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俄國搶到2018世足賽主辦權,背後有一段FIFA的黑歷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2018世界盃熱鬧開戰的此刻,別忘了八年前俄羅斯獲選為主辦國的時候,FIFA歷經一段貪腐風暴。
「國際大風吹」用生動影音帶你穿越國界,每週探討一個最有意思的國際話題。建議全螢幕觀看!
世界杯足球賽開戰啦!四年前的巴西世足賽,光決賽一場比賽,估計就有十億人同步收看,差不多是全世界七分之一人口,而今年改由俄羅斯主辦,還有機會再刷新紀錄。但是,在你開始查賽程、查時差的時候,可能不知道,俄國當年拿到主辦權,過程其實被打了很大的問號,因為負責票選主辦國的國際足總(FIFA),鬧出史上最大貪腐醜聞,從投票委員到主席全部中箭落馬。到底怎麼一回事呢?我們要先從2010年講起。

2010:英俄主辦權之爭
就在2010年南非世足賽後,FIFA準備在11月投票,選出接下來兩屆、也就是2018和2022年的主辦國。其中,2018年雖然有四組申辦國在競爭,但是從場館設施、足球文化、基礎建設等等、各種FIFA設定的條件來看,英俄兩強的呼聲最高。沒想到,票選結果一公布,幫英國拉票的首相卡麥隆、威廉王子和貝克漢當場傻眼,原來英國在第一輪只拿到總共22票中的兩票,慘遭淘汰,反而是俄國連續兩輪都獲得最高票,穩穩拿下主辦資格。
投票前就爆料FIFA內部有貪腐問題的英國媒體,這下更是氣炸了,紛紛痛批FIFA腐敗成性,早就把主辦權賣給俄國。隔年五月, 一度代表英國爭辦世界盃的前足協主席(David Triesman)在國會作證說,有四位FIFA執行委員私下向他要求用選票換好處,包含中北美洲和加勒比海足協主席Jack Warner要求上億台幣補助國內計畫,南美足協主席Nicolás Leoz要女王冊封騎士爵位等等。同一天,還有英國媒體引用一位深喉嚨的說法,爆料有另外兩位執行委員收了6000萬台幣賄款,投票給最後贏得2022年主辦權的卡達。

FIFA內部調查:瑕疵不少,問題不大
面對貪腐風暴,FIFA倫理委員會為了自清,請來美國律師Michael J. Garcia主持內部調查,檢討2018和2022兩屆世界盃主辦權的投票過程,有沒有任何不法。這份「賈西亞報告」(Garcia Report)在2014年完成。有趣的是,報告指出有兩位投票委員曾經私下跟英國足協接洽,提出交換選票的條件,而英國足協也滿足對方的要求,包含替委員的親戚安排工作等等。至於俄國足協,報告認為確實有幾項不合規定的行為,但整體來說並不影響投票公正性。只是,報告也提到,俄國申辦官員使用的電腦已經被銷毀,所以俄方提供的資料並不多。無論如何,倫理委員會的結論是:2018和2022年的甄選過程沒有問題,不必重選。

2015:FIFA弊案震撼全球
FIFA的內部調查雖然結束,但2015年5月,美國投下了震撼彈。司法部以電信詐騙、勒索、洗錢等罪名,起訴18人和兩家企業,包含九名FIFA高層官員。他們被控從90年代開始,在前後24年間,收受總共1.5億美金、將近台幣50億的賄款,安排電視轉播單位和權利金事項,以及讓南非當選2010年世界盃主辦國等等,而且有幾位已經認罪。隨著醜聞向上延燒,FIFA秘書長瓦爾克(Jérôme Valcke),還有連做17年的FIFA「萬年主席」布萊特(Sepp Blatter),都中箭下馬,雙雙被禁止參與足球活動。
FIFA一直到去年,在媒體壓力之下,才終於公開賈西亞報告的完整內容。裡面提到不少可疑行為,例如卡達疑似匯款將近8000萬台幣到FIFA高層的10歲女兒的帳戶,還有一名FIFA官員的先生的建設公司,跟卡達方面簽下一筆大合約等等。不過,俄國這邊沒什麼特殊內容,投票結束已經結束好幾年了,主辦國不可能改變,整起風波也慢慢平息。
但對八年前積極申辦的普丁來說,慶祝的時候還沒到。這幾年的俄國國內經濟因為油價重挫和西方制裁陷入不景氣,而莫斯科的國立高等經濟大學最近民調顯示,甚至有半數俄國人認為自己是窮人。
雖然大多數年輕人熱愛足球,但世界盃這一場煙火放完,大型場館會不會淪為空蕩蕩的蚊子館?除了讓錢流進跟政府關係良好的建商口袋,對老百姓的生活能有多少幫助,成為最近俄國社群媒體上的焦點話題。也難怪,普丁最近利用上電視接call-in的機會安撫民心,強調這些設施一定會持續利用,回饋地方。俄國當局也預測,到了2023年,這場世界盃的經濟效益會達到308億美金。但經濟學者指出,上一屆主辦國巴西,目前為止都還沒打平舉辦成本。對普丁來說,這場世界盃到底是福是禍,恐怕還得走著瞧。
看更多〈國際大風吹〉
延伸閱讀:導讀《足球帝國》:回顧這150年大英帝國由盛轉衰,一窺不列顛足球的華麗與蒼涼
企劃 / 主持:李漢威
拍攝 / 後製:許家嘉 / 鄭宇軒
核稿編輯:楊士範
Tags:
響應永續與健康住宅趨勢,藍圖營造邀請一同實現美好生活藍圖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地球暖化直接威脅人類生存,建築作為主要居住和活動場域,如何應變並尋求改變成為關鍵課題。甫在台中梧棲推出新建案的藍圖營造,便展現領先思維與前瞻視野,堅持申請綠建築及健康建築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與環境共好共榮的永續未來。
全球各國視「2050淨零排放」為共同目標之際,訴求節能減廢、生態共生、永續循環的生活趨勢,正在重新定義建築設計與建築價值,例如台灣內政部在既有綠建築標章體系下,已新增「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Building Energy-efficiency Rating System),期許藉由明確的係數轉換和標示制度,協助改善台灣建築能源使用效率。
同時民間業者響應國際發展趨勢,也積極導入低碳永續住宅認證機制,包括關注綠化量、基地保水、水資源、日常節能、二氧化碳減量、廢棄物減量、污水垃圾改善、生物多樣性及室內環境等九大核心指標的「綠建築標章」,以及採用提倡健康飲食、降低病毒傳播風險、凝聚社區健康意識、療癒住戶心靈、重視住戶安全、全齡與通用設計、提升住戶運動動機等七大評鑑指標的「Fitwel健康建築認證」。
綠建築與健康建築雙指標,兼顧環境友善與生活品質
由於兩大機制從不同角度審視建物的節能設施與環境品質,結合在一起更能涵蓋永續生活的完整面向,所以藍圖營造基於「承擔社會責任、回應社會需求」企業經營信念,即使為了符合綠建築及健康建築的嚴謹標準,勢必衍生額外營建成本造成綠色溢價,仍堅持替位在梧棲的新建案申請雙重認證,確保住戶享有值得信賴的生活品質與永續未來。

藍圖營造建設部總經理賴以軒表示:「以前建築與營造業只談價值工程,普遍重視成本控制,如今積極打造綠建築與健康建築,是因為每間房子的生命週期,長達10、20年甚至更久,需要能夠永續傳承,讓使用者住得安心又放心」,於是決定回歸人本價值,鏈結環境生態、城市美學、資源循環等多重思考面向,興建全台中第三座住宅類Fitwel健康建築。
從藍圖營造梧棲新案基地約870坪,但大幅降低建蔽率僅34%,確實感受到重視整體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尤其主建物退縮創造了大尺度棟距,讓112戶住家能夠不受屏蔽,享有絕佳通風採光及景觀視野,並隨著留設300多坪開放式公園與行人徒步空間,等於在密集街廓中創造難能可貴的綠地與呼吸空間,可作為營造私密性的中介轉化地帶,又符合提升綠覆率、維護生物多樣性等綠建築規範。
推動梧棲「方舟計畫」 ,打造以人為本的永續住宅
接著,訴求全齡化與通用化的設計,有諸多務實機能巧藏其中,像是展現白派美學的15層樓外觀,由白色、淺灰與深灰鋪陳淨雅立面,再搭配簡練俐落線條構成,緩減建築量體帶來的視覺壓迫感,而整體外觀僅頂樓賦予特殊結構造型,也加以妥善利用安裝太陽能板,希望增加綠電自發自用比例,公共梯廳感應式燈具、電梯動力回生系統、基地保水滲透功能等規劃,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於建築整體規劃戶戶開窗及地下室天井設計,保持空氣流通,替住戶節省能源的消耗。

當然選用的建材一樣兼顧低碳與美學兩大訴求,可以看見開放空間與行人步道舖設的淺色面飾材,具有美觀大方裝飾性之外,表面平滑不易風化有助於降低後續維護成本,鋁窗採用日系品牌氣密窗並增添5+5雙層膠合玻璃,提供防風、防噪等多重作用,加上錯層陽台設計等細節層次,兼具隔熱與調節效果,以及營造細節層次的深色或淺色磁磚,也具有隔熱、防水與呼吸調節等效果,能夠被動式(passive)替住戶節省空調能耗,讓家成為足以面對未來環境變化的永續載體。
藍圖營造建設部副總經理呂嘉哲強調:「這是一個以永續為核心的『方舟計劃』,我們邀請認同綠建築與健康建築價值的消費者,一起啟動全方位生活轉型。」
尤其梧棲往來市區的交通網絡已然完善便捷,又被台中港特區、台中精密園區、台中科學園區所圍繞,除了高產值的電子與半導體產業蓬勃發展,新興的風電產業也在地化形成供應鏈聚落,等於生活、環境與經濟的永續性都令人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