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歲隨家人來台,楊萬利創辦《緬甸街》挖掘台北緬甸生命故事

10歲隨家人來台,楊萬利創辦《緬甸街》挖掘台北緬甸生命故事
照片提供/楊萬利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0歲那年從緬甸隨家人來台,楊萬利留台24年後,創辦《Mingalar par 緬甸街》刊物,分享台北華新街的緬式日常,也召喚過往故鄉的記憶。

撰文、攝影:彭政添
照片提供:楊萬利

「1960年代緬甸軍政府上台後,實施一連串經濟改革,光是『大票變』(類似舊台幣變新台幣的「四萬換一塊」)阿芬就遇到三次,小時候雖然還不會用錢,但有印象『大票變』之後舊錢就不能用了,婚後又變過兩次……這一番經濟變革造成民生動盪,搞死了很多人,但對於做小生意的阿芬來說,只要手藝還在,錢是可以變出來的,在那個動亂的時代,阿芬用雙手撐起全家。」 ——《Mingalar par 緬甸街》創刊號第07頁

來台灣24年的緬甸華僑阿芬(劉翠芬),在華新街巷弄內販賣平民美食「破酥包」維生,多年來阿芬靠著雙手捏出幾百萬顆包子,辛苦拉拔兒女長大成人。阿芬前半生的故事,被記錄在中文與緬甸文併呈的刊物《Mingalar par 緬甸街》創刊號中。

這天我與《Mingalar par 緬甸街》編輯團隊約在「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碰面,當我踏進店裡時,她們正認真地學習緬甸文。

《Mingalar par 緬甸街》團隊裡的楊萬利是阿芬的女兒,她在10歲那年跟著家人來到台灣,對於小時候的緬甸生活記憶已相當模糊,直到接觸了「燦爛時光」才重拾家鄉文化。現在萬利與幾位年輕人組成的《Mingalar par 緬甸街》團隊,除了出版紙本刊物外,三不五時也帶著書店的客人在華新街緬甸社區作導覽。

mpark_news-2018-06-01_14-28-04_486447
Photo Credit: 楊萬利提供
身為緬甸華僑第二代的楊萬利,從小在華新街長大,近幾年開始想為土生土長的緬甸社區做點事情。

萬利說:「我已經住在這裡24年,但發現一般民眾對於緬甸街的認識,只有很多緬甸人、很多美食、小吃等,但這條華新街不只有美食而已,如果你深入瞭解,會發現這裡是生命的寶藏——像我爸爸那一代很多長輩,當年歷經緬甸排華風波而來到台灣,來到這裡後一切白手起家,經過多年辛苦生活後,用他們的青春去成就他們的小孩,慢慢讓華新街這邊凝聚成一個具有共同記憶的聚落。」

曾經,萬利帶著一個同學來認識華新街,由於這裡住了許多緬甸華僑,她的朋友就開玩笑問:「那你們什麼時候要反攻大陸?」萬利聽了哭笑不得,「很多人以為這裡的緬甸華僑是當年小說《異域》的泰緬孤軍*,但其實住在這裡的緬甸人都是因為排華才來到這裡的,我覺得朋友開的玩笑一點都不好笑,如果你真的去深入瞭解,不管他們是不是那群孤軍,你都不會忍心開這樣的玩笑。」她說。

由於有這段來自同學的誤解,加上看著年事漸長的父親、母親,萬利便思考著,是不是可以用她的身分為這社區做點什麼?

無論是因為外在的刺激或是內在的省思,都一點一滴促成《Mingalar par 緬甸街》這項計畫出現,一方面記錄著緬甸街發生的大小事,也分享著那些長輩們來台灣的生命故事;另一方面也幫助台灣人認識這條街除了美食以外的東西,創造不一樣的意義和價值。

*註:1949年到1954年間,第二次國共內戰後,一批中華民國國軍自中國雲南撤退,進入緬甸北境。作家柏楊奠基於這段歷史,創作戰爭小說《異域》,以主角鄧克保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一支潰散的孤軍如何在雲南、緬甸邊區叢林建立起一片游擊隊基地、在絕境中與命運搏鬥、冀求「反攻大陸」的血淚經歷。

因為一碗魚湯麵,她創辦粉絲專頁分享台北緬式日常

除了刊物以外,團隊也經營「Mingalar par緬甸街」臉書粉絲專頁,即時分享緬甸街上的大小事,和他們的心情點滴。萬利透露,其實經營這個粉專在是在籌備刊物前就想要做的事情,源自一碗「緬甸魚湯麵」的故事。

萬利有時會在網路上用Google搜尋「華新街美食」,單純只是好奇一般台灣部落客是怎麼介紹這裡的食物?但有時她看到文章,覺得明明某間店值得介紹的食物是A,但部落客偏偏寫了B、C、D其他很多東西,就是沒介紹到A。「這倒還不打緊,但有次看到一位部落客寫:『我點了一碗魚湯麵,但裡面一點魚肉都沒有,那為什麼要叫魚湯麵?然後湯麵的湯濃濃稠稠的,好像有點不正常…』,其實魚湯麵之所以沒有魚肉,是因為魚肉已經煮碎融化在湯裡面,才讓湯變的非常濃稠。」

mpark_news-2018-06-01_16-03-34_965458-10
Photo Credit: 彭政添

萬利感慨的說:「魚湯麵在緬甸,大概像是蚵仔麵線之於台灣,是國民小吃的地位,在街邊很容易吃到,同時也是華新街裡面最具有代表性的緬甸食物,但是,沒有人站出來好好跟台灣民眾講這些事。」於是,她決定要專門為這些東西開一個臉書粉專, 所以即使沒有《Mingalar par 緬甸街》這份刊物,他們仍想要好好經營這個粉專。

《Mingalar par 緬甸街》於今年四月出版創刊號,本期封面故事是「包著青春的破酥包」,也就是萬利母親阿芬的生命故事,萬利希望透過自己家人拋磚引玉,讓華新街上的緬甸僑民願意開始分享自己的故事。

其中,「特別專題」則收錄緬甸四大族群的新年節慶,向大家介紹緬甸不同族群的新年文化;「華新街大小事」單元中,紀錄了南投靜樂禪林尊者托缽的現場及24小時接力的祈福法會,充滿濃厚宗教氛圍;「緬甸日記」中,萬利分享來台24年後首度回到緬甸的見聞,包括一顆懸崖上的大金石,一解「石頭快要落地了!」的疑惑。

從《Mingalar par 緬甸街》提案到正式出刊,前後花掉半年時間,這當中並不是一帆風順,萬利說,出刊過程所有事情對她來說都是一個挑戰,因為過去完全沒有相關經驗,尤其是寫計畫書,她笑說:「那個計畫書快把我逼瘋了,然後逼瘋後還是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所以一剛開始是萬利把想法跟另外一個團隊成員蔡雅婷說,然後再由雅婷將它寫下來。

另外排版部分也是一大困難,由於這份刊物不只寫中文,也要將中文翻譯成緬甸文,而中文翻譯成緬甸文後佔掉非常多字數和篇幅,而且緬文的斷句如果斷錯就會看不懂,所以排版花了相當多的時間,也因為字數變多而讓頁數超出原本的構想,又增加更多印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