沒那麼樂觀了。在這樣的詮釋裡,劉鶴率領的代表團仍像百年前跟列強磋商辛丑條約的滿清代表團一樣,被西方強國逼迫簽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先不論上述哪一種詮釋,更符合今日美中貿易戰實際的情況。這兩種詮釋都反映了在中國人心中,仍然無法忘卻百年前滿清面對西方列強所留下來的傷痕。這樣的傷痕形塑了當代中國所謂的「民族情感」。只要在國際上中國出了什麼好事,往往就會被當成洗刷了過往百年屈辱的象徵;相反的,只要中國在國際間出了什麼壞事或是遭遇了什麼挫折,往往又會拿來跟百年前的「喪權辱國」相比附。

《辛丑条约》签字时的情景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辛醜條約》簽字時的照片,在最近又被拿出來跟中國代表團拜會美國參議院的照片比較

建立在列強欺壓中國下的「民族情感」

在中國過去百年來,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的歷史敘事中,這樣的傷痕來自於一個歷史想像:古老又富強的中國被西方船堅砲利的列強打壓,最後在列強有意的瓜分之下成為了衰弱不堪的半殖民地。

更具體來說,雖然各個版本的想像故事在細節上略有不同,但共通的過程大約是:

過去的滿清是個能在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古老帝國。而地理大發現後的西方發現了這個物產豐饒的國家後,十分渴望跟滿清展開貿易。在乾隆和嘉慶年間,英國派出了馬戛爾尼、阿美士德等使節團期望跟滿清通商卻遭到拒絕。到了道光年間,英國決定利用鴉片打開中國市場,在遭遇林則徐的抵抗後,不惜發動鴉片戰爭,以武力敲開中國的大門。戰後中國被迫簽下不平等條約,跟英國進口鴉片。鴉片的流入造成了中國白銀的大量流出。各國商人也趁機從通商口岸湧向內陸,在漢奸的幫助下魚肉鄉民,掠取經濟資源,造就了滿清末年和近代中國的「積弱不振」。

這類歷史想像不僅在民間流傳,甚至被編入教科書之中,被當成官方認定的歷史事實教授給下一代。在這樣的教育之下,不只對岸的中國,甚至連台灣都有許多人認同這種由歷史想像建構出來的「民族情感」。

現在我們之所以敢宣稱這樣的歷史敘事是一種「想像」,原因是出在隨著近幾十年世界歷史學界研究的進步,加上對「全球化」以及世界經濟更深入的了解。當我們回過頭去看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會發現引發滿清在經濟與政治上崩潰的實際成因,遠比中國近代知識菁英所瞭解的還要更複雜。因此過往這些知識菁英所認定的「事實」,到了現代已經被台灣、西方,甚至是中國歷史學者的研究證明為只是一種「想像」。

遺憾的是,這樣的想像塑造了中國當前主流的「民族情感」,甚至進一步決定了當代中國的政策方向。在中國的網路上,就出現一些拿鴉片戰爭來比擬美中貿易戰的文章。接下來我們就從當代世界歷史學的研究成果,去談造成滿清「積弱不振」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再來對照今日美中貿易戰下中國的政策方向是否正確。

中國人服食鴉片圖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19世紀西方眼中的中國市場

前面談到對於滿清末年的歷史想像,其中第一個錯誤,就是把造成滿清積弱不振的經濟原因,算在外國人在鴉片戰爭後在大小「漢奸」的幫助下對內陸進行的經濟掠奪。事實上,對西方國家的商人來說,19世紀的中國其實是一個經商條件非常惡劣的經濟體。牛津大學的歷史學者John Darwin在《帖木兒之後》一書中描述了當時西方商人眼中的中國市場:

商業失敗的風險,幾乎無一處不高。極端氣候、不可靠的情報、易波動的貨幣、海難或政治動亂,皆加劇長距離貿易原本就有的一般風險,因此印度、中國境內歐洲商行的「陣亡率」甚高。

因此歐洲商人根本無法、也無意深入內陸,只能待在沿海港市專注進行大宗貨物的進出口貿易,跟內陸的貿易只能依賴跟中國本土商人交易,又因為中國本土的商人不願意直接跟外國人打交道,因此外商只能依賴被稱作「買辦」的當地中間人。在現代影視作品中只能靠著外國人狐假虎威、可憐兮兮的漢奸,在真實歷史中才是主導外商在中國經濟活動的重要角色。就算依靠中間人的幫助,外商在中國的陣亡率仍是高得嚇人。到1870年代,早期進入中國的外商在高風險的經營環境下倒到只剩下兩家:

在競爭激烈又充滿變數的市場裡,獲利不易。企業淘汰、更替速度極快。到了1870年代,除了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太古洋行(Butterfield Swire)這兩個最大的外商之外,其他企業都已垮台,或者讓位給新進來的企業。

John Darwin認為相較於印度或世界其他地方,19世紀的中國是一個內部凝聚力非常強的共同體,加上滿清整體國力雖然弱於西方國家,但整體資源仍足以自保。因此站在西方視角,外國勢力在19世紀並沒有成功的打進中國市場,中國成功防禦了來自西方的經濟掠奪。

英國鴉片傾銷中國導致了白銀外流?

第二個錯誤,是想像鴉片進口導致白銀外流,讓滿清陷入經濟困境。會出現這種想像源自於19世紀中國發生了名為「銀貴錢賤」的通貨緊縮現象。這個現象讓本土的金融機構錢莊、票號大規模破產,連帶造成景氣蕭條,衝擊城市的商業與農村經濟。間接導致諸如太平天國、捻匪等變亂發生。

傳統上認為是因為鴉片導致白銀外流,才造成通貨緊縮的現象。但在中國媒體鳳凰網的歷史專題報導「重讀林則徐」中,有許多中國學者提出了相當激進的翻案論點。例如河北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宏斌寫作的〈林則徐不明白在鴉片戰爭後中國出現「銀貴錢賤」現象〉,或是北京師範大學金融系的教授賀力平寫作的〈1840年中國只有銀貴錢賤問題,並無白銀外流問題〉。這些文章都指出了鴉片進口並沒有替中國製造顯著的貿易逆差。

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
Photo Credit: Wikimedia Commons @ public domain
英國在印度的鴉片儲存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