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36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哪一種最「折壽」?

癌症36年蟬聯10大死因首位:哪一種最「折壽」?
Photo Credit: Prerana Jangam CC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106年十大死因報告,共有17萬1857人死亡,癌症已是第36年蟬聯首位,有4萬8037人因癌症過世,比前一年增加277人,創下史上新高,占總死亡人數的28%。

(中央社)
衛福部今(15)日公布最新統計指出,106年共有17萬人死亡,每3分3秒就有一人過世。其中,癌症已是第36年居首位,死亡人數首次突破4.8萬人,創史上新高,占總死亡人數的28%。

衛生福利部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民國106年10大死因報告,106年共有17萬1857人死亡,比前一年減少561人、降幅0.3%,男性死亡人數為10萬1686人,是女性7萬171人的1.4倍。

根據衛福部計算,平均每天有471人死亡、每3分3秒就有一人過世,和前一年相同。

統計指出,106年10大死因依死亡率排名依次為:(1)惡性腫瘤、(2)心臟疾病、(3)肺炎、(4)腦血管疾病、(5)糖尿病、(6)事故傷害、(7)慢性下呼吸道疾病、(8)高血壓性疾病、(9)腎炎和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1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和去年排序相同。

其中,光是前10大死因的死亡人數就占了13萬1993人,占總死亡人數的76.8%。

值得注意的是,癌症已是第36年位居10大死因之首,死亡人數共4萬8037人,占總死亡人數的28%,相較105年增加277人;此外,去年同是第3名的肺炎,死亡人數也比前一年增加268人。

男性死亡人數雖然是女性的1.4倍,但若細看兩性死亡人數,106年男性死亡人數比前一年減少1299人,以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分別減少301人、445人較多;反觀女性,死亡人數卻比前一年增加738人,以肺炎、高血壓性疾病分別增加172人、163人最明顯。

若分析死亡年齡,65歲以上死亡人數死多達12萬3543人,占總死亡人數的71.9%,比前一年增加1287人,以85歲以上族群增加幅度最明顯,但由於高齡化社會到來,65歲以上人口迅速增加,因此死亡率反而比前一年減少4.2%。

肺癌蟬聯癌症死因首位 罹乳癌最折壽

衛生福利部今天召開記者會公布民國106年十大死因報告,共有17萬1857人死亡,癌症已是第36年蟬聯首位,有4萬8037人因癌症過世,比前一年增加277人,創下史上新高,占總死亡人數的28%。

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為:(1)氣管、支氣管和肺癌、(2)肝和肝內膽管癌、(3)結腸直腸和肛門癌、(4)女性乳房癌、(5)口腔癌、(6)前列腺癌、(7)胃癌、(8)胰臟癌、(9)食道癌和(10)子宮頸癌。

相較前一年,僅子宮頸癌擠下去年的第10名卵巢癌,重回十大癌症死因之列,其餘排名均和前一年相同。

以性別來看,兩性癌症死因前3名均為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女性4到8名為乳癌、胰臟癌、胃癌、子宮頸癌、卵巢癌;男性則為口腔癌、食道癌、胃癌、攝護腺癌、胰臟癌。

標準化死亡率僅女性乳癌、攝護腺癌增加,胰臟癌、食道癌持平,其餘則呈現減少趨勢。

若分析癌症死亡年齡,以年過55歲的族群占84%為大宗,但增加的人數則以85歲以上增493人最多,其次是65至74歲增加253人居次。

報告也指出,若觀察各癌症平均生命年數損失,女性乳癌患者平均少活15年,其次依序為子宮頸癌14.8年、口腔癌14.4年、食道癌13.4年以及結腸、直腸和肛門癌12.6年。

國民健康署副署長陳潤秋表示,由於肺癌缺少早期有效篩檢的工具,加上治療困難、腫瘤生長速度快,因此近年也是癌症發生率的前3名,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國健署也委託醫界協助找尋有效的篩檢工具。

對於女性乳癌及攝護腺癌死亡率增加原因,陳潤秋解釋,攝護腺癌主要是老化因素,而女性乳癌則是因現代人晚婚、少哺乳、肥胖、環境塑化劑等影響,使得發生率增加,連帶導致死亡率增加。

陳潤秋也呼籲,目前已有乳房攝影等篩檢工具,篩出癌症者有8成屬於0到2期的乳癌,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90%,但篩檢率僅40%,希望逐年提高篩檢比率。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