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讓中國社會人倫盡失的高考,真的能改變你甚至家族的命運嗎?

讓中國社會人倫盡失的高考,真的能改變你甚至家族的命運嗎?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還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們班主任經常在班會上誇獎一位同學,說她:「每天起早貪黑學習,你們如果也有這種精神,什麼學校考不上呢?」 不幸地是,這位經常受到英雄式讚揚的同學,最後瘋掉了。

文:李華(曾經在中國政府機關任職,後因言獲罪,現流亡海外,著有《自由的遠方》)

中國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又來了,作為一個曾經參加過高考的人,每年到了這個時候,我的心情都非常複雜。一方面我慶幸自己不要再經歷這場令人身心飽受折磨的考試,另一方面我也為自己因高考錯過一些人生的美好而遺憾。

還記得當年老師和家長們不遺餘力地對我們說:「高考是你們人生中最關鍵的時刻,高考可以改變你們每個人的命運。」「高考改變你的命運」這句話今天依然回蕩在我們耳邊,當年經歷過這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考驗,現在也走上工作崗位的人,回過頭來看看,高考真的改變你我的命運嗎?

如果再較真一下,什麼叫改變命運呢?一個正常的社會需要每個人都去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在西方民主國家,上不上大學完全是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大學的人和不上大學的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都會受到社會的尊重,西方人也許永遠不會明白,中國人為何如此執著地通過高考改變命運。

高考讓中國社會人倫盡失

中國古時候通過科舉考試選拔文官,一方面為封建王朝輸送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另一方面也讓底層的平民百姓有了向上流動的機會,這無疑是科舉積極的一面。但是明清以來的八股取試僵化了讀書人的思維,造就了范進、孔乙己這樣的怪人,不能不說這是科舉制度扼殺人性的一面。

今天科舉制度雖然已經被廢除了,但是高考重新取代了科舉在中國人心中的位置,很多中國人寄託於它改變自己甚至家族的命運。

在很多家長、老師和學生的眼裡「十年寒窗苦,一朝為高考」,在參加高考之前,一個家庭都要以備戰高考的孩子為中心,學生要以高考為中心,其他事都可以不用管。家長為了讓孩子安心讀書,可以辭去自己的工作,在學校附近租房來全心全意照顧孩子,這時候的孩子就算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家長們也可以接受。

我們鄰居家的一個孩子,二十多歲的大小夥,考上了重點大學,但是每次放假回家,我經常看到他的父親在院子裡給他洗澡。我不知道一個連自己的生活基本上都不能自理的高材生,將來會對家庭和社會有什麼用?

前段時間網上流出一段影片 ,裡面說:「中國某地一個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因為平時不堪忍受奶奶的嚴格管教,用農藥將奶奶毒死了,他的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參加高考,跪在地上求奶奶娘家人不要追究。」這則消息雖然後來被中國官方闢謠,屬於網友個人杜撰,在中國這樣類似的事情其實不在少數。

有些考生的至親不幸在高考前幾天去世了,家人可以忍痛將消息不告訴孩子。最近中國著名高考補習中心:毛坦廠中學的一位學生,可以心安理得讓得了癌症的爺爺像照顧自己。每當我看到這些新聞,沒有感動,只有震驚,高考真正做到了讓中國人可以拋棄親情人倫。

在高考這樣一個嚴厲的指揮棒下,唯成績論英雄是必然的。對學校來說,提高學生成績,創出高升學率是他們的第一要務,也成了老師們的教學業績。

我們經常看到一些銷售公司,為了懲罰一些沒有完成業績的銷售員,讓他們學狗爬、互扇耳光的新聞。其實學生也像這些銷售員,老師就是公司主管,學生沒有考出好成績,老師就可以用各種方式來羞辱學生。而那些考出好成績的學生,不管其他方面多麼不盡如人意,他們都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學期末還會拿到一張金光閃閃的「三好學生」獎狀。

除了樹立好學生的典型,老師們也非常善於宣傳一些勤奮刻苦的事蹟。還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中考是高考前的小目標,我們班主任經常在班會上誇獎一位同學,說她:「每天起早貪黑學習,中午午休的時候手上還拿著一支筆,你們如果也有這種精神,什麼學校考不上呢?」 我當時確實很敬佩這位同學,不過現在想來有點慎得慌,這怎麼和「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火燒邱少雲」的情節很像啊,睡覺拿著筆才能表現出大無畏的學習精神嗎? 不幸地是,這位經常受到英雄式讚揚的同學,最後瘋掉了。

家長們對孩子成績的孜孜以求,不僅是為了讓孩子考上好的大學,也是為了讓自己面子有光。孩子們在一起,可能會討論怎麼玩,家長們在一起,必然會談論孩子的成績。最近中國的一位老師因為在家長群裡發了學生默寫古詩的成績,被一些學生家長逼到辭職。看到這則新聞,不難想像中國家長的自尊心是多麼強,這件事也提醒那些為人師表的老師們:你們眼中的成績,並不能代表一個學生的全部,學會尊重別人應該是你們教給學生們的重要一課。

RTX67F51
Photo Credit:Reuters/達志影像

高考讓中國人傲慢無知

中國是一個受儒家文化影響很深的國家,「以人為本」、「仁而愛人」的觀點讓中國社會和諧向善。但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觀念,也讓這個民族不經意地暴露出不知從哪裡來的無知和傲慢。

《儒林外史》裡面的范進自20歲開始應考,直到54歲,才受廣東提學使周進的青睞,勉強考中秀才,得知自己終於中舉後,竟喜極而發狂。一個被科舉耽誤了三十多年的人還能如此執著,支撐他的除了有讀書人的骨氣,還有那出將入相,享盡榮華富貴的誘惑。

魯迅《呐喊》中的孔乙己可以說生動表現了中國讀書人的形象,裡面形容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唯一穿長衫的的人。古時候只有讀書人才穿長衫,勞動大眾穿短衣,孔乙己雖然窮困潦倒,但是他依然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不願意做一個短衣幫來養活自己 ,他的優越感來自於諸如「茴」下面的「回」字有幾種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