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到了!母語人士動詞時態不一致──我也可以不管英文時態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一般來說,敘述者在為故事鋪陳時,會多用過去式,可是越接近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講得越起勁,越會用現在式,讓聽者更有現場感。
文:史嘉琳Karen Steffen(1984年來台定居。1990年辭去新聞局的工作,轉到台大外文系任教,開始從事「台式英語」的研究)
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怪現象,就是英語母語者在同一段話裡,有時時態會換來換去用?
可是──動詞時態不是要前後一致才對嗎?
可以不用管英文時態嗎?
在筆者觀察中,很多英語學習者在講英文時,經常忙著想單字,而無暇顧到文法正確,尤其是在時態變化、或單複數跟動詞的一致性,這樣可能會害聽者搞不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甚至引起其他誤會,最起碼也會讓對方聽得相當累。
把時態抓準很重要,但是,為什麼有時候母語者自己卻沒遵守這個最基本的文法規則呢?其實,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母語人士才會「違反」時態要一致的規則。
在這種時候,說話者和聽者可能在對話中也沒察覺到有什麼異常,甚至不會注意到時態不斷變換,因為用得極自然又順。到底什麼時候會這樣?又是按照什麼樣的規則呢?
聽空姐貝蒂講故事
我們來舉個實例。下面摘錄自頗受歡迎的「播客」(podcast)「Betty in the Sky with a Suitcase!」。
「Betty」是空服人員,平時蒐集工作上觀察到的奇人妙事,錄製成播客,用輕鬆自然、極為口語化的風格來講她生活中小插曲,跟聽眾分享。就一般英語母語者互相講故事風格來說,這個播客很有代表性。Betty在下面的故事中講述她和之前沒見過的飛機駕駛員談話時所發生的小誤會,相當搞笑。
不管哪一個語言,一般人平常在聊天時,並不會只用完整的句子,有時句子的開頭已經說出來了,可是突然又換個完全不同的說法繼續講下去,下面的故事裡有不少這樣的例子。以下是聽寫而成的文字稿:
文字稿依據這三點重新排列:
- 用紅色粗體字將每句話裡的限定動詞(就是帶有人稱、時態等變化的動詞)打出來。
- 換限定動詞時就換行。
- 每次換時態或換角度時,就空一行來區隔開來。




首先,我們去掉像「you know」的填充詞,包括:2、6、12。
直接引述故事中人物當時所說的,或心裡所想的話的句子,也要去掉不管,因為這些話已經進入「駟馬難追」的境界了,不能事後擅改,包括:18、19、20、21、22、24、25、29、31、33、36。
再來是講述者Betty在錄音時直接跟聽眾講話的部分,也不算在裡面,因為這些話不屬於故事本身,而是她講故事當下所發表的意見、評語、結論等,包括:3、4、5、7、42、43、44、45、46。
以上所列,不屬於講述故事本身的話去掉以後,就只剩下以下的句子:


理論上,整個故事應該用過去式才對,因為是在說話前發生的事。但也有另外一個選擇,叫做historical present「歷史現在式」,也叫做narrative present「敘述現在式」,就是整個敘述全部用現在式講,給讀者或聽者身歷其境的感覺。可是Betty這個例子並不符合這兩種,而是現在式和過去式混合的敘述方式。為什麼會這樣呢?
現在式能創造臨場感
一般來說,敘述者在為故事鋪陳時,會多用過去式,可是越接近故事最精彩的部分,講得越起勁,越會用現在式,讓聽者更有現場感。當敘述者又開始填補一些背景資訊時(例如9、10),可能又會回到過去式。背景資訊交代完了,通常會再次回到現在式繼續講,直到笑點講完。笑點後的零星話可能又會用過去式(40、41)。
這種分析不是絕對的,也有人認為時態的變換比較跟分段、凸顯出某部分或摻入自己的詮釋比較有關。而且,有時候時態的變換,不同的人甚至同一個人會在不同的場合做不同的選擇,要看情況和當時的feel來定。不過,上面的分類與分析,可以做個參考。
發音小提醒和「他說」

另外也請注意英語「他說」如何表達,口語中常用「he goes」(37)和「I'm like」(23、32)一類的說法當「他說」和「我說」的意思,這點滿特別,可是千萬不要在正式的作文裡這樣寫。
初學者最好按部就班
至於「現在,我也可以不用管動詞時態嗎?」的問題,答案可想而知,當然要管。雖然以上的例子當中,時態的變換看起來有點隨機,可是母語人士自有分寸,有多年累積下來的語感,知道什麼樣的用法什麼時候恰當,就像你知道中文的用法對不對一 樣,可是一般學習者的語感還不夠來做這樣的判斷,所以最好隨時按部就班,不要弄巧成拙,該用過去式時就乖乖用過去式!
還有另外一個偶而會聽到的特別用法。英語裡說故事時,不但常變換時態,有時「人稱」上也有例外用法,有的人除了說「I say」和「I said」,有時還會說「I says」。這個似乎原先來自愛爾蘭地區的用法,並不算標準,而且幾乎只有在講故事時才會出現。筆者記得小時候聽姐姐的某位朋友常用,當時想,她的這個用法,到底表示她教育程度不好,還是只是流行好玩?後來注意到,故事講得正開心時,自己偶爾也會用。
筆者不建議英語學習者學「says」這個用法,可是可以稍微留意一下,是否有時聽到母語者在用?什麼樣的人、什麼情況下會用?這種問題屬於社會語言學的領域。
最後,想以「真實」英語做聽力練習,同時獲取新知、跟進社會脈動的話,鼓勵各位讀者訂閱自己感興趣、難易適中的播客,養成每天聽的習慣,可以用「best podcasts」或「best podcasts ESL」為關鍵詞來搜尋,再用「Podcasts」或「Stitcher」等APP來訂。
註釋
Tags: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