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地處東亞樞紐的台灣,如何向東南亞借鑑?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地處東亞樞紐的台灣,如何向東南亞借鑑?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讓學生從國中開始至大學,逐步加強對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認識,懂得欣賞他們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才能培養出與東南亞的親密關係,雙方對話才有內涵意義,才能成為親密鄰居,台灣才有可能成為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橋樑。

文:鄭永常(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石澤良昭《亦近亦遠的東南亞》中譯本是由林佩欣小姐花大量時間翻譯出來,這其實不容易,您可能很懂日文,但對東南亞歷史文化是否有認識?如果沒有接觸過,翻譯起來便會是一件痛苦不堪的工作。書中大量的古代地名、王名、王號,以至東南亞過去二千多年來受到世界各大文明的洗禮後,一層層地融入本土文化之中,不留心觀察,不容易為世人所了解。這次林佩欣小姐完成這項艱苦的譯作,讓中文讀者可以較為輕鬆地吸收日本學者對東南亞歷史文化研究成果,確是一項重要貢獻,在這裡表示敬佩。

畢其生於一志,改變吳哥王朝歷史探尋的路徑

石澤良昭的這本著作花了大半生時間研究柬埔寨廟宇、碑文的綜合成果,他從大學開始專心於柬埔寨吳哥窟研究,在柬埔寨內亂之際仍然進行遺址保護活動。特別是他主張「柬埔寨人自己保護遺址」,深受世人尊敬。二○○一年在吳哥窟附近發現千座佛柱和二百七十四尊佛像尤為珍貴,這些發現對吳哥王朝晚期出現廢佛事件有了新的解讀,改變了傳統一般說法。

本書運用對柬埔寨考古發現和碑文資料的了解,對吳哥王朝在國都、水利工程和國廟建造上具有精湛的論述。書中談及柬埔寨王朝政治、法律、經濟、生活,以及精神價值和美術時,以豐富而具體的碑文史料來論說,比如司法事件,則以具體案例來說明吳哥時代的審裁機制。最後書中提到,吳哥王朝遷回金邊後,吳哥遭到廢棄而長滿樹叢,也要面對西方入侵的各種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書中談到了十七世紀日本旅人到吳哥寺參拜的一段歷史,讀起來頗具戲劇效果。一位研究者用畢生精力聚焦柬埔寨一國研究,繼而旁及周邊東南亞國家的歷史文化,以簡潔的語言書寫大眾可讀懂的古代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從台灣看東南亞,先從台灣原住民的源流談起

這本《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從東南亞歷史發展講起,交代西元前後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因貿易關係與東南亞展開文化交流,以及後來伊斯蘭文化和西方文化對東南亞的影響,從而形成東南亞本土特有的多樣性或多元性的文化特徵。作者透過柬埔寨的研究,說明了東南亞各國的文化特色及其重要內涵的共通性,多元文明相融而生活著,至今仍然如是,近世又加入了華人元素和歐美文化,使東南亞歷史與文化更為豐富和通融。

對於台灣讀者來說,閱讀之餘是否有深一層的想法,我們究竟與東南亞有何關係?我們是否須要認識東南亞的歷史與文化?他們的共通性格是否值得學習?如果是的話,那又是為了什麼?在此,讓我先從台灣原住民的源流談起。

在台灣有超過十六個族群的原住民族分布在全台各地,都屬南島語系(Austronesian)民族,一般相信南島語系民族不是台灣的原生民族,他們都是從東亞大陸沿海地區不同時間移入台灣,因此語言及風俗習慣也有差異性。

台灣是南島語民族在移徙過程中途經的地方,除一部分留下來外,大多繼續他們的遷徙旅程,但總的來說,在台灣定居的都是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這跟東南亞南島語系民族有十分密切關係:第一期南島語系民族從亞洲大陸東北地區往南移徙,第二期南島語系民族可能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往東向外遷移,進而形成今天馬來種人,南島語族人民移入台灣與東南亞,距今超過五千年或更為久遠。

南島語系的民族分支,是數世紀共婚階段的結果

值得留意的是,台灣原住民沒有經歷過類似移入東南亞第一、二期南島語系民族經過激烈的民族共融過程,因為東南亞區域從來就是古人類從亞洲內陸地區往南遷徙的路經;無論是海洋、陸路、河流、山徑,最後抵達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一帶。在東南亞,第一期馬來人面對定居在該地沿海一帶的尼革羅小黑人,以及來自印度南方的先達羅毗荼人,並與之共婚形成馬來新民族共同體,其後又有屬蒙古種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民族,從印度東北輾轉遷移入中南半島,也會與馬來人進入共婚階段,從而形成新一波馬來民族。一些停留在中南半島仍然保留南亞語族的民族,逐漸形成孟高棉語族,而第一、二期南島語系的新馬來民族分布在越南中南部、柬埔寨,以及馬來群島一帶,其後向外擴散,形成不同體質表徵或語言差異的馬來民族,或分布在更為廣大的海洋世界。

也就是說,遷入東南亞的南島語系民族在西元前曾經歷過複雜的共婚時代,從而形成新的民族共同體的新馬來種人,因種族來源紛雜,而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存在,因此各民族共婚是一種新民族共同體共融過程,各民族性格融為一體,語言方面因南島語族群強大得以維持下來。在西元前後也有未融入馬來人的族群,比較明顯的是越南北部京族,一般相信京族比較接近古代越族的駱越;而分布在中南半島的孟人和高棉人,屬南亞語系的孟吉蔑語族;分布在寮國、泰國和緬甸撣邦的泰人屬漢藏語系的壯侗語族,泰人是當地原住民並從外地移入;緬甸的驃人和緬人屬藏緬語系,是從青海與西藏間南遷下來,驃人在西元一世紀已南下卑謬,而緬人大概在八世紀才定居蒲甘。

Remains of Angkor  temple in Cambodia
Photo Credit: Depositphotos

西元後這些民族在歷史上形成不同的政治集團或國家,例如:越南建立漢文化王朝,受印度文化影響的林邑(占婆/占城)原是馬來人國家,其後融入越南民族中。柬埔寨在扶南時代原是馬來人國家,六世紀被高棉人取代,其後當地的馬來人、孟人也逐漸融入為高棉人中。在泰國,孟人先後建立金鄰國、墮羅缽底、南奔國(哈利奔猜王朝)和羅斛,最後也融入暹羅人中。在緬甸,孟人建立勃固和直通國,驃人建立室利差呾羅國,緬人建立蒲甘、東吁和雍籍牙王朝。其後孟人大都融入緬人中,今南部仍有孟人族群留下來。至於馬來人曾在馬來群島建立不同大小的國家組織,著名的有室利佛逝/三佛齊、麻六甲、夏連特拉、馬打蘭和滿者伯夷等國,這些都可在歷史史料和碑文上考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