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有時候,不得不讚嘆人帥真好!」暢銷書幕後推手告訴你,故事背後的故事

「有時候,不得不讚嘆人帥真好!」暢銷書幕後推手告訴你,故事背後的故事
Photo Credit: George Redgrave @ Flickr CC BY ND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或許你也曾經這麼想,出本書不過就是編排、校稿、印刷、行銷,出版社編輯們說穿了也就是想盡辦法,把內容包裝成以書為型式的商品,這到底有什麼難?

文:何宛芳

訊息更多元、資訊更流通,網路不再是趨勢而是現象;媒體不再集中、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裡,各產業中間人角色的削弱,似乎也是大勢所趨,但這真的代表他們的存在已經沒有意義與價值了嗎?

或許你也曾經這麼想,出本書不過就是編排、校稿、印刷、行銷,出版社編輯們說穿了也就是想盡辦法,把內容包裝成以書為型式的商品,這到底有什麼難?

的確,這些也都是事實,但卻只是半套。編輯的工作,其實並不只有書籍產製的流程,而更重要的一段,反而是一般讀者極少聽聞、新手作家拼命想要理解,或許就連許多入行多年的編輯,也無緣參與的刺激旅程——那就是,故事誕生前的那一段,那些發掘故事的故事。

這次,就讓我們把麥克風交給編輯,聽他們說這一些,你熟悉的書名背後,故事誕生的故事。

《HQ事件的真相》
有時候,不得不讚嘆人帥真好

對於《HQ事件的真相》這本由瑞士作家喬艾爾(Joël Dicker)撰寫,接連打敗《地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在法國、義大利與西班牙暢銷榜奪冠的法文懸疑小說,就連把這本書帶入美國書市的企鵝藍燈書屋執行總編輯西西里亞諾(John Siciliano)都不得不大讚:「這本書幾乎擁有所有可以在美國市場創造銷售的關鍵元素!」

連瑞士作家喬艾爾的編輯也不得不承認,人帥真好。照片提供/愛米粒出版

「美國人都覺得作者長的很帥,又年輕,而且也能夠以英文溝通,我們也充分利用了他的這個特色,安排他飛來美國三趟,與媒體大眾互動,」然而,這本書會爆紅,當然不能只靠作者的個人魅力,早在各地交出漂亮的銷售成績單前,《HQ事件的真相》本身就已經是近年書市的傳奇。

The Telegraph》專文報導,《HQ事件的真相》最早是由當時高齡87歲的資深出版人法洛瓦(Bernard de Fallois)一眼相中。這位老出版人來頭不小,除了擁有曾經在法國三大出版巨頭工作的顯赫經歷外,他自己在剛入行沒多久,就催生了《追憶似水年華》作者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兩部塵封已久、從未問世的作品《Jean Santeuil》、《Contre Sainte-Beuve》,也奠定了他在書市的地位。

當時,已準備把自己的小出版社收掉退休的法洛瓦,一拿到小說手稿就十分喜歡,不但投注許多心力,讓這本書在2012年一問世成為法國暢銷書,同年的法蘭克福書展,《HQ事件的真相》也成為各方出版勢力爭逐的大熱門。

不少當年參與法蘭克福書展的編輯,事後都不約而同回憶,那年書展不管去到什麼聚會,耳語的主角都是這本書,許多人聽到後的第一個動作,都是立刻抄張小紙條,把落落長的法文書名記錄下來,免得自己忘記。

簽下本書繁中版權並於日前才剛剛出版的愛米粒出版莊靜君,也曾在文章中寫道,自己最初甚至是在與歐美版權經理的社交聚會上聽到,微醺之中趕緊把書名抄在餐巾紙上。

西西里亞諾也表示,自己讀完小說後就很喜歡這個故事,各地傳來的銷售捷報,也一再增強他的信心,「這本書在數字上也是我個人經歷上的高峰,當初的印量是10萬本,是我其他經手翻譯書的10倍。」在翻譯書只佔書市整體3%的美國市場來說,《HQ事件的真相》也拿下紐約時報排行榜第八名,十分難得。

西西里亞諾表示,《HQ事件的真相》也是他個人在出版經歷上的突破。照片提供/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

然而,不可諱言的是,許多編輯私下討論《HQ事件的真相》的第一個印象,除了是暢銷書之外,眾人一定會提到的,還是西西里亞諾最初說到的那一點:「作者長的很帥,又年輕,」不得不讓人感嘆,即使在書籍世界裡,一樣也是「人帥真好」啊。

《蛙》
有時候,作品好也需要時機推一把

雖然把這一段故事當成笑話點綴,但到現在聽來,還完全可以想像這位企鵝中國區總經理周海崙(Jo Lusby)當時候的慌亂與緊張。明明掌握機先,卻硬還是繞了一大圈才簽下莫言的作品《》。

周海崙回憶,剛剛因為工作來到亞洲時,就開始接觸莫言的作品,她也承認自己就是莫言的粉絲。然而,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前一年,當有經紀人來跟他接觸《蛙》的版權時,她卻遲遲無法決定。

她解釋,那時候出版社剛剛簽下了畢飛宇的《推拿》,那時畢飛宇拿了獎氣勢正旺,而且就一個一年翻譯小說出不到十本的出版社來說,如何可以在書目之中建立豐富的多元性,也是她必須考量重點之一。

「當時我找不出《蛙》與畢飛宇的差異性,我不知道該如何銷售給讀者……《蛙》是一部很重要的作品,但我當時想不到有什麼樣的語言可以對讀者說明。」

雖然無法點頭,但周海崙卻仍然對《蛙》念念不忘,她甚至還特別拜託經紀人,如果版權一年後沒賣出去,務必要再來找她。

然後,時間來到了2012年的法蘭克福書展……

在一場會議中,周海崙的手機不停地在袋子裡震動,她不耐煩的找出手機檢查,這才發現剛剛公布的諾貝爾文學獎,正是頒給了莫言!

周海崙差一點就與莫言的經典作品《蛙》擦身而過。照片提供/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

會議結束後,她著急地撥電話給經紀人:「《蛙》還在嗎?被買走了嗎?」
「還在,」經紀人回,「但我丟了作家,他去Andrew Wyli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