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北寮村的「變態」思考:如何讓觀光客不再只知「摩西分海」?

澎湖北寮村的「變態」思考:如何讓觀光客不再只知「摩西分海」?
Photo Credit:羅玉雯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前因觀光發展出的服務多是附加於摩西分海之下,如摩西分海景觀導覽、餐點飲食等,甚至來訪的旅客只知道摩西分海,不知道北寮村,更不用說北寮村內還擁有什麼其他價值特色。

文:羅玉雯(林事務所 助理體驗設計師)

「變態」,是生物科學中的專有名詞,指的是生物在遭逢環境變遷或是資源不足時,藉由細胞的繁殖與分化來改變本身既有的形態結構,以新的生物樣態(生命形式)適應當前的環境,也讓原本是同物種的彼此不再相互競爭,而是分別享有更多的資源,並且能夠併同生存的一種生物演化現象。

生物變態,其實就是「互利進化」。

為什麼以「變態」來描述澎湖菊島當前發展樣態呢?其實不只是菊島,台灣多處離島以及本島各地(特別是鄉下地區),都正面臨很多的「變遷」,使得很多的「既有」正在消逝。

這種讓地方處於生活、思想、行為、觀點、價值等不同矛盾和衝突的情況下,促使許多在地團隊組織或是外部協力組織等,齊力想為地方創造新的可能。帶著過往三代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並借鏡日本「地方創生」的思維,試圖描繪出符合在地個性的發展藍圖,讓精彩的傳統文化與技藝,能在當前社會多變的需求中互利共生、逐步調整與實踐。這種如同毛毛蟲變成蝴蝶的過程,是一段成長的歷程,也因為有這樣的能量累積,才能前進到這一步,繼續蛻變。

在觀光淡季時,反而更能從中體會地方獨特的生活特色,看見現有觀光服務中的缺失。

前段日子澎湖正值是觀光淡季(冬季),因此無論是市街、道路、著名景點等都裊無人煙,多見的是在地居民,他們抵著早已慣習的東北勁風與寒冷從容地生活。我們就在這樣不同於夏季人聲鼎沸的菊島印象中,來到了這塊土地。在這土地上所體會的海島精彩,在於傍海維生的他們有著與我們非常態的生活,因而帶出他們平靜卻強韌的性格,也因此更能體會地方生活的自在與溫度、自然與寧靜、無奈與不安。

1
Photo Credit:羅玉雯
北寮「摩西分海」陸連島景觀,在旅遊旺季時可以擠滿了朝聖人潮,看不見照片中的海底步道。

位於湖西鄉的北寮村是一處以「延繩釣」為主要捕魚方式的小漁村,但近三、五年在此地最為人廣知的、讓地方居民又愛又恨是名為「摩西分海」的觀光景點。每每到旅遊旺季,數百台的遊覽車、汽車、機車堵在家門口,居民連回家都要被交通管制,不由得顯出些許生氣和無奈。但也因為有這天然的吸客景點,讓地方有了非漁業的「觀光財」收入。

然而當前因觀光發展出的服務多是附加於摩西分海之下,如摩西分海景觀導覽、餐點飲食等,甚至來訪的旅客只知道摩西分海,不知道北寮村,更不用說北寮村內還擁有什麼其他價值特色。例如,北寮村民為什麼堅守使用延繩釣來捕魚?船長又如何藉由經驗與氣力在漁船上與魚兒拉扯、未出海時卻喜好群聚進行Man's talk;船長夫人除了包辦家務大小事,也要在潮間帶穿梭撿螺、撿貝、撿海菜;村里小孩可能沒有寒暑假,需要協助船長爸爸準備延繩釣魚餌作業,最喜歡不時與三五好友伴著夕陽跳港嬉戲......

北寮在地觀光的「變態」思考:人早已來了,那我們就想辦法讓人願意留久一點吧!建置體驗旅遊推廣平台,並從體驗設計角度思考服務串流和新創服務的可能。

2
Photo Credit:羅玉雯
漁船盛裝著好70~80框延繩釣魚餌,正準備出海。

北寮村因得「摩西分海」之賜已大量帶入旅客,但其觀光行為是來匆匆去匆匆的。雖為地方創造不少觀光過路財,但是對於整體村落、漁村而言,卻無實質回饋助益。然而,北寮漁村內有11、12艘漁船,船長們再過個10多年也將退休,在他們不希望兒女承接這份辛苦工作(兒女也不見得想做)的心願下,未來地方將可能出現不再捕魚、沒有漁船的漁村。

如果漁村不捕魚了,漁業文化如何延續、漁港還有什麼意義?但地方駐點團隊表示,即使漁村壽命只剩10年,也想讓更多的人去認識它、接觸它,讓它能存活於記憶之中。因而,在駐點團隊的努力下已建置北寮體驗旅遊推廣平台,期許平衡地方觀光發展、居民生活需求、文化推廣與續存等,創造彼此能夠互利共生的環境。

那麼北寮漁村該如何進行「變態」?在面對觀光的正負向壓力下,進一步蛻變出互利樣態?搭著摩西分海觀光之潮,我們在北寮村嘗試與地方駐點團隊透過旅遊體驗設計工作坊,一同思考能夠突顯在地特色的旅遊服務方案。以人本思維的服務與體驗設計方式,進行地方魅力元素挖掘、使用者換位思考與創意點子發想等,盡可能地從地方生活與記憶中,發展出精彩且值得探討的觀點想法,進一步成為旅遊體驗設計文本,再進一步串接現有服務流程或是成為未來能夠發展的服務,形成北寮旅遊體驗新方案。

但何謂最佳方案?還沒找到解答,也許也沒有解答,只有不斷地在實際操作中調整或因應變化而生。提供的是工具和實踐方法而不是準則。逐步創造出具吸引力的服務,讓參觀摩西分海的旅客也願意主動進入北寮漁村,認識漁村文化與生活,這就是把握機會下創造互利的前兆。

3
Photo Credit:羅玉雯
與在地團隊以共創方式發展出具地方個性的旅遊體驗方案。

地方旅遊設計的最佳成果,不在遊程,而是過程。

此次的旅遊體驗設計工作坊,可說是我們與地方駐點團隊間的大膽嘗試。但只憑一套旅遊行程真能為地方帶來觀光發展嗎?不言而喻。早期在台灣多數社區提供的旅遊服務,時有時無,甚至是曇花一現。其中原因在於旅遊行程的規劃和準備需耗時大量的腦力、人力以及合理資金,而地方如未能提供穩定的服務,或是因而創造出附加產業、產值之前提下,是很難讓地方居民付出的心服口服。因而,本工作坊並非著重於結果的產出,而是更重視過程中彼此的共識謀合,看見能為地方改變的可能,也引領他們思考何謂地方適切的觀光發展,以及在觀光發展之前的服務供應體系如何重要,又或是透過一次次的遊程精進,可創造出新的服務產業、更完善的服務供應鏈。

很高興此次參與的地方駐點團隊中有在地青壯年居民的加入,從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和想像中,期許自己先能由一己之力給予協助,漸漸去影響更多的人,以打造未來地方良善的生活環境與產業發展,這是多麽難能可貴。如此,即便工作坊結束了,這種由在地開展出主動積極的態度,加上工作坊的催化,想必對於地方發展觀光旅遊有了新的、不同的想像,促使未來能產生改變與創造的可能,這才是本工作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