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過度飲食心理學》:食品工業如何讓我們吃得更多?

《過度飲食心理學》:食品工業如何讓我們吃得更多?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我診所裡的病人曾經問我,有沒有哪件事做了就可以減重?我總是毫不猶豫回答:「戒掉精製糖!」但過去幾年來,我成功幫助不少病人面對失去摯愛、處理嚴重焦慮、擺脫自殺傾向、離開虐待性的關係。但是我卻從來沒有成功幫助一個人放棄添加糖或精製糖。

文:基瑪・卡吉兒(Kima Cargill)

飲料文化

世界飲食的甜化已經發生超過四十年。進展到今日,糖類增加的消耗大多數是在飲料裡面,並帶來我所謂的「飲料文化」,促成飲料產業每年產值超過四百二十億美元(約新臺幣一兆二千六百億元)。

過去數十年所增加的卡路里甜味劑,含糖飲料就占了一半以上,該消耗量相當於各年齡層所需總熱量的一○%至一五%,兒童的消耗量又特別高。最近的評估顯示,含糖食品占二至五歲兒童飲食能量的一五・九%(六十公克/日),占六至十一歲兒童攝取能量的一八・六%(九十公克/日),大部分的糖是來自含糖的飲料。

喝下糖類飲料,讓我們吃得更多

消費含糖飲料令人如此擔憂的一個原因是,當糖類等碳水化合物以液體的形式食用時,可能會被動地造成卡路里攝取過量。與食用固體食物相比,含糖飲料產生的滿足感較低,我們會因此在接下來的膳食增加能量的攝取,過度補償飽足感的不足。換句話說,飲用糖類飲料會讓我們吃得更多,並造成體重增加(註:少數對含糖飲料與肥胖之間的關係有異議的研究人員,被指出和飲料產業有關)。

而且,含糖飲料經常含有的高果糖玉米糖漿和蔗糖,對健康有獨特的副作用,會改變新陳代謝,並提高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最近一篇有關研究含糖飲料的影響的評論裡,馬利克(Malik)和胡(Hu)寫道:「連結攝取含糖飲料與體重增加的主流機制,是液態卡路里的低度飽足感和不完全補償,導致接下來的膳食增加能量攝取,造成總體能量攝取的增加。含糖飲料也經由對高膳食血糖負荷的作用,而產生獨立的新陳代謝影響,造成發炎、胰島素抗性、B細胞功能受損。除此之外,經常飲用含糖飲料,與高血壓、內臟脂肪組織的堆積,以及肝臟內生性脂質合成(hepatic de novo lipogenesis, DNL)造成的血脂異常有關。」

換句話說,果汁、能量飲料、運動飲料、加味牛奶、汽水消耗量驚人的增加,與美國和全球的肥胖以及其他許多健康問題的增加率有關聯。

星巴克,從賣咖啡變成賣糖

由於飲料文化的出現,糖成為能量飲料和咖啡飲品傳輸咖啡因的工具。

當我環視我的教室,迎面而來的是一堆星巴克塑膠杯,裡面通常覆蓋了鮮奶油,裝著粉紅色和綠色奶泡的混合物。與任何廠商相比,星巴克可能是最早破解密碼,用咖啡飲料的形式銷售糖。

所謂「即飲茶和咖啡」的瓶裝飲料,現在在消費包裝食品裡占據領先地位,運動飲料和能量飲料居第二和第三。星巴克的銷售,以往集中在早上民眾想喝咖啡的時段,因此他們必須實驗增加下午銷售的許多方法,最終發展出相當成功的招牌法布奇諾(Frappuccino;又稱星冰樂),因此,星巴克從賣咖啡變成賣糖。

人工甜味劑──美味而低卡路里的隱形殺手

「人工甜味劑」出現於一八○○年代晚期,但是直到食品科學的擴展與二次大戰後消費主義的出現,才變得普及。

和其他成長性的產業不同,每個人每日可以消耗的卡路里有限,食品產業無法利用消費文化無止境的慾望,於是找到人工甜味劑作為解決方案。人工甜味劑保證可以無止境地消費而不用承擔後果,很像是使用塑膠信用卡和數位轉帳所提供的簡易購物,卻不用負擔財務後果的假象。食用「不算數」的甜點,代表消費者最大的滿足,也就是無止境的慾望和持續的滿足。

暴食症患者也是,他們無止境地尋找食物,同時要避免或緩和過度飲食的不良效果。歷史學家卡洛琳・佩娜(Carolyn de la Pena)在《空虛的愉悅:從糖精到蔗糖素的人工甜味劑故事》(Empty Pleasures: The Story of Artificial Sweeteners from Saccharin to Splenda)一書中認為,食用人工甜味劑形成一種可以被接受的暴食症──可盡情吃任何自己渴望的食物,卻沒有負面的後果(p.6)。這也是本書第四章〈食品、金錢、消費文化〉所討論的一貫放棄財務記帳和營養計算,而造成整個文化的會計危機的另一個例子。

製糖業當然視人工甜味劑產業為市場威脅,所以長期以來資助人工甜味劑對健康的負面影響研究,對其製造者提出訴訟,而且成立像是「蔗糖素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SPLENDA)這樣的網站。但食品科學家不受這股力量的影響,仍持續尋找人工甜味劑的聖杯,美味的零卡路里甜味劑潛在利益如此龐大,食品和飲料製造商便重金投資開發新的可能性。

胡椒博士思樂寶集團(Dr. Pepper Snapple)研發部執行副董事長大衛・湯瑪斯(David Thomas),帶領一個七十人的研究團隊,包括科學家、工程師、經過認證的調香師。湯瑪斯說:「我們在甜味劑技術上的花費,比以往更多⋯⋯我們有博士水準的成員,全神貫注在開發甜味劑技術。」

同時,他的競爭者百事可樂,也提高了全球研究發展的經費,包括從二○一一年以來,甜味劑研究經費增加到六億六千五百萬美元(約新臺幣二百億元),提高了二七%。

2474643298_b48e54f9c8_b
Photo Credit: poolie CC BY 2.0

可盡情食用而不用擔心後果?沒這麼好的事!

人工甜味劑又稱為高甜度甜味劑或低卡路里甜味劑,在美國的使用量慢慢增加,並且受到收入和教育水準較高的人士偏愛。然而,這些甜味劑提供給我們的愉悅,絕對不是沒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