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受難記──在《看見台灣》之前,我們看見什麼?

福爾摩沙受難記──在《看見台灣》之前,我們看見什麼?
Photo Credit: othree CC BY 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othree CC BY SA 2.0

Photo Credit: othree CC BY SA 2.0

當台灣的高山奇嶽、百川湖海,碰上空拍大師齊柏林、國際音樂家何國杰、知名導演侯孝賢、國民作家吳念真,再燃以台灣人的愛國熱情,會爆發出什麼能量?

僅上映不到兩周的《看見台灣》,票房已突破兩千萬,成為熱門話題。以往環境紀錄片總被歸類於冷門的區塊,乏人問津;但這部台灣目前耗資成本最高的紀錄片,沒有高潮劇情、娛樂性低,卻挾著驚人氣勢攻下全台電影院,也難得一見地在上映前由群眾募資舉辦了戶外首映會,的確成為一種特別的「台灣奇蹟」。當然,這「台灣奇蹟」不只是靠台灣人特別強烈的愛國心撐起的,由藝文界、文化界大師攜手完成的《看見台灣》,無疑是一場水準極高的藝術饗宴,也打破一般人對紀錄片的刻板印象。

齊柏林身為台灣最優秀的空拍大師,花了三年時間,期許自己能用「上帝的角度」來俯瞰台灣地景全貌,在他的鏡頭下,這座島嶼得以赤裸裸地與觀眾袒裎相見。這時,人們才發現,如宮崎駿電影般似夢似幻的場景,竟藏於台灣田野之間;高山上成群跑過的牛羊,比故作姿態的西式度假山莊更有歐洲風情──不禁讓人重新思索,我們以往眼中的台灣,是什麼樣的台灣?我們一直往外追求、羨慕的,原來台灣始終默默地擁有?

除了令人震懾的影像,《看見台灣》更大幅提升配樂在一般國片、紀錄片中的重要性。曾以《賽德克‧巴萊》配樂拿下金馬獎項的國際音樂家何國杰,雖為了 《看見台灣》特地降低自己的酬勞,但作曲的用心和功力並未隨著價碼打折。他遠赴布拉格譜寫交響樂章,透過細膩編制的管弦樂,在原本就壯闊的影像上,更加重 了敘事的力道,將台灣令人屏息的自然之美傳遞給觀者。

片中,隨著音符急轉直下,電影進入了沉重的節奏,伴隨悲壯的弦音,帶出經濟開發對環境的隱憂。觀眾的感官再次受到衝擊,卻不再是因為台灣的「美」,而是以往不想看、沒看過、或假裝沒看見的醜陋面。我們悠遊享受的美景,是靠著破壞當地的完整景觀而來;我們辛苦一輩子賺來的豪宅,隨時都有崩塌的危險;我們生長在四面環海的島嶼,卻築起層層水泥消波塊將大海隔離……一幕幕怵目驚心的景象,隨著朦朧的重低音更顯懾人。

到了片尾,則恢復至溫馨氣氛,一群「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的小朋友站在玉山最高峰,唱出活潑輕快的拍手歌。此改編自詩歌「在主裡的時刻」,詢問度高,激勵人心,可惜因為版權問題,並未收錄至原聲帶中。

我們「看見」台灣的什麼?

不過,看完《看見台灣》,比起影片的藝術表現和議題內容,令我印象更深刻的是周遭人們的反應。「原來這些商人真的這麼可惡!」、「沒想到東石的情況嚴重成這樣。」這些早已不是新聞的事實,或是每天都可以在公視看到的報導,在大眾眼裡竟是如此陌生。對於常接觸社會議題或看慣紀錄片的人,《看見台灣》大概可算是「高級的公視紀錄片」,將社會議題的探討形式推向極致的藝術水準和高注目度;但單純對影片內容感到驚訝的觀眾比例之多,讓人不禁再次疑惑:在《看見台灣》之前,我們的媒體到底讓這個社會看見了什麼?

那些「記者不報導的事」,究竟是我們看不見,還是「被」看不見?而在大眾抨擊媒體素質時,讀者「口頭上」最想看的國際新聞,實際的收視率與點閱流量仍然慘不忍睹;歐陽妮妮外套發現200元的新聞卻引起瘋狂的關注熱潮──我們的目光,究竟定睛於何處?

當這塊土地在受難時,常自傲生長在此,口中喊著「愛台灣」的人們,難道只愛她的豐美,卻對她的痛苦和傷口毫無興趣?若你愛她的美麗,是否也能愛她的滿目瘡痍,願意為她療傷?

齊柏林放棄退休後的終身俸,抵押房子、財產,一頭栽入《看見台灣》的拍攝,只因為四年前的莫拉克風災,觸發了他想記錄台灣土地的迫切與熱情;配唱片中插曲的林慶台,近來在烏來的福山部落開始「方舟計畫」,幫助當地原住民自生自立;創立「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的馬彼得校長,原本對音樂一竅不通,卻憑著毅力成立了「台灣原聲音樂學校」,讓台灣歌聲傳揚國際。

這些人,都在默默地為台灣付出,而他們和我們並沒有什麼不同──在決定做這些事之前,齊柏林只是一位負責空拍的公務員、馬彼得只是一位不諳音樂的校長、林慶台只是一位木匠。

電影結束散場,在悠悠繚繞的片尾曲中,我看見許多人仍坐在原位,或拭淚,或默思;也聽見後面開始有人討論起「社會企業」,試圖回應齊柏林和吳念真在片中對於兼顧經濟和環境的疑問。或許,當我們還在質疑自己能為台灣做些什麼時,其實只要從自身生活開始,就可以翻開改變的新頁。和家人認真追究油品的成分、和朋友討論菲律賓的嚴重災情、不在電腦前怨天尤人而直接找上立委……每一次小行動,都可能是終止這場「福爾摩沙受難記」的契機。

在《看見台灣》之前,我們也許從不知道什麼是真的「看見」;而在《看見台灣》之後,我們怎能有選擇不做得比「看見」更多?

(本文與音樂工作者Timothy共筆完成)

延伸閱讀:「台灣很小,但你看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