纏訟多年的RCA勞工職災案,誰才是真正的「法院之友」?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台灣的「法庭之友」透過如此漫長艱辛的法律動員,讓工業汙染的真相終能大白。在RCA勞工的一審及二審勝訴判決中,台灣的法官有許多解決現代工業汙染的進步見解。我們希望台灣的司法系統積極協助解決重大社會爭議,最高法院維持原審自為判決,才能避免悲劇再度發生。
文:林宜平(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彭保羅(Paul Jobin,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纏訟多年的RCA勞工職災訴訟,受害勞工在一審及二審勝訴後,即將於6月21日在最高法院召開言詞辯論庭。開庭前夕,在高等法院判決中需共同負擔賠償責任的美商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 GE),陳報書狀,檢附一份「美國全國製造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Manufacturers, NAM)與「美國全國對外貿易理事會」(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 NFTC)的「法院之友意見書」,給最高法院參酌。
「法院之友」(amicus curiae)制度,最早源自於古羅馬法,是針對法院可能不易理解的議題,提供意見。從17世紀開始,這項制度為普通法所採用,主要的目的是提供建議,特別是在面對社會矚目案件或重大法律議題時,容許兩造以外的人,表達意見,敦促法院進一步思考案件的影響力,從程序正義的角度,也可以增進司法的公信力。不過美國的「法院之友」制度,被眾多利益集團重複使用,在所謂「友誼」的掩護下,訴訟中的外來者可以由機制知識的缺乏獲得好處,對程序的完整性構成威脅,並且對身處爭論中的當事人會有不利的影響。
GE陳報供給最高法院的這份「法院之友」意見書,強調美國投資對台灣製造業的重要性,認為根據法人分離原則,RCA案不符合公司法「揭開公司面紗」的要件,呼籲最高法院廢棄原審判決,發回重新審理,「將維持長久以來台灣法律具有可預測性並符合國際公平原則之信譽,有利於台灣經濟之發展」云云。RCA案是否符合公司法「揭開公司面紗」的要件,留待最高法院兩造律師的言詞辯論,我們想問的是,這份由GE公司提供給法院的「法院之友」意見書,到底誰是誰的朋友?
台灣的民事訴訟並沒有「法院之友」制度,但是在智慧財產法院,如果案件涉及的法律見解很重要,為使判決結果及理由更加審慎周延,法院也曾經公開徵求法庭意見之友的意見。有趣的是,根據GE公司陳報給最高法院的附件資料,金孟華發表在司法改革雜誌,對美國「法院之友」制度的簡介,文中特別指出:
在程序上,Supreme Court Rules第37.6條規定,若意見書是由私部門的當事人所提出,則必須揭露該意見書的作者有哪些人,又有哪些人有出資贊助,這是為了避免出現當事人偽裝成法院之友,撰寫意見書支持己方陣營的情況。
在RCA案中,由GE提交台灣的最高法院,具名撰寫「法院之友」意見書,表達捍衛美國公司強烈立場的NAM與NFTC到底是什麼樣的組織?在GE陳報給最高法院的書狀中,只說明NAM成立於1895年,是美國最大的製造協會,代表各產業部門約一萬四千家大小製造商;而NFTC則是於1914年,由支持開放世界貿易體系的美國公司所成立,有超過三百家企業會員,專門主張攸關其成員的國際貿易、投資、稅務、出口融資與人力資源管理等議題。不過這份書狀卻沒有說明,GE公司與NAM與NFTC這兩個組織的關係。根據這兩個組織在網路上公開的資料,NAM的董事會成員中,有兩名GE公司的高階主管,而NFTC董事會的成員中,GE公司也名列其中。也就是說,GE在這兩個強力捍衛美國大企業利益的組織裡,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GE公司是1892年,位於美國紐約州的愛迪生奇異公司和位於麻州的湯姆笙豪斯頓電氣公司合併成立的。1896年,美國設立道瓊工業指數,GE公司是當時榜上有名十二家公司之一,也是目前仍留在道瓊指數榜上的唯一一家公司。1919年,GE與AT&T合資創辦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在臺灣經濟起飛的1960年代末期,RCA成立「臺灣美國無線電股份有限公司」(RCA Taiwan),在桃園、竹北、宜蘭等地設廠,生產電子產品、電器產品、電視機選台器。198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被美國GE公司併購,台灣RCA廠繼續生產電視機選台器。1988年,法國湯姆笙公司(Thomson Consumer Electronics,TCE)從GE公司取得台灣RCA的產權,1992年,TCE宣布台灣RCA關廠。

從1986年起,美國GE公司透過百慕達RCA公司,擁有超過99%台灣RCA公司的股權,在其營運期間,違反保護他人的法律,罔顧台灣的各種法規,為節省夏天的冷氣費用,工廠沒有全部換氣,進行室內空氣排氣再循環,讓逸散在工作場所空氣中的各種有機溶劑,越循環濃度越高。又經常抽取被多種有機溶劑汙染的地下水與自來水混合使用,供應工廠、員工餐廳與宿舍。更令人髮指的是,在美國GE與法國TCE的全球交易過程中,這兩家著名的跨國公司,分別聘雇環保顧問公司,進行桃園與竹北廠址的汙染調查,發現土壤與地下水受多種有機溶劑嚴重汙染後,GE與TCE的代表於1989年2月,與兩家環保顧問公司在新加坡簽署共識報告,卻未將嚴重汙染的事實,告知台灣RCA的員工,也未知會台灣的管制單位。
這三份以英文撰寫的土壤及地下水嚴重汙染的報告書,被RCA、GE與TCE等公司隱匿多年,直到1994年台灣RCA關廠之後,才由台灣RCA的高階員工,提供給立法委員,經媒體報導揭發。直到RCA案的受害勞工提起訴訟之後,這三份調查報告重新出土,才由專家證人丁力行教授於2013年在台北地方法院出庭作證,跟台北地方法院合議庭的三位法官,詳細說明當年RCA廠址的地下水與土壤汙染狀況。

超越運動場上的勝利,定義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運動競賽中,總有站上頒獎台、榮獲金銀銅牌的高光時刻,但每每在賽事裡,即使遭逢意外受傷,仍要堅持運動精神、完成比賽的運動員們,也值得獲得全場觀眾們的熱烈鼓掌。場外勿以一時成敗論英雄,成功應由運動員自己來定義。如同Nike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大眾全力以赴、放手一搏,何謂成功?將無所定義!

0.03秒,對日常生活中的你我,可能只是一個彈指的瞬間;解鎖手機的指尖滑動,可能都遠多於這剎那。但對於2023年成都世大運游泳賽道上的台灣選手王冠閎來說,這卻是奪得金牌或銀牌的差距。在200公尺蝶式的決賽中,與日本選手寺田拓未僅有0.03秒的差距,王冠閎以1分55秒69的成績奪下銀牌,也為接下來的亞運增添信心。無關排名,王冠閎在賽事中的全力拼搏,更值得所有人鼓掌喝采。事實上,從甫落幕的世大運,到即將登場的2023年杭州亞運,甚至延續到眾所期待的2024年巴黎奧運,贏與輸或許是運動場上寫實的成功象徵,但無論是否如願奪牌,展現竭盡所能對勝利渴望的運動員,或許更值得人們的尊敬與鼓勵。
個人的成功 需要時間來累積

逐漸受到國人關注的田徑場上,陳奎儒肯定是引起熱議的體壇新星。在2017年台北世大運的男子110公尺跨欄項目中,跑出了13.55秒的成績,不僅奪得銀牌,更打破全國紀錄。隔年2018雅加達亞運再以13.39秒紀錄突破自己樹立的全國紀錄,睽違48年由台灣選手拿下男子110公尺跨欄銀牌。但你可曾想過,幼年時的他曾需穿鐵甲衣、輔助器來協助正常行走。
陳奎儒身旁的訓練團隊成員們,總是會給予他「一直很努力地在進步」的評鑑,他也曾在媒體訪問中說道:「從小到大我都不是最好的,因為不被看好,所以每次我都想做到最好。」如鐵一般的意志,逐步精進、超越輸贏,達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讓陳奎儒終能踏上東京奧運的最高殿堂,與美國、牙買加的頂尖選手們同場競爭。

「雖無法改變家庭環境,但我能改變自己的命運!」拳擊甜心黃筱雯,從小父母離異、父親更多次吸毒入獄,仰賴爺爺開計程車扶養長大,接觸拳擊運動後,靠著自己的雙手,擊敗原生家庭的束縛,扭轉自己的命運,在東京奧運一舉奪銅,在2023年世錦賽更拿下第二面金牌。
無論在田徑場、拳擊場上的運動員們,即使有場邊教練與支援團隊的陪同,仍是需要一人扛起身心靈的龐大壓力。成功絕非一蹴可及,一時的輸贏並無法定奪每一位運動員的成就,因為往往在跌倒之後的重新邁步前進,步伐會更加地堅毅有力,運動員背後的故事也將更加的立體、鮮明而耀眼。
大我的勝利 不受限於運動場上
近年來,從持續吹起熱血旋風的HBL高中籃球聯賽,以及2023年成都世大運中華男籃締造隊史新猷的第11名佳績,加上赴日參加世界大學籃球系列賽,擊敗美國NCAA一級球隊與地主日本白鷗大學球隊的政大雄鷹籃球隊,再看到因COVID疫情睽違三年重啟的威廉瓊斯盃籃球邀請賽上,中華藍和中華白兩隊的拼搏表現,都讓台灣民眾們重拾起對於籃球運動的熱愛。在球類運動的團隊項目裡,成敗或許會因個人如英雄般的表現而影響輸贏,但藉由團隊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與態度,更可讓球隊中的每一位球員都互相砥礪與交互成長,所展現出共好、共榮的團隊精神遠比隊伍能否奪牌的成果還更值得我們感動與學習。

另一方面,步出競技場外,運動員也能夠在社會中發揮其影響力,藉由不同方式來啟發更多新世代,感受運動的正向力量,進而創造更好的社會良性互動,這何嘗不也是一種運動的勝利呢?空手道競技場上的「小清新」文姿云,就曾在Nike與Teach For Taiwan團隊的邀請下前往花蓮,陪伴當地8所偏鄉小學的62位學童們,擔任一日老師,親自寫教案、帶領學童們上課、進行分組競賽,而文姿云也希望透過個人對於空手道運動的執著及拚勁,讓更多孩童們能體驗運動精神的重要性,進而對自我人生產生更多的決心與動力。
而身為中華男籃主控的陳盈駿,如同他控球後衛的角色,在籃球場外更是完美的詮釋「分享」的精神。陳盈駿攜手Nike,以他的生活口號「Have a nice Ray」,走訪偏鄉從事公益活動,透過籃球運動,教育基層孩童,更分享身為籃球運動員會面臨的挫折與挑戰,鼓勵偏鄉孩童勇於挑戰自己不設限。讓運動的成功定義不僅侷限場上的勝負,反而將運動的精神扎根全民心中,亦是一種廣義的勝利。
屬於未來的勝利,全世界共享

透過運動所彰顯出的成功,更可能是屬於全人類的。馬拉松界知名的Breaking 2計劃,就是一項無關世界排名與競賽輸贏的範例。挑戰人類在體能上的極限,當那1:59:40的紀錄終於達成,勝利並不僅屬於Eliud Kipchoge一人獨享,而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成就。
文化上的成就更可以透過運動的表現形式,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9月即將舉行的第19屆亞運,首度將Breaking(霹靂舞)列入正式競技比賽項目,同時亦將於2024年首次登上巴黎奧運,體壇人士更積極倡議將其延續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目前正努力進行亞運培訓的台灣Breaking(霹靂舞)國手孫振就曾表示:「正因有著長達50年的嘻哈文化來支撐,才能孕育出Breaking如此獨特的競技舞蹈,進入奧運殿堂。」

更多女性投入運動領域的未來,也是全球體壇發展上的一大成功。身處變革最前線的全球女性,正重新定義著運動的意義,Nike全球女性品牌副總裁Liz Weldon曾說到:「在過去的50年裡,我們在展現了反叛精神的同時,也引領著進步的方向—Just Do It。我們一直鼓勵世界各地人們只管放手去做。」女性透過競技體育、健身等不同形式的運動,為體壇注入一股充滿靈魂、齊心團結,以及不受框架約束的感動。無分性別族群、人人皆能動起來的下一代,相信必將是運動的一大成功。

運動場上的贏與輸或許是運動成就的光與影,但頒獎台上的光榮僅僅只是一位運動員生涯的驚嘆號。但背後無數動人的運動故事與運動員展現的不服輸的精神,是一個接一個的逗號與未完待續。正如Nike持續支持各領域頂尖好手追求卓越,秉持Just Do It的精神,鼓勵運動員放手一搏,成就屬於自己定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