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障者其實「不可怕、而且很可愛」,衛福部擬設「危機處理小組」

精障者其實「不可怕、而且很可愛」,衛福部擬設「危機處理小組」
政大「搖搖哥」|Photo Credit:蔡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從小燈泡事件,到政大「搖搖哥」,精神疾病防治的首要關鍵仍是去污名化,病人和家屬才有勇氣向外求援,醫療和社會資源也才有機會介入,危機處理團隊才有處理的空間。

(中央社)
「聽說有精神病人闖進別人家中」,一場里民大會裡的發言,讓桃療職能治療師康俊良捏冷汗,正想要解釋,一名社區媽媽搶著說「桃療病人都很可愛,不可能做這種事」化解危機。衛福部也即將成立「危機處理小組」,希望可以減少「強制就醫」的爭議,降低社區對精障者的恐慌和不友善。

社區常有精神疾病污名的言論,尤其重大社會案件發生時,更容易形成對精障者不友善的氛圍。桃園療養院附設的社區復健中心負責人、職能治療師康俊良就有深刻體會;但他也發現,讓社區民眾多接觸精障者,有助打破迷思。

康俊良說,復健中心旁有社區媽媽會回收利樂包做環保帽,他覺得有意思,就拜託社區媽媽到復健中心教學。結果社區媽媽們事後分享,原來精障者跟想像的不一樣,「他們不可怕,而且很可愛」。

另一個經驗也讓康俊良很感動,他固定參加桃療所在地的里民大會,有一次會中,有民眾說:「聽說復健中心的人跑出來到民眾家裡,意圖要性侵。」康俊良正想要回應,就聽到社區媽媽舉手發言:「桃療的學員都很可愛,不可能做這種事情。」及時化解誤會,更應證只要互動增加了解,有助破解污名。

康俊良觀察,精障者要重返社會常遇到很多挑戰,他們可能因年幼時發病,工作、生活能力都退化,當他們從醫院離開返家,很容易有適應不良狀況,且因為沒有工作能力、經濟負擔重,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跟一般人一樣生活,家人若不理解,覺得病人就是「懶惰」,更容易發生衝突。

復健中心的角色就像是膝關節的韌帶,在這裡,除了提供精障者工作能力、工作態度、心理重建、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的復健治療,也會提醒他們規律服藥跟回診,穩定病情,幫助他們銜接社會。

根據桃療統計,精障者在復健中心平均待3個月至一年時間,有正向結案(媒合職訓或就業)的比例達75%。

要重返社區,關鍵仍是社區的友善程度。康俊良說,復健中心設有洗車坊,有附近居民開車過來洗,發現學員們都很認真、勤奮,又轉介更多工作機會,讓學員可以到附近的大樓協助拔草、打掃。

50多歲的李國龍是桃療復健中心的「活招牌」,他有重度憂鬱症,數年前發病時,一天講不到3句話,半小時就能抽掉一包菸,完全不敢出門,連要到復健中心都是75歲的媽媽陪著、拉著才勉強去。

李國龍說,很感謝媽媽當時沒有放棄他,拜託復健中心一定要救這個兒子。他自己也很上進,在復健中心努力學習工作技能,有了改變生活的機會,也很謝謝社會接納他。

康俊良表示,李國龍現在在醫院的洗衣廠工作,工作非常認真且盡責,老闆們看到他的表現,對學員們的工作品質很放心,陸續增聘一些復健中心的康復之友。復健中心就像是精障者的「休息站」,累了、迷惘了,可以休息一下,重整腳步再出發。

降低精障強制就醫,衛福部擬設「危機處理小組」

台灣每年有超過上萬件精障者緊急事件通報,也常衍生出「強制就醫」的人權爭議。精障者有權利在熟悉的社區生活,但每當駭人的社會事件發生,社會氛圍又對精障者不利,也會影響精障者就醫治療的意願。

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長諶立中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維持穩定的用藥和回診對精神疾病者很重要,但因社會污名,他們可能愈不敢面對疾病、不敢治療。當愈多精神病人被壓縮在社區邊緣,發生意外的機會也可能更高。

諶立中說,大多數的精神病人可能因很年輕的時候就發病,脫離正常的生活,且心智功能受到影響,沒辦法適切跟外界互動,也可能沒辦法工作,生活很辛苦,也可能跟家人或旁人有人際衝突。

根據衛福部統計中心資料,身心障礙者目前在台灣有1,167,450人(更新至107-03-31),其中「極重度」有140,170人,「重度」者有195,977人。而身心障礙福利機構工作人員數為9,356人(更新至107-02-22),其中社工人員和護理人員各約6百多人,教保人員有3千出,生活服務員近3千人。
另外,針對社區照護,諶立中曾表示,國內負責追蹤社區精神病人的公共衛生護士有2742人,共提供14萬多名精神病人的社區追蹤保護工作,平均每1名公衛護士至少得追蹤52人,且公衛護士平常還得擔負自殺、愛滋、酒藥癮、肺結核等工作。至於負責追蹤急性、嚴重精神病人的社區關懷訪視員,負擔更吃重。

目前政府提供個案管理的協助方式,由社區關懷員和公衛護士協助追蹤訪查;但因人力有限,且衝突事件仍持續發生,衛福部著手建置「危機處理小組」,由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等專業人士組成,在衝突發生時即刻支援。

「危機處理團隊」在國外盛行已久,諶立中說,他20年前到澳洲就曾考察當地危機處理團隊的做法,國外是約幾十萬人就設一個危機處理小組,當接到通報,團隊會先過去評估病人情況,及時溝通調解,把情況穩定下來,就能避免強制就醫,若危機團隊無法處理再轉介。台灣預計下半年會在1、2個縣市試辦。

強制精障者就醫有違反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疑慮,諶立中表示,CRPD是很理想的境界,保障精障者人權的前提是社區的支援系統要強、要夠,才能及時給予精障者協助。國外很重視民眾的心理健康,但在台灣,「我們還不夠進步」。建立危機處理小組,希望能減少強制就醫的爭議,也降低社區對精障者的恐慌和不友善。

不過,諶立中也表示,精神疾病防治的首要關鍵仍是去污名化,病人和家屬才有勇氣向外求援,醫療和社會資源也才有機會介入,危機處理團隊才有處理的空間。希望社會大眾了解,精神疾病患者極大多數都是友善、老實的人,且努力和疾病對抗,民眾應給予同理心。

此外,諶立中說,「光靠醫療沒辦法解決精神疾病的問題」,病人不能只有吃藥,但沒有生活,他們也需要人際關係。明年將撥經費給社區支持方案,協助精障者在社區自立。

相關報導:

新聞來源: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