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聯姻」成真:拜耳660億併購了孟山都,只差一份「嫁妝」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環保團體認為,拜耳收購孟山都,自身亦成孟山都,如果它繼續銷售危險農藥和不受歡迎的轉基因作物,它很快也會成為全球抗議的對象,像當初孟山都那樣。
德國製藥及化工巨頭拜耳(Bayer)在2018年5月29日獲美國司法部批准,將以660億美元收購農藥及基改種子的美國供應商孟山都(Monsanto),這場進行多年的併購案於昨晚雙方共同發表聲明後,宣佈交易成功。
拜耳與歐盟和美國司法部協議,必須將約90億美元的農化業務賣給德國化學公司巴斯夫(BASF),減少全面壟斷和與孟山都業務重疊的部分,就能讓此併購案正式成立,併購完成後,過去備受批評的孟山都品牌名稱將走入歷史,而這次的併購也被環保及農業團體等批評為「地獄聯姻」。
《財經新報》報導,這兩間農業巨頭皆表示,他們以數據驅動的農化科技將於2050年前,達成餵飽全球100億人口的目標,但農業從業者與法規單位擔心的是,兩大巨頭合併後將控制全球高達77%的玉米種子,以及大部分棉花、黃豆、油菜種子,屆時更有可能被餵飽的將是「拜耳─孟山都」集團,而非全球增長的人數。
拜耳曾創造不少輝煌歷史,包括發明止痛藥阿斯匹靈(Aspirin)及世界首項廣泛使用的抗生素(prontosil),除了製藥上的成就,同時也生產殺蟲劑的拜耳野心不僅於此,早在2016年5月首度發表將以660億美元購併孟山都的訊息,期望透過與美國種子市場明星結合,將農業事業推向顛峰。
如此大規模的購併案引起不少爭議,其中最受異議的考量包括小型農業企業經營者會失去競爭優勢、化學農業的依賴將會提高,以及購併將促進價格的操控。
「孟山都」惡名昭彰,併購後將捨棄不用
《星島日報》報導,孟山都的名字幾乎成為了轉基因食品的代名詞,但它即將在被拜耳公司收購後從市場上消失,僅保留作為產品名稱;同時,孟山都也是環保活動人士長期以來對抗的對象。
拜耳公司4日宣布將會立即取消具有117年歷史的孟山都品牌名稱,「拜耳仍舊是公司的名字,而孟山都不再是,」該公司在聲明中說。「但被收購的孟山都產品仍會保留他們原來的品牌名並成為拜耳投資組合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孟山都都是環保人士對抗的目標,因為它在轉基因作物領域的大肆開拓和生產曾被美軍用於越戰的致命農藥「橙劑」。在1901年創建於密蘇里州聖路易斯的孟山都公司,曾一度被稱為「典型的美國罪惡企業」。
歐盟、美司法部「有條件通過」併購案
拜耳藉著同意出售蔬菜種子、農藥與數位農業科技給全球化工龍頭巴斯夫(BASF),使得併購孟山都(Monsanto)一案獲得歐盟批准通過。
歐盟表示,買方及賣方「需要提供進一步證據」,證明巴斯夫有能力成為拜耳擴張之後的重要競爭者,以使這項價值超過60億歐元(74億美元)種子交易獲得批准。歐盟並未明確說明拜耳蔬菜種子的買家。拜耳曾建議巴斯夫應該接收。
主管市場競爭的歐盟執行委員維斯塔哲(Margrethe Vestager)說:「我們需要保持競爭性,確保農民能夠以合理的價格選擇不同的種子品種和農藥。」根據維斯塔哲,拜耳做出讓步,確保全球競爭者的數量保持不變,全面緩解了反壟斷憂慮。
這筆交易是重塑全球農業的3大農產交易最後一筆。杜邦(DuPont)去年併購陶氏化學(Dow Chemical),為了緩和歐盟疑慮,必須出售大部分全球研發業務。中國化工併購先正達(Syngenta)一案,也被迫放棄部分的重疊產品。
一名熟悉調查內容人士曾表示,拜耳與孟山都還必須取信於美國監管機構,藉著賣掉更多資產以解決反壟斷疑慮。拜耳現正控告俄羅斯反壟斷監管機構,因為對方下令要求拜耳向俄羅斯公司分享技術。
拜耳執行長鮑曼(Werner Baumann)說:「獲得歐盟批准是一大成功,也是重要里程碑。」拜耳表示正與美國監管機構密切合作。根據美方的決策,拜耳一旦完成將分拆業務賣給巴斯夫集團(BASF)的計畫,就能談成孟山都收購案。
環保人士痛批:地獄婚姻
批准拜耳併購孟山都一案,被認為是主管市場競爭的歐盟執行委員維斯塔哲目前為止最具爭議的決策。
包括飾演「綠巨人浩克」的荷里活演員馬克魯法洛(Mark Ruffalo)在內,環保人士都曾透過推特、電郵、信件、明信片發動攻勢,要求維斯塔哲阻攔這項傷害人類健康、農業與環境的「來自地獄的併購案」。
Bayer-Monsanto merger disaster for the global food supply. Shut down this #mergerfromhell @vestager @LorettaLynch https://t.co/nJEWNSzTjY"
— Mark Ruffalo (@MarkRuffalo) 2016年8月8日
環保團體「歐洲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 Europe)的貝伯(Adrian Bebb)說,歐盟的決定使得拜耳、孟山都及巴斯夫「將成為農業資料巨獸,就像農業界的臉書,並帶來所有的陷阱」。他說,創造龐大的農業資料收集平台,將會使這些公司擴大控制農民、消滅競爭對手。
《食力》報導,貝伯說,拜耳放棄孟山都公司名稱的決定並不能改變該孟山都的本質。
「拜耳收購孟山都,自身亦成孟山都,除非它採取嚴厲的措施與孟山都有爭議的過去劃清界限。如果它繼續銷售危險的農藥和不受歡迎的轉基因作物,那麼它很快就會發現自己也會成為全球抗議的對象,像當初孟山都那樣。
這次收購,將創造出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強的農業綜合企業,它會強行將其轉基因種子和有毒農藥納入我們的食物和土地;二者的交易是一場地獄中的婚姻——它不利於農民,不利於消費者也不利於農村。」
新聞來源:
- 全球最大農藥、種子供應商誕生!拜耳成功併購孟山都(食力FoodNext)
- 拜耳史上最大現金購併孟山都,拍板定案(財經新報)
- 「地獄婚姻」 遭猛烈批評 環保人士怒斥孟山都(星島日報)
- 拜耳買孟山都恐成農業巨獸 遭轟地獄併購(中央社)
- 拜耳625億美元收購孟山都 美司法部有條件批准(中央社)
核稿編輯:羊正鈺
Tags:
能源轉型看數字說話!臺灣成為拚進亞洲第二的淨零優等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實踐能源轉型,近年來我國再生能源的設置量已大幅成長,不僅光電和風電合計裝置容量已是2016年的7倍,今(2023)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更可望達到一成;綠電增加,能源效率亦逐年提升,能效評分已躍升亞洲第二;透過綠能優先、燃氣搭配,同時大減舊型亞臨界燃煤機組使用,空氣品質更是持續改善。為了更好的未來,臺灣將持續加緊轉型腳步,實現2050淨零願景。
再生能源成長幅度優於全球平均
依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所發布之再生能源裝置容量統計,近5年(2018-2022年,以2017年為基期)全球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年複合成長率為9.1%;同期臺灣的年複合成長率為21.9%,表現優於全球平均。
2023年9月我國風電與光電裝置容量達14.137GW,為2016年之7.33倍;尤其離岸風電更是在政府與民間協力下,從無到有開始建立產業鏈,累積至2023年11月已有281座離岸風機屹立於海上,裝置容量突破2GW。
風光加速布局
2022年風力發電與太陽光電發電量達142.2億度,為2016年的5.5倍,及時提供了產業界最需要的綠電,支持供應鏈的綠色與低碳轉型。

國際能效評分躍升亞洲第二
能源密集度即生產每單位國內生產毛額(GDP)所消耗的能源數量,是反映能源效率的重要指標,根據能源署統計資料,近10年來臺灣能源密集度年均改善2.9%;根據美國能源經濟學會(ACEEE)最新(2022)發表之「國際能源效率評分卡」(International Energy Efficiency Scorecard),臺灣能源效率從13名(2016)進步到世界第8(2022);亞洲僅次於日本。在整體政策(national effort)、建築、工業、運輸等四個面向的評分中,整體政策得分最高,名列全球第5;顯示臺灣能源效率持續提升,是產業與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空汙減排有感
透過發電結構調整、機組汰舊換新、空污改善措施,台電公司火力電廠整體空污排放量已從2016年約10.7萬公噸,降至2022年約4.2萬公噸,減少61%。近年來台電持續落實增氣減煤,不僅有助於提升發電效率,空氣品質也不斷改善,顯示能源轉型過程兼顧環境永續。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能源轉型,不僅有助於減緩氣候變遷影響,再生能源也穩健成長,持續提升我國能源自主與改善環境品質,帶動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整個社會經濟體系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將持續深耕再生能源發展路徑,重點放在極大化發展光電場域、離岸風力及前瞻能源等綠電領域,搭配儲能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回應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發電特性,能源供應更穩定。同時,亦積極推動強化電網韌性的措施,透過多方努力,將如期如質達成政策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轉型,為臺灣打造更加永續、綠色的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