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思辨人生價值的能力

生命教育「五大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思辨人生價值的能力
Photo Credit: Depositephotos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就是希望能夠啟發學生對於生命的關懷與體悟,並且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讓學生重視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讓學生具備思考的素養與價值思辨的能力。

生命,意味著生、老、病、死的過程。我們都會經歷到這一連串的過程,接受或逃避端看個人面對生命時的高度與廣度。最近這兩個月出現了許多的殺人事件新聞,描述出了生命的渺小與脆弱,不堪一擊,遭受攻擊後隨即跳躍式的進入死亡。面對這樣的新聞讓我們再度思考台灣的生命教育是不是有需要做調整的地方,而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綱中有一部份是重新規劃生命教育的課題,將生命教育融入課程綱要之中,使得十二年國教「人的培育」發揮更大的力量,讓各年齡層的學生都能夠建立適合的人性觀與自我觀。「人的培育」是教育的根本,「公民教育」則是教育的目標。[1]台灣長期存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以及「重理工,輕人文」的社會風氣,而學校所過度信仰的人才培育政策與競爭力都將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人」的內在涵養。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孫效智也在2017年的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上的專題發表中提到:

生命教育的入門課程,為探討生命的學問,屬於永恆哲學的雋永關懷。可惜在一個重理工輕人文、重視經驗事物,忽視精神價值。影響所及,學生忽略人生意義與方向的探索,陷溺於各種欲望的桎梏,導致人生觀的空洞模糊,與價值觀的扭曲膚淺,忘了最根本的生命課題。

可見生命教育在台灣的受教環境下長期受到忽視,讓學生缺少了思考與思辨的能力。

因此,新課綱不在將生命教育是為獨立的科目,而是融入在課程之中,因而提出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終極關懷、價值思辨、靈性修養、思考素養、人學探索。這五大核心素養由過去的人生三問(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如何活出知行合一的生命)發展而來,為的就是希望能透過生命教育的這五大核心素養,讓學生在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的過程中具備系統思考、分析與探索的素養,深化後設思考,並積極面對挑戰以解決人生的各種問題。

現在社會上出現各式各樣的怪力亂神以及扭曲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有一部份是台灣的升學環境所導致,學校、家庭與學生都過度崇拜升學主義,認為只要考上好學校就能夠一帆風順,但事實是如此嗎?讓我們回頭檢視這幾年頂尖學府的學生經常出現情殺或自殺的現象導致悲劇不斷的重演。我們的學習都太過注重於專門知識的培養,而忽略了對於學生在生命智慧的啟發。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就是希望能夠啟發學生對於生命的關懷與體悟,並且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讓學生重視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要能夠讓學生具備思考的素養與價值思辨的能力,這兩項能力都不是學生要學或者是教師教完就能夠學得會的,而是要不斷的透過課堂上的思考與辯論才有可能達成。

一、生命教育中的「人生三問」

台灣的社會當中,每天都忙於考試與升學,當考上了大學之後緊接著而來的又是繼續升學或初入職場的壓力。每天在如此緊湊的步調下生活著,根本無暇思考與反思自己的人生意義。[2]然而,大學生也正面對著思考未來人生方向的時期,同時也是人的一生當中思索人生三問(人為何而活、應如何生活以及如何才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的黃金時期。正值青年期的大學生也正面臨著不同於過去經驗的生命困頓議題,不論在課業、家庭、情感,乃至於對於未來職場、生涯規劃的茫然,均是其所需面對、處理的重要人生課題,特別在面對畢業或就業的關口時,個人必須真有高度的自我覺察及反省之能力,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與想望,始可藉由自我肯定做出未來人生定向的重要決定。

人生三問作為生命教育哲學思考的開端[3],其每一個題目都沒有固定的答案,也不應該會出現制式的答案,每一個題目都需要高度的思考能力才能夠慢慢的體會出箇中道理。因此,台大哲學系教授孫效智認為批判思考的技巧與特質、邏輯與推演以及以什麼樣的態度與情緒智商進行思考都是「思考哲學(Philosophy of Thinking)」的議題。但是在台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都缺乏「思考素養」的能力,以至於使學生無法以正確的態度來探討「人生三問」的課題。之前人生三問存在於大學之中,希望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大學生找到未來的人生價值。但是,除了大學生之外,大學以下的學生每天追求的不過是能夠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無暇探索人生的意義,為此,十二年國教將生命教育的人生三問結合五大核心素養,將生命教育的概念向下延伸到國小、國中與高中。

二、生命教育的「五大核心素養」

從108課綱開始,從小學到高中三個不同階段的學習目標與規劃,應該更有系統的去探究生命教育的課題。為了建構與達成這三個階段的生命教育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於2013年特別委託台大哲學系兼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主任孫效智教授進行「生命教育融入12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之研究」。研究團隊以「人學」為基礎,提出了「方法與基礎」以及「人生三問」兩大向度的生命教育核心素養內含,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發現,生命教育的核心素養分成兩大向度,五大層面與十五個項目,張景媛、胡敏華(2015)將各層面與項目的內涵整理如下[4]。

螢幕快照_2018-06-14_下午5_18_54拷貝

1.哲學思考

哲學思考有關思考的素養以及對思考素養所進行的後設探索。這項核心素養包含「後設思考」與「批判思考」兩個層面。「後設思考」是指對於「思考」的思考。主要探討的問題包含思考的意義、思考的本質、特色、模式,以及人應該如何從事思考等問題。「批判思考」則包含思考的知識與技能,以及正確思考所需要的情意與態度。在思考的知識與技能方面,首要是具備邏輯推理的能力,以及在面對爭議性議題時,能先釐清相關事實、並將各種正、反價值做出綜合判斷。在「思考的情意與態度」方面,首要是關心客觀事實與真理、避免先入為主的扭曲與思考偏差。其次,必須致力於靈性的修養,對自己在思考問題或與人對話時,能保持高度的省思與察覺,才能避免各種偏頗。而公正的態度、寬廣的心胸及悲天憫人的情懷,則是思考的情意與態度上重要的涵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