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石料理兵法全攻略(中):烤魚的藝術與「佃煮」的由來

懷石料理兵法全攻略(中):烤魚的藝術與「佃煮」的由來
Photo Credit: Tomomarusan @ CC BY-SA 3.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佃煮」雖然說是誕生於東京得佃島,但卻是大阪漁民的發明。在本能寺之變後,德川家康與其家臣受到攝津國的佃村當地漁民的幫助才順利地逃脫。為了感謝這些漁民,德川家康讓他們移居到江戶,並賜隅田川下游的佃島給他們居住。

「煮締」是將多種食材煮好放涼,有收汁與紅燒的意味。「煮含」則用於熬煮根莖類蔬菜,將味道慢慢燉進去。沾上葛粉的「葛煮」主要是使用表面不易入味的蝦子和雞肉等食材。「治部煮」則是用麵粉將雞塊裹勻後燉煮的金澤傳統料理。還有用濃厚的昆布調味汁加入實山椒、辣椒與薑的防腐力強、能長期保存的「佃煮」。

而其中的「佃煮」(つくだに)雖然說是誕生於東京得佃島,但卻是大阪漁民的發明。在本能寺之變後,德川家康與其家臣在受困於當時的攝津國的佃村,也就是現在大阪的西淀川區,受到當地漁民的幫助才順利地逃脫。後來,為了感謝這些漁民與其後代,德川家康讓他們移居到江戶,並賜隅田川下游填海地的佃島給他們居住。

當地江戶灣是淺灘,因為浮游生物豐富而小魚多到捕不完。由於捕撈過剩,常常會剩下許多賣不掉的雜魚。於是這些關西漁夫便想到用當時很普遍的關東風醬油來熬煮,以利於保存,而以佃島當地之名稱之為佃煮。佃煮由於美味、價格便宜又能夠長其保存、很快就在江戶受到好評而流傳了開來,賣佃煮的店家也越來越多,原料也由小魚衍生到蜆仔、小蝦等多種口味。

不過讓佃煮在日本全國打響名氣的,則是江戶時期幕府為了控制大名,規定大名們都必須輪流到江戶居住一段時間再反回領地的「參勤交代」。這樣大名與其家臣把好吃又可久放的佃煮當成伴手禮帶回其領地,就這樣使得佃煮在日本各地的知名度大增。而1877年(明治10年)的西南戰爭,與1894年(明治27年)的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政府都命令大量製作佃煮以做為軍糧。而在戰爭結束後,這些原本的軍人也把吃佃煮的習慣帶了回家,漸漸地成為了日本家庭日常飲食的副食之一。

有的煮物則會在煮好後放涼,讓味道完全滲入食材之中,或是以從高溫湯汁移到較低溫湯汁的降溫方式來以餘熱進行烹調。這是為了煮太久會變得太爛,但又無法在外型完整的同時完全吸收湯汁的食材所進行的特殊加熱方式。但是這卻不是停止加熱,而是以較低的溫度繼續進行烹調。而只有將食材放入冰水或是冰塊之中,才真正切斷了加熱的進行。

放在煮物上提味的蔬菜、海苔和柴魚片等則統稱為「天盛」,其中又以山椒的嫩芽,有著清爽的香氣與微弱苦味的木芽、有清涼香氣的青柚子絲、具有溫潤香氣的黃柚子絲與柚子皮最為常用。而其它會拿來做為天盛的主要還有薑絲、薑泥、蔥綠切成的蔥花、蔥白切成的蔥絲、青紫蘇芽、紅紫蘇芽、茗荷絲、海苔絲、柴魚絲、煎筆頭菜和炒杏仁等。

懷石料理兵法全攻略(下):最正宗的全套懷石料理該怎麼吃?

本文經鞭神老師之食之兵法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