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交換的日子:狼性只有10%,只是他們人多

在北京交換的日子:狼性只有10%,只是他們人多
Photo Credit:CORBI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台北的北科大到北京的北科大,我清楚看見了選課自由度和課業壓力的兩岸差異,至於學生素質的部分,我卻覺得是龍蛇混雜,狼性跟小確幸並存之。

文:吳政錡(即將畢業要去當兵的大學生,對未來充滿迷茫,但相信自己能夠突破自我,找到自己的一輩子樂趣所在)

從小到大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都不斷告訴我們要努力念書,現在對岸經濟在起飛,你的未來市場是在中國,那裡的小朋友有多麼的刻苦念書等等,讓我對這個離我們僅隔一片海峽的人們感到好奇。

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擔任大陸交換學生的Student buddy,負責帶他們熟悉校園、台灣的文化,同時也陪著他們吃喝玩樂,而他們口中的中國大陸,支付寶多麼方便,淘寶、京東線上購物只要一鍵下單云云,成為了我毅然決然西進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國的教育,跟台灣有什麼不一樣?

我去交換的學校,是北京科技大學,也算是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等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入選高校,雖然大家可能對這所學校不那麼熟悉,但是也算是教育水平蠻好的一個學校。有趣的是,當那邊的學生問我是來自哪個學校時,我都會跟他們說「北科大」,他們會很疑惑的說他們指的是「台灣的哪所學校」,我又再說了一次「北科大」,台灣的臺北科技大學,他們才恍然大悟,也因為這樣,我很容易交到那裡的朋友。

回到教育層面,當時在選課的時候,我有仔細觀察學生上的課,也有問過同學的意見,因為交換生有一個很大的權力,就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上的課,可以「上修」或「下修」其他年級的課,不像台灣的學校通常只能下修而沒辦法上修,而我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有幾點跟台灣教育比較不一樣。

(一)中國修課相對不自由

在台灣修課跟中國比起來相對來說比較自由,選擇性較高,儘管我在台北現在所唸的學校相對其他來說修課已不算自由,但是和對岸大一到大三都被排好課表的狀況比較起來,我覺得台灣對於課程自由度,相對還是較高。

(二)學生課業壓力相對重,學生修的學分多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微積分我在台灣是規定上下學期各修3學分,相對來說已經算是很重的科目,但是我在那裡的北科大看到的情況,是有的系一學期就要修6或9學分的微積分,相對來說真的重很多,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社團活動相對而言就沒有比台灣活躍,儘管如此,他們有所謂的話劇社、書法社、粵語社等跟台灣不一樣的社團,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體驗。

(三)學生對於留學慾望較高

路上常常會看到有人拿著托福、雅思的書籍,跟台灣比起來,他們對於出走的慾望很高,也許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也許是嚮往或是體驗國外的生活,實際原因,問十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點可能是相同的,他們對英語的重視高於台灣,而他們不流行考多益,而是本地的「四六級」或托福、雅思等。

AP_851120226214
Photo Credit: AP / TPG

在生活層面的部分,中國的微信、支付寶支付無所不在,深入滲透各地,所謂一機在手,去哪裡都不必煩惱,而且不僅是用在大都市,當時我跟同學參加定向越野,跑到離市區大概兩小時遠的郊區,原以為只能用紙幣支付,沒想到微信、支付寶仍然能夠派上用場。

至於學生素質的部分,我覺得是龍蛇混雜,狼性跟小確幸並存之。

在北京交換期間,一直在想他們所謂的「狼性」,其實跟我想像的落差有點大,有些人真的很認真在前排聽老師聽講,也會舉手發言問題,但其實也有很多學生躲在後排滑手機。

我認為所謂的狼性台灣學生也有,但總歸來說應該是比例問題,中國人口多,同樣是前10%的人很認真唸書,中國前10%和台灣前10%的人數相較起來多太多了,在外人看起來,才會出現所謂「狼性」的名詞。

總而言之,我覺得台灣人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的,在教育上,我們能夠學到更多更廣的內容,而且學習意願相對來說可能也比較高,因為我們能夠自由選課,而我們像是社團、實習、打工經驗等等的多樣性,都是我們的優勢,中國市場大,應該當作是我們可以努力去打拼的地方,而不是自怨自艾,覺得對岸什麼都很好,而台灣的教育或生活都不行。

我們不是不行,只是需要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罷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