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飲食心理學》:食品工業如何讓我們吃得更多?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診所裡的病人曾經問我,有沒有哪件事做了就可以減重?我總是毫不猶豫回答:「戒掉精製糖!」但過去幾年來,我成功幫助不少病人面對失去摯愛、處理嚴重焦慮、擺脫自殺傾向、離開虐待性的關係。但是我卻從來沒有成功幫助一個人放棄添加糖或精製糖。
文:基瑪・卡吉兒(Kima Cargill)
飲料文化
世界飲食的甜化已經發生超過四十年。進展到今日,糖類增加的消耗大多數是在飲料裡面,並帶來我所謂的「飲料文化」,促成飲料產業每年產值超過四百二十億美元(約新臺幣一兆二千六百億元)。
過去數十年所增加的卡路里甜味劑,含糖飲料就占了一半以上,該消耗量相當於各年齡層所需總熱量的一○%至一五%,兒童的消耗量又特別高。最近的評估顯示,含糖食品占二至五歲兒童飲食能量的一五・九%(六十公克/日),占六至十一歲兒童攝取能量的一八・六%(九十公克/日),大部分的糖是來自含糖的飲料。
喝下糖類飲料,讓我們吃得更多
消費含糖飲料令人如此擔憂的一個原因是,當糖類等碳水化合物以液體的形式食用時,可能會被動地造成卡路里攝取過量。與食用固體食物相比,含糖飲料產生的滿足感較低,我們會因此在接下來的膳食增加能量的攝取,過度補償飽足感的不足。換句話說,飲用糖類飲料會讓我們吃得更多,並造成體重增加(註:少數對含糖飲料與肥胖之間的關係有異議的研究人員,被指出和飲料產業有關)。
而且,含糖飲料經常含有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和蔗糖,對健康有獨特的副作用,會改變新陳代謝,並提高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最近一篇有關研究含糖飲料的影響的評論裡,馬利克(Malik)和胡(Hu)寫道:「連結攝取含糖飲料與體重增加的主流機制,是液態卡路里的低度飽足感和不完全補償,導致接下來的膳食增加能量攝取,造成總體能量攝取的增加。含糖飲料也經由對高膳食血糖負荷的作用,而產生獨立的新陳代謝影響,造成發炎、胰島素抗性、B細胞功能受損。除此之外,經常飲用含糖飲料,與高血壓、內臟脂肪組織的堆積,以及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DNL)造成的血脂異常有關。」
換句話說,果汁、能量飲料、運動飲料、加味牛奶、汽水消耗量驚人的增加,與美國和全球的肥胖以及其他許多健康問題的增加率有關聯。
星巴克,從賣咖啡變成賣糖
由於飲料文化的出現,糖成為能量飲料和咖啡飲品傳輸咖啡因的工具。
當我環視我的教室,迎面而來的是一堆星巴克塑膠杯,裡面通常覆蓋了鮮奶油,裝著粉紅色和綠色奶泡的混合物。與任何廠商相比,星巴克可能是最早破解密碼,用咖啡飲料的形式銷售糖。
所謂「即飲茶和咖啡」的瓶裝飲料,現在在消費包裝食品裡占據領先地位,運動飲料和能量飲料居第二和第三。星巴克的銷售,以往集中在早上民眾想喝咖啡的時段,因此他們必須實驗增加下午銷售的許多方法,最終發展出相當成功的招牌法布奇諾(Frappuccino;又稱星冰樂),因此,星巴克從賣咖啡變成賣糖。
人工甜味劑──美味而低卡路里的隱形殺手
「人工甜味劑」出現於一八○○年代晚期,但是直到食品科學的擴展與二次大戰後消費主義的出現,才變得普及。
和其他成長性的產業不同,每個人每日可以消耗的卡路里有限,食品產業無法利用消費文化無止境的慾望,於是找到人工甜味劑作為解決方案。人工甜味劑保證可以無止境地消費而不用承擔後果,很像是使用塑膠信用卡和數位轉帳所提供的簡易購物,卻不用負擔財務後果的假象。食用「不算數」的甜點,代表消費者最大的滿足,也就是無止境的慾望和持續的滿足。
暴食症患者也是,他們無止境地尋找食物,同時要避免或緩和過度飲食的不良效果。歷史學家卡洛琳・佩娜(Carolyn de la Pena)在《空虛的愉悅:從糖精到蔗糖素的人工甜味劑故事》(Empty Pleasures: The Story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from Saccharin to Splenda)一書中認為,食用人工甜味劑形成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暴食症──可盡情吃任何自己渴望的食物,卻沒有負面的後果(p.6)。這也是本書第四章〈食品、金錢、消費文化〉所討論的一貫放棄財務記帳和營養計算,而造成整個文化的會計危機的另一個例子。
製糖業當然視人工甜味劑產業為市場威脅,所以長期以來資助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負面影響研究,對其製造者提出訴訟,而且成立像是「蔗糖素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SPLENDA)這樣的網站。但食品科學家不受這股力量的影響,仍持續尋找人工甜味劑的聖杯,美味的零卡路里甜味劑潛在利益如此龐大,食品和飲料製造商便重金投資開發新的可能性。
胡椒博士思樂寶集團(Dr. Pepper Snapple)研發部執行副董事長大衛・湯瑪斯(David Thomas),帶領一個七十人的研究團隊,包括科學家、工程師、經過認證的調香師。湯瑪斯說:「我們在甜味劑技術上的花費,比以往更多⋯⋯我們有博士水準的成員,全神貫注在開發甜味劑技術。」
同時,他的競爭者百事可樂,也提高了全球研究發展的經費,包括從二○一一年以來,甜味劑研究經費增加到六億六千五百萬美元(約新臺幣二百億元),提高了二七%。

可盡情食用而不用擔心後果?沒這麼好的事!
人工甜味劑又稱為高甜度甜味劑或低卡路里甜味劑,在美國的使用量慢慢增加,並且受到收入和教育水準較高的人士偏愛。然而,這些甜味劑提供給我們的愉悅,絕對不是沒有負面影響。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看見身障老後的照顧困境,讓照顧悲劇不再發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伊甸基金會期待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不需自己一肩扛起所有的照顧重擔。
高齡社會是醫療技術進步、養生觀念提升的反映,但這樣的發展,也伴隨著許多問題,比方勞動力下降、經濟問題、醫療需求改變等。與此同時,我們可能較少關注到的身心障礙族群以及他們的照顧者,同樣也呈現逐年高齡化的發展,而且背負著更多挑戰與考驗,包括家庭、社會資源、公眾意識等。
根據衛福部統計,近七成生活需要他人協助的身心障礙者,是由家人照顧。老人福利法定義老人為年滿65歲,而身心障礙者往往比一般人提早退化20年,表示身心障礙者45歲即邁入老年期。在家人依舊承擔最多照顧勞動的現況,身心障礙者與照顧者雙雙老化的現象加速,照顧需求更顯迫切與複雜。
關於身心障礙者,你所不知道的是⋯⋯
「自從2000年以來,台灣的社會福利發生了很多變化,不管是在食衣住行各方面,當然,也包括政府開始推動長照2.0的制度。這些改變的立意都是良善的,但是我們的社會觀念卻可能還沒有追上。」伊甸基金會副執行長何天元談起關於身心障礙者的福利,有感而發地表示。

在台灣,大眾對身心障礙者還是普遍存在著排斥的心態。何副執行長提到,這樣的排斥,可能不僅僅存在於一般身心健康的民眾,甚至是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都有可能抗拒接受現實,選擇封閉自己和身心障礙者,停止與外界接觸。「在推動照顧身心障礙者相關的服務上,真的是困難重重,比方我們要辦活動,或者要尋找合適的機構場地,常常遭到民眾抗議。」何副執行長表示。不過,即使如此,伊甸基金會想要持續為身心障礙者倡議、改善現況的決心,並沒有絲毫改變。「因為照顧身心障礙者,真的是非常重要,同時也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沒有人應該被孤立,或者獨自承擔這一切。」
目前伊甸基金會提供日間照顧、居家照顧、社區服務、住宿機構等不同形式的服務,希望可以讓更多有需要的家庭,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和家人的方式來照顧身心障礙者。「除此之外,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很多觀念也都在改變,伊甸希望可以永遠多想一步,替大家先做好準備,所以我們提供的各種課程、教材,還有對我們工作人員的培訓等,也都持續在更新。」為了打破傳統觀念上對於身心障礙者的排斥感,伊甸基金會更是持續舉辦活動,透過各種媒體、平台的宣導,希望能夠改變社會普遍的觀感。更重要的是,讓所有的身心障礙者和他們的家屬知道——你不需要孤軍奮戰,伊甸願意提供各種你需要的支援和資源。
當我老了,你也老了
提到伊甸所能提供的支援和資源,家有多重障礙者的恩蓉媽媽對此感受最深。「我們恩蓉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她還在我肚子裡的時候我就知道了。既然我們選擇迎接她的到來,就必須要為她做好最周全的準備,所以我跟恩蓉爸爸一直都很積極地去找各種課程、復健來上,希望恩蓉在人生的這路上,可以走得更順一點。」恩蓉自從八個月大左右就開始接受復健,在醫療上,恩蓉的爸爸媽媽也非常重視她的黃金治療期。除此之外,各種相關的課程、活動,恩蓉爸爸和媽媽也都盡可能去學習、接觸。在恩蓉一家搬到台北之後,恩蓉更是直接開始使用伊甸的日間照顧服務。「這個決定真的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伊甸的照顧服務,改變了我們一家相處的氣氛。」恩蓉媽媽真誠地說。

恩蓉是個喜歡學習的孩子,在享有義務教育的十二年期間,她白天到學校接受教育,傍晚放學回家休息,行程和一般的學生幾乎一樣。但是在高中畢業之後,恩蓉就面臨了大學裡面沒有這樣的服務的問題,換句話說,她白天沒有地方可以去,只能待在家裡,由爸爸媽媽照顧。
「那時候我們想了很多方法、討論過各種可能性,但是因為恩蓉是多重障礙,能夠幫助她的機構真的不多,後來我們只能選擇看護,讓她待在家裡。」但這樣的做法引起了恩蓉很大的反彈,因為她喜歡接觸新事物和具有學習的熱情,和被困在家裡的現實,起了巨大的衝突。恩蓉常常鬧起脾氣,爸爸媽媽也被迫在日常的工作之外,還要處理更多事情、更多情緒,一家人都感到喘不過氣來。
「搬到台北之後,我們進入了伊甸的民生日照中心,在這裡恩蓉可以參加課程,可以復健,有很多她沒有接觸過的新鮮事,讓她非常開心;甚至我常常很驚喜地發現,她持續在進步、在成長。」不只如此,一家人因為伊甸照顧服務的幫助,都各自獲得了喘息的機會,在體力上、心情上都更加有餘裕與彼此相處。
你的辛苦有伊甸懂,請放心好好休息
「絕對要尋求協助,一定要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恩蓉媽媽談到過去認識的朋友中,也有一位家有身心障礙兒的媽媽。「那位媽媽的先生沒有辦法接受有障礙的孩子,在孩子出生沒多久之後就選擇消失,把孩子丟給媽媽。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們家家境還不錯,不需要為經濟問題太費心。」即使如此,這位媽媽朋友還是在某一天傳訊給恩蓉媽媽,說自己真的很累,想要結束一切。「我收到訊息真的嚇到了,立刻找里長、找社工過去那位媽媽家,還好沒有發生遺憾的事情。但這也讓我思索到,人是沒有辦法獨自存在的,特別是有身心障礙者的家庭,了解各種支援系統可以怎樣隨時幫到你,隨時給你一個出口、一個喘息的機會,真的很重要。」
把成為身心障礙者家庭的後盾,當成一生目標的何副執行長,也提到他在第一線上,觀察到一些家庭的狀況。「很多家庭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原因,是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家裡有這樣的問題,覺得很羞恥;有些則是對外尋求協助,就會產生愧疚感。這樣的觀念,其實直到今天還一直困擾著非常多的家庭。」除此之外,經濟上的壓力,也是讓許多身心障礙者家庭不敢求援的主要原因之一。何副執行長提到,曾經遇到過一位身心障礙者,他的一天四餐就是一片厚片吐司,切成四塊,早餐、午餐、晚餐、宵夜各一塊。「而且你可以看到那片吐司已經是幾乎要腐敗的狀態,真的很令人揪心。」

目前政府已經開始在很多地方設立日間照顧機構,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可以就近在社區裡也接受到不同需求的照顧服務。何副執行長強調,現在政府有補助,伊甸基金會也很願意提供急難救助,給所有有需要的家庭,一個暫時緩解現況的機會。「只要願意尋求援助,我們一定會想辦法幫到你。我們只希望能夠傳達一個觀念:讓身心障礙者獲得更好的照顧,其實是讓整個家庭過得更好。」
這是一段讓力量凝聚的旅程
除了縱向的提供幫助之外,橫向的新知教育、心得分享也一樣重要,伊甸透過許多方式,讓資訊透明,讓不管是不是身心障礙者和其家庭,都能對身心障礙者的能力和需求更有概念。
何副執行長邀請大家收聽伊甸的Podcast——「先來一杯,我們再聊」,希望能透過照顧者的分享,讓彼此都有傾訴、傾聽的機會,更讓未來都可能是照顧者的你我,有越來越多的參考樣本。與此同時,讓照顧者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自己也有權力追求快樂與自我人生。
談到分享,恩蓉媽媽也非常同意「吐苦水」的重要性。「因為我先生是牧師,我身為師母,其實也常常扮演著傾聽者、照顧者的角色,所以我都很鼓勵有同樣狀況的家庭,把感受說出來、把問題說出來,我們一起來解決。」恩蓉媽媽希望讓更多身障家庭知道他們並不孤單:勇於求助、適時喘息、讓專業介入。
伊甸基金會從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出發,提供個案管理、心智障礙者雙老家庭支持、支持性就業、日間作業設施、日間照顧服務、社區居住等服務,另外還有居家修繕、交通接送、輔具服務等。不僅為身心障礙者提供了實際的幫助,更重要的是給予了他們和家庭一份深深的愛和希望。就像恩蓉和恩蓉媽媽,透過這些協助,重新找回了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並成為社區中傳播正能量的重要角色。我們期待更多家有身心障礙者的朋友,能夠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只要願意求助,身心障礙者的照顧重擔,真的不用自己一肩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