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導讀:地處東亞樞紐的台灣,如何向東南亞借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讓學生從國中開始至大學,逐步加強對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認識,懂得欣賞他們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才能培養出與東南亞的親密關係,雙方對話才有內涵意義,才能成為親密鄰居,台灣才有可能成為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橋樑。
以上這些國家都受過印度文化的影響,也受到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不過他們的在地文化如祖先崇拜並沒有與外來文化產生衝突和矛盾,而是共生存在。這是「在生活中融為一體」的東南亞人民族性格使然,共生就是東南亞人民的特性。
東南亞的歷史古蹟與文化,是民族融合的成就
歷史上東南亞遺留下的歷史古蹟不少,如大家熟悉的是吳哥窟、吳哥城、河內古城、順化皇城和帝陵、美山聖地、素可泰大佛、鄭王廟和大皇宮、蒲甘佛寺和大金字塔、婆羅浮圖和普蘭巴南廟,以及馬來半島的清真寺等,其建築藝術、浮雕和壁畫都是值得人們肅然起敬的人類文化結晶,是人類偉大文明組成部分。他們祖先的輝煌事跡,證明他們具有不可被取代的才華和能力,也不容我們視而不見。東南亞的歷史文化不是一天形成的,各民族的彼此相融,在保持原有本土文化特色外,也積極學習外來文化融入於本土文化中,創作新文明新時代。
歷史史料記錄著東南亞國家一次又一次迎接婆羅門為國王,實行天竺法等,他們對外來文化和宗教不排斥,都顯示對文明的嚮往和追求,目的是提升自己的文明。如果把東南亞視為整體,則它是不同民族文明共融的結果,即便在歷史過程中出現戰爭與衝突,最終仍然是達成融為一體的諒解,才能共創新里程。
以東南亞各國的歷史文化和民族差異性之大,而可以團結為東南亞國家協會或簡稱東盟(亞細安/東協),就顯示該地區傳統以來的包容性格。如果以經濟組合再加入中日韓三國,這樣一個差異性如此大的東亞能夠走在一起共同討論問題,減少各國誤會而引發不必要的衝突,這本身就是東亞人民和諧性格的展現,是東南亞歷史上共融性格的傳統觀念。這跟西方的獵巫傳統文化、中東的宗教矛盾,以及非洲族群衝突有很大的不同。
地處東亞樞紐地的台灣,該如何向東南亞借鑑?
台灣原住民和菲律賓北部沒有受到外來文明的衝突與共融過程,但十六世紀後同樣受到西方文化和日本的衝擊,已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台灣畢竟受到最大的影響是來自漢人(閩南、客家、外省)的影響,從明鄭至清代,及至國民政府立足台灣,使台灣進入新的文明階段,甚至超越原有的漢文化,邁向新的漢文化水平。原先原住民文化和漢人文化逐漸融洽為台灣的新漢文化體系,也就是李登輝總統曾提出的「新中原」概念。我為什麼視之為新漢文化體系,是因為它已有別於傳統的漢文化,除了十多種原住民文化和閩客外省文化外,更重要的是融入了日本以至西方的價值觀念,而形成新的文化,這是其他華人地區不曾出現的新漢文化體系。可惜近二十年來,台灣出現一股怪現象,把原來精緻的新漢文化體系打破了,如此下去我們究竟是什麼文化?
台灣介於東北亞和東南亞間,又是以漢族為主體的地方,我們與東北亞各國如中國大陸有切不斷的關係,又受過日本殖民統治,戰後歐美文化對我們的影響頗大。其實台灣與東南亞應該更為親密,如原住民與南島語民族的關係,在大航海時代同樣受到荷蘭、西班牙等國殖民,還有海外華人對中華民國的支持,甚至國府播遷台灣,台灣成為海外華人的精神堡壘,東南亞華人來台留學視之為學習傳統文化的正統。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出雁行理論,台灣投資家也隨雁行飛向南方,近二十年政府的南向政策,以及外籍新娘、移工和留學生,都顯示出台灣與東南亞密切關係。可是我們並沒有視東南亞人民為兄弟姊妹。這是否文化優越感作祟?我們對美國、歐洲的好感和認知,一般都超越東南亞,我們不了解他們也不關心他們,他們當然也不想了解我們忽視我們。
既然台灣介於東北亞和東南亞的中心位置,這是我們的優勢,加強東南亞各國歷史與文化的學習,讓學生從國中開始至大學,逐步加強對東南亞各族人民的歷史文化認識,懂得欣賞他們曾經有過的輝煌歷史,才能培養出與東南亞的親密關係,雙方對話才有內涵意義,才能成為親密鄰居,台灣才有可能成為東南亞與東北亞的橋樑。現在東南亞各國跳過台灣與東北亞建立互動關係,忽視台灣的存在,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戰後我們的著眼點在歐美國家而忽略東南亞的結果。
現今台灣對東南亞歷史文化都是一知半解,八旗文化願意出版石澤良昭所著的《亦近亦遠的東南亞》一書,為讀者打開了解東南亞歷史文化的一扇門,有拋磚引玉作用,而這塊磚是否能堆砌出一道橋樑,則有待我們共同努力和考驗。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八旗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石澤良昭(いしざわよしあき)
譯者:林佩欣
常見的東南亞史,多採取國別史和民族史的視角,而缺乏通觀該區域的文化或文明的著作,也更多聚焦在歐洲人進入東南亞之後的歷史。甚至,「東南亞」一詞也是歐洲人的發明。
那麼,古代的東南亞史是什麼樣貌?對於沒有留下文獻的文明,如何從遺跡建構出偉大王朝的歷史?而作為一個夾在印度和中國兩大古文明之間的區域,東南亞型的文明是什麼?而我們又該如何認識?
一八六六年,在首度對吳哥遺址進行科學調查的法國考察團中,一位考古學家後來回想初次見到吳哥窟時的情景,讚嘆道是「超越最壯麗的夢境的存在」。
本書作者從一九六○年代開始進入柬埔寨吳哥遺址的現場從事考古調查,親手「觸摸」歷史,並將其對吳哥王朝史的建構,透過考古和人類學「通觀」東南亞型的多樣性歷史文化及文明特質,濃縮在本書當中。
大戶玩日本:永豐「DAWHO之夜」帶你一起攻略日本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6/14 19:30 永豐銀行攜手關鍵評論網舉行「DAWHO之夜」直播活動,由吳怡霈主持,邀請旅日知名作家張維中、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一起線上教你探訪日本旅遊秘境,如何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玩得輕鬆又盡興!
隨著疫情解封,各國邊境與觀光政策開放,全球旅遊市場逐漸復甦,2023年臺灣的出國旅遊需求正大幅成長中,尤其到日本旅遊的臺灣旅客人數與日俱增。對於國人而言,日本向來是出國旅遊的最佳首選,當地的美食及文化都深受國人喜歡。6月14日關鍵評論網將與永豐銀行DAWHO數位帳戶攜手舉辦一場線上直播活動──「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教大戶們如何到日本好好玩一波,大肆採購、吃美食,同時也別忘了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自在旅遊無負擔!
疫後旅遊的日本秘境攻略
「DAWHO之夜:大戶玩日本」的線上直播活動,邀請到懂生活又熱愛旅遊的吳怡霈擔綱主持,今年上半年才到日本旅遊的她,直播中將請她分享旅遊的最新感想,拋開只有逛街和美食的行程,從她的經驗中讓觀眾體會深度遊日本的不同樣貌。
活動中也特別邀請旅居日本多年的知名作家張維中,帶大家一起體會在地的日本風情,實際走進他在日本的生活,認識日本東京華麗街區樸素特有的一面;而政大商學院副院長周冠男則要以擅長的行為財務學,與大家分享平時應培養的理財習慣及如何妥善運用身邊現有的財務工具,為自己存下一筆旅遊基金,為日後的旅遊提前做好準備,玩得輕鬆又盡興。
永豐DAWHO與你一起玩日本
自從日本重新開放邊境,相信大家對於日本行都已經迫不及待了吧!在數位網路時代下,規劃旅遊時除了便利可得的網路分享資訊,便捷高效的數位工具也是在兌換外幣及消費時不可或缺的利器,永豐銀行的新世代 VIP 數位帳戶「DAWHO」所具備的全方位金融科技服務,正是您最貼心的旅遊幫手。想知道更多關於日本秘境攻略與旅遊前的理財消費知識,讓我們一起向他們請教疫後重返日本旅遊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及相關旅遊優惠內容!
※同步提醒大家 ,本次直播由永豐大戶數位帳戶贊助,但節目的討論不代表永豐銀行立場。想了解更多大戶的質感理財生活歡迎加入永豐DAWHO的I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