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交換的日子:狼性只有10%,只是他們人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台北的北科大到北京的北科大,我清楚看見了選課自由度和課業壓力的兩岸差異,至於學生素質的部分,我卻覺得是龍蛇混雜,狼性跟小確幸並存之。
文:吳政錡(即將畢業要去當兵的大學生,對未來充滿迷茫,但相信自己能夠突破自我,找到自己的一輩子樂趣所在)
從小到大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都不斷告訴我們要努力念書,現在對岸經濟在起飛,你的未來市場是在中國,那裡的小朋友有多麼的刻苦念書等等,讓我對這個離我們僅隔一片海峽的人們感到好奇。
大二上學期的時候,我擔任大陸交換學生的Student buddy,負責帶他們熟悉校園、台灣的文化,同時也陪著他們吃喝玩樂,而他們口中的中國大陸,支付寶多麼方便,淘寶、京東線上購物只要一鍵下單云云,成為了我毅然決然西進的「最後一根稻草」。
中國的教育,跟台灣有什麼不一樣?
我去交換的學校,是北京科技大學,也算是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等高水平大學建設方案入選高校,雖然大家可能對這所學校不那麼熟悉,但是也算是教育水平蠻好的一個學校。有趣的是,當那邊的學生問我是來自哪個學校時,我都會跟他們說「北科大」,他們會很疑惑的說他們指的是「台灣的哪所學校」,我又再說了一次「北科大」,台灣的臺北科技大學,他們才恍然大悟,也因為這樣,我很容易交到那裡的朋友。
回到教育層面,當時在選課的時候,我有仔細觀察學生上的課,也有問過同學的意見,因為交換生有一個很大的權力,就是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上的課,可以「上修」或「下修」其他年級的課,不像台灣的學校通常只能下修而沒辦法上修,而我觀察的過程中,發現有幾點跟台灣教育比較不一樣。
(一)中國修課相對不自由
在台灣修課跟中國比起來相對來說比較自由,選擇性較高,儘管我在台北現在所唸的學校相對其他來說修課已不算自由,但是和對岸大一到大三都被排好課表的狀況比較起來,我覺得台灣對於課程自由度,相對還是較高。
(二)學生課業壓力相對重,學生修的學分多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微積分我在台灣是規定上下學期各修3學分,相對來說已經算是很重的科目,但是我在那裡的北科大看到的情況,是有的系一學期就要修6或9學分的微積分,相對來說真的重很多,也因為這樣,他們的社團活動相對而言就沒有比台灣活躍,儘管如此,他們有所謂的話劇社、書法社、粵語社等跟台灣不一樣的社團,對我們來說仍是一個非常新鮮的體驗。
(三)學生對於留學慾望較高
路上常常會看到有人拿著托福、雅思的書籍,跟台灣比起來,他們對於出走的慾望很高,也許是想看看更大的世界,也許是嚮往或是體驗國外的生活,實際原因,問十個人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是有一點可能是相同的,他們對英語的重視高於台灣,而他們不流行考多益,而是本地的「四六級」或托福、雅思等。

在生活層面的部分,中國的微信、支付寶支付無所不在,深入滲透各地,所謂一機在手,去哪裡都不必煩惱,而且不僅是用在大都市,當時我跟同學參加定向越野,跑到離市區大概兩小時遠的郊區,原以為只能用紙幣支付,沒想到微信、支付寶仍然能夠派上用場。
至於學生素質的部分,我覺得是龍蛇混雜,狼性跟小確幸並存之。
在北京交換期間,一直在想他們所謂的「狼性」,其實跟我想像的落差有點大,有些人真的很認真在前排聽老師聽講,也會舉手發言問題,但其實也有很多學生躲在後排滑手機。
我認為所謂的狼性台灣學生也有,但總歸來說應該是比例問題,中國人口多,同樣是前10%的人很認真唸書,中國前10%和台灣前10%的人數相較起來多太多了,在外人看起來,才會出現所謂「狼性」的名詞。
總而言之,我覺得台灣人並不是完全沒有優勢的,在教育上,我們能夠學到更多更廣的內容,而且學習意願相對來說可能也比較高,因為我們能夠自由選課,而我們像是社團、實習、打工經驗等等的多樣性,都是我們的優勢,中國市場大,應該當作是我們可以努力去打拼的地方,而不是自怨自艾,覺得對岸什麼都很好,而台灣的教育或生活都不行。
我們不是不行,只是需要一個可以發揮的舞台罷了!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