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石料理兵法全攻略(中):烤魚的藝術與「佃煮」的由來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佃煮」雖然說是誕生於東京得佃島,但卻是大阪漁民的發明。在本能寺之變後,德川家康與其家臣受到攝津國的佃村當地漁民的幫助才順利地逃脫。為了感謝這些漁民,德川家康讓他們移居到江戶,並賜隅田川下游的佃島給他們居住。
如果體型不是太大的魚,以重現其游水的姿態來烤的話,會將整條魚串起來烤,稱之為「一本串」(いっぽんぐし),而如果是把兩條以上的魚一起整條串起來烤的話,則稱為「添え串」(そえぐし)。但是如果是比較大的魚如果也要做成整條串起來烤的姿燒的話,那就要用兩根竹籤而稱為「二本串」(にほんぐし)。一本串的代表性烤魚就是鹽烤香魚了,二本串則以鯛魚為代表。
而又因為這樣的串魚法讓魚有著在河中向上游的姿態,所以又稱為「向上串」(上り串/のぼりぐし)。此外,又以其烤好之後的樣子如躍出水面之態,而稱為「舞串」 (踊り串/おどりぐし),或是態似波浪般地扭曲身體,而稱為「波串」(うねり串)。另外,還有一說是把生長在河川中的魚一本串稱為向上串,而把海魚的姿燒稱為舞串。
在燒烤類料理中,香魚不但是連頭帶骨烤的代表,並且從頭到尾都可以吃,不過由於每個部位構造都不同,因此烤起來也就特別地困難,必須根據不同的部位進行不同方式的燒烤。比如說如果為了讓魚身的水份收乾而一直以強火烤的話,那麼尾巴的部份就會過乾,甚至燒焦。背骨需要烤到完全熟透,但背骨的外層還有魚皮、魚肉與內臟。頭部雖然只有骨頭和魚皮,頭骨非但不容易熟,而且如果要烤得好吃的話,還得烤到酥脆得像是剛炸好一樣。
因此,小山裕久強調:「魚肉比較厚實的部位直接用火燒烤時,就要想辦法避開尾巴的部位。還可以透過熱風的間接加熱,達到外皮酥脆、內部肉質軟嫩鮮甜。另外,燒烤魚頭時,就必須集中火力,想辦法挪動木炭的位置,還有,要以鐵籤把香魚固定成尾巴往上翹的形狀。這樣一來,香魚的油脂從頭部往下滴,自然地就像乾炸的狀態」(64)。此外,烤魚還有鹽和刀紋等兩個美味關鍵。鹽不但可以讓於吸收少許鹽份並且逼出多餘的水份,更能夠讓魚身表面的蛋白質迅速硬化,封鎖並且濃縮其鮮味,使烤出來的魚的表皮金黃香脆。
而烤魚時廚師在魚身上劃的十字或以公釐為單位的斜刀紋稱為裝飾刀或化妝刀,一方面可以使魚肉更容易熟,一方面還可以預防魚皮因為收縮而破裂。而在於皮上切割,以小山裕久的話來說,就是「替炭火製造通道,讓火力更容易達到魚肉內部」(66)。
除了鹽燒之外,漬燒、照燒、幽庵燒與西京燒和用蛋黃沾醬的黃身燒也是增添魚類燒烤美味的料理方法。其中常用於鰆魚的幽庵燒為江戶時代的茶師北村幽庵所創,先將切片的魚以混合了醬油、日本酒、味醂和柚子或柑橘增添香氣的幽庵醬醃過之後再進行燒烤。鰆の幽庵焼き。台灣人最愛的白鯧(マナガツオ)則是日本關西冬天的高級魚,以西京味噌混合日本酒、味醂後將切片白鯧醃上三天再行燒烤,則是冬天必定登場的マナガツオの西京焼き。
炊合せ
炊合せ(たきあわせ)也寫做焚合せ,也就是燉菜,指的是含有兩種以上的食材,味道互相幫襯的煮物。在懷石料理的分類上,它則是是預け鉢、是進肴、也是追肴。炊合和御椀不同的是,御椀是用「萃取」的方式取出昆布與柴魚的鮮味,屬於第一高湯,或一次高湯(一番だし)。煮物則是將第一高湯使用過的昆布與柴於放入加水的鍋中,再放入柴魚(二次高湯/二番だし),煮開後轉小火,是「熬煮」的料理方式二次高湯。
而在〈味與高湯之兵法〉一文中討論過,小山裕久曾提出擔心大家有著二次高湯僅是一次高湯的附屬物,甚至是一次高湯不要的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觀感。因此主張把這種分法改為「煮湯用的高湯」與「調理菜餚的高湯」。而在日本料理中包括燒烤、蒸煮、油炸與燉煮等各種加熱基本方式中,只有燉煮既是加熱的方法同時也是調味的方法。而這又分為把食材煮軟,與把食材煮入味兩個階段。
在將食材煮軟的過程中,只能用清水或可以去除食材雜味的淘米水,不可加調味料,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加調味料的話會使得食材組織變緊而纖維無法軟化。此外,這個步驟必須以小火慢慢燉煮,如果火力太強的話,會導致食材的中心部位尚未熟透,而表面卻已便得過度鬆軟而無法保持原型。
在這一階段完成之後,便把原來煮的水倒掉。這時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冷水,而要用與之前煮軟時溫度一樣的高湯,這樣才不會讓食材由於表面溫度突然降低而關閉毛細孔並且變硬,造成接下來的燉煮難以入味。
至於下調味料的順序,根據日本料理人長年累月所積累的經驗,則有的SA-SHI-SU-SE-SO的順序,也就砂糖(さとう)的「さ」、鹽(しお)的「し」、醋(す)的「す」、醬油(しょうゆ)因為也唸成「せうゆ」因此為「せ」,「そ」則是味噌。
這樣的順序來自於這五種調味料分子大小的不同,必須先加分子較大的調味料,如果先加入分子小的調味料的話,分子小的調味料就會先滲入食材之中,使得分子較大的調味料不好入味。此外,一次加一點,分多次加調味料,也是使燉煮食材更加柔軟而入味的竅門。如果一次太粗魯地加調味料的話,也會造成食材變得緊繃而不易入味。
在日本料理的多煮法中,「快煮」是先把濃郁的湯汁煮滾後放入新鮮的海魚,加上落蓋,大火加熱,等魚熟透之後立刻熄火盛入碗裡。而「櫻煮」是將章魚稍微煮過,趁章魚未熟透前撈起切片裝盤並淋上醬汁的料理。「膨煮」則是切片的新鮮貝類煮到一定熟度時,切片的貝類就會捲起來,這時就要趕緊撈出以免肉質變硬。然後還有將龍蝦和螃蟹切成容易入口大小,然後快煮的「具足煮」。長時間熬煮的「煮付」。
休閒路跑最佳拍檔!跑步教練的百搭經典推薦──adidas史上最輕Ultraboost Light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adidas推出經典跑鞋Ultraboost Light,將品牌經典BOOST中底科技再進化。本次邀請專業跑步教練實穿評測、細緻分析,帶您深入認識BOOST能量膠囊與各種跑鞋科技如何引爆能量,賦予它極致緩震性、舒適度與腳感回饋。
現代社會中,養成運動習慣、追求健康永續的生活,已成為許多人理想生活的想像。若仔細觀察,當清晨太陽沿著建築稜線緩緩升起,就能看見不少人換上輕便服裝,在健身房、公園或是馬路上,展開屬於自己的慢跑行程。不過,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跑步運動的行列,網路上也越來越多關於「怎麼挑選適合自己的跑鞋」的討論。看著市面上從品牌、機能到產品定位琳瑯滿目的跑鞋產品,隨便一數都可以區分出十幾種類別,細緻的產品分類也反應出跑鞋多樣的使用情境。究竟跑步入門的初學者在選擇跑鞋時需要注意哪些部份呢?
談到跑鞋的挑選,這次我們邀請曾帶領過上千位跑步學員的跑團教練梁哲睿(Jerry),來和大家分享挑選時的細節與觀念,「不過就跑步入門者而言,從外型是否對眼、機能泛用與否,其實就能夠挑選出一雙適合於日常、運動場景來回轉換的全方位跑鞋。」哲睿教練說。這次,教練將從他多年的經驗出發,分別從中底科技、跑鞋性能、應用情景等不同角度,為大家體驗評測近期由adidas推出的經典跑鞋──史上最輕的Ultraboost Light!

BOOST科技10週年:承襲經典再「勁」化
「你實際上手,第一個感覺是變輕了。」哲睿教練說。Ultraboost Light不只是歷代Ultraboost中最輕的一雙,也是adidas十年來各項跑鞋科技的心血結晶;其中,一顆顆酷似保麗龍的能量膠囊「BOOST顆粒」,更在這一代迎來輕量、回彈的全方位突破。關於BOOST科技的發展歷史與創新效能,這篇讓你一圖看懂adidas Ultraboost Light打造輕盈腳感的秘密,可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BOOST科技的迭代歷程。
話說回來,10週年的「Light BOOST」技術到底多厲害?首先得從Ultraboost系列的中底談起。「從Ultraboost 21開始,它就變成這種超胖的加厚中底。」哲睿教練分析,「BOOST顆粒增量加厚有效提升了腳掌落地後的緩震與支撐性能,但也讓整體跑鞋的重量及存在感受到不小影響。」不過,這一代的Light BOOST減輕了30%的重量,讓Ultraboost Light同時保留極厚中底的Q彈效能,又不會造成雙腳的負擔,大幅降低長跑後期跑鞋的存在感,讓跑者能更加專注於步伐、配速與呼吸節奏,提升非常有感。
另一方面,Ultraboost Light和過去Ultraboost系列強調緩震和舒適有些不同,Light BOOST技術在輕量化的同時還提升了4%的回彈性,明顯提升中底回彈的推進效果,就像在緩震的同時稍稍推你一把,讓腳跟有種被「往前帶動」的循環感受。再搭配使用Primekint+技術針織的細緻鞋面,整體跑動的腳感不只極度貼合腳背,更舒適包覆所有種類的腳板輪廓,創造輕盈穿戴感與傑出的緩震、回彈效果。

經典就是無畏挑戰:細數Ultraboost Light細節表現
除了中底技術的進化,Ultraboost Light在輔助機能方面也透過其他項目的突破,證明了它作為經典跑鞋的底氣。首先,adidas更新了鞋底上的L.E.P.抗扭系統,將原先放置於中底內層的彈性塑膠片由X型轉為U型,連貫落腳後的支撐性與回彈力道;接著,再透過「船型」的外觀設計,仿造船底圓弧狀的力學設計製作鞋底,讓外觀顯得圓潤討喜,還能藉由鞋型的自然滾動,提供跑者下一步的推進感,讓跑者不需要為穩定腳踝而分心,踩穩漫漫長路上的每一步。

這一代Ultraboost Light依然使用Continental™馬牌橡膠作為大底材質,並透過豆莢式的重點貼法,針對雙腳離地之前實際使用到的摩擦點加強。如此一來,既能減輕整體重量、又能維持跑動時前掌的抓地力,維持與前代相同的推進效果,並達到整體輕量化的目標。

應用場景隨心所欲:亮色搭配、低調穿搭都適合
挑選跑鞋重要的可不只是性能,還有一個生活層面的喜好考量──外觀。「因為外觀會很直接的決定,我會不會想要這雙鞋。」哲睿教練說。無論鞋子的性能再好,如果跑鞋外型本身不對眼,不管功能性再好,還是有很高的機率在挑選跑鞋時被排除──因為就是不喜歡嘛。
但說到這裡,我想熟悉adidas的鞋友們可以肯定地說,Ultraboost系列的鞋款不太會在這關敗下陣來。除了圓潤討喜的鞋型以外,配色也是Ultraboost Light最吸睛的亮點。
這次Ultraboost Light推出多款配色,其中主打色款「活力紅」以高亮度的白橘配色亮相,非常適合作為平常休閒穿搭的單品搭配,增加整體穿著層次感;或是像經典純色系鞋款,adidas也別具匠心加入螢光色點綴,讓本來低調的外觀多了些亮點。
「我常常裡面穿一些運動用的機能服飾,外面就是一般日常穿的衣服,鞋子就搭配它,這樣不只上下班切換方便,而且它也像是你穿搭的第二主角,既不會給別人『你是來運動』的休閒印象,也不會過度正式而失去骨子裡身為跑者的運動氣質。」哲睿教練分享。

極輕超彈、舒適無感,適合休閒入門跑者
「一雙好的跑鞋應該會幫助你、輔助你,讓跑者只需專注在這一步和下一步上面。」這是哲睿教練認為一雙「好的跑鞋」所應具備的條件。當我們將這些條件對應在Ultraboost Light上,便會發現無論緩震、包覆、輕量化及推進感受等,它都有滿全面的平衡性;甚至其亮眼的外型及應用場景的多元性,還為它增添許多便利之處,不只可以搭配日常穿搭,也可以拿來作輕度訓練,提供支撐、推進、抗扭轉等性能支持,滿足種種跑步運動所重視的訴求。
訪談最後,哲睿教練再一次細數Ultraboost Light的超強「輕」功:
- 單位密度減輕30%的Light BOOST顆粒帶來前所未有的輕盈腳感。
- 跑鞋科技革新減少10%的碳足跡,讓Ultraboost Light成為減輕地球負擔的環保跑鞋。
- 外型時尚亮眼、配色活潑吸睛,情境切換隨心所欲。
- 重量輕盈、支撐穩定、抗扭回彈,泛用性能適合剛接觸跑步,或是想入門的跑者。
「如果今天你只有一雙鞋的預算,我推薦這雙鞋子,它的泛用性對跑步入門者而言就是非常好的選擇。」哲睿教練誠懇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