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史丹福監獄實驗」到底有何問題?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著名的史丹福監獄實驗告訴我們,只要被分派到特定的角色,在權力影響下,任何人都可以迅速變得殘暴——但這是真的嗎?
你也許沒聽過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但很可能聽過他的史丹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恐怕是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以及其暢銷書《路西法效應》(The Lucifer Effect)。
監獄實驗在1971年8月14至20日進行,實驗地點位於史丹福大學,由剛成為該校心理學教授的津巴多領導。實驗參與者主要為大學生,他們都同意以每日15美元的報酬,參與這場預期一至兩星期的實驗。24位參與者獲隨機分派成為「囚犯」或「守衛」的角色,各佔一半,這個模擬監獄的「職員」則包括「獄長」津巴多和他的學生。
實驗預定為期兩星期,但在6天後便告結束。據津巴多的說法,主要原因有兩個︰一,他們透過錄影帶發現,「守衛」在半夜加劇虐待「囚犯」,因為他們以為沒有研究人員在看;二,當年取得博士學位的心理學家馬斯拉克(Christina Maslach)到場跟參與者面談,強烈反對實驗繼續,而她是唯一質疑實驗是否合乎道德的人,但當她提出後,研究明顯需要終止。[1](馬斯拉克及津巴多其後結婚。)
這個實驗結果,被不少人引用來說明人類行為受環境影響,甚至會嚴重扭曲、傷害他人,出現在不少心理學入門的教科書上,甚至被拍成電影。
一宗銀行劫案引起的調查
今個月網絡寫作平台Medium首次出版數碼月刊,主題為「信任問題」(Trust Issues),其中記者布林(Ben Blum)的文章〈一個謊言的壽命〉(The Lifespan of a Lie)指出史丹福監獄實驗有多項研究倫理及方法上的問題,並探討為何其影響如此深遠。[2]
布林的堂弟亞歷斯·布林(Alex Blum)在2006年參與一宗銀行劫案,但剛完成美國陸軍遊騎兵訓練課程的亞歷斯辯稱,他當時以為自己正參與訓練,僅遵從長官命令而不作質疑。審訊期間,亞歷斯的辯護律師找津巴多擔任專家證人,證明他參與行劫是受環境影響,並非出於自由意志。最終亞歷斯獲輕判入獄16個月,該案主謀刑期則為24年。
布林形容,津巴多成為了他們家庭的英雄。數年後,布林決定寫一本關於亞歷斯此事的書,卻發現亞歷斯未有講出所有真相,後來他向布林承認選擇參與打劫銀行時,他其實有一定責任。布林為寫書而訪問津巴多後,才開始認真調查他那著名的監獄實驗,並發現實驗有問題。
揭破謊言
研究其中一個倫理問題,是實驗參與者表示無法離開,實驗變成非法禁錮。其中兩位「囚犯」哥比(Douglas Korpi)及也高(Richard Yacco)均表示,他們被「監獄職員」告知沒有離開的方法,另一名「囚犯」更因此絕食抗議。當布林拿出這些說法對質時,津巴多起初否認參與者必須留下來,更指那是謊言。
然而後來出現更有力的證據顯示津巴多說謊。法國學者及導演李迪思(Thibault Le Texier)月前出版《一個謊言的歷史》(Histoire d’un Mensonge),分析了津巴多那些位於史丹福大學的檔案,並以截然不同的方法講述這個實驗。在津巴多聲稱哥比及也高的說法毫無根據後,布林讀到李迪思發現的一份逐字稿,記錄了津巴多及其他研究人員在模擬監獄第三日的對話。其中津巴多明確提到自己不批准這兩人離開,並指只有基於醫療或精神健康理由才開離開,又說︰「我認為他們真的相信自己無法離開」。[3]
津巴多於是在電話中向布林更正自己的說法,表示所有參與者簽署的知情同意書上,包含了一個明確的安全語︰「我離開這個實驗」(I quit the experiment),只有準確說出這句話才會獲得釋放。津巴多指哥比及也高沒有說這句話,只是說「我想走」、「我想見醫生」之類。問題是,津巴多建立關於史丹福實驗的網站上,也有上載這份知情同意書,上面卻沒有提到「我要離開這個實驗」等安全語,跟津巴多的說法有別。[4]

演戲的「囚犯」
在史丹福監獄實驗的記錄中,哥比這位「囚犯」是重要案例,實驗中編號8612的他在「監獄」中要求離開,大叫︰「我不能再承受多一晚!我不能再忍受了!」
1973年4月,津巴多關於監獄實驗的文章在《紐約時報雜誌》刊出。文中提到在實驗進行不夠36小時後,他們被迫釋放「囚犯」8612號——即哥比——原因是其情緒失控、有嚴重的抑鬱症狀(但津巴多未有提到任何專業診斷)、思維紊亂等,他們起初認為哥比欺騙他們,因為「難以想像一個自願進模擬監獄的囚犯會如此痛苦及不安」,但接連三天均有「囚犯」顯示同樣的焦慮,使他們被迫釋放這些參與者。[5]
(以上是「囚犯」8612號模擬被捕片段。)
然而津巴多最初的懷疑沒錯,哥比是偽裝的。他解釋一開始接受這項工作,是因為他以為可以坐一整天準備GRE考試,而他原定的考試日期在實驗結束後一天。在實驗開始後,他要求取得書本溫習,卻遭「監獄職員」拒絕,第二天他再次要求,同樣被拒。那時候哥比認為,參與這個實驗根本沒有意思,開始裝肚痛,但不奏效,於是他開始假裝崩潰。
事實上,哥比沒有受到任何創傷,他反而覺得實驗有趣,並享受「入獄」的日子。他憶述反抗沒有後果,而且「囚犯」知道「守衛」無法傷害他們,他們都是白人大學生,環境非常安全。對他來說,實驗中最可怕的事就是,他被告知自己無權離開。他甚至說,生命中最後悔的一件事是沒有控告津巴多非法禁錮。
在1980年代中,當津巴多希望哥比在一套講述監獄實驗的紀錄片中亮相時,哥比已經明言他當時在裝崩潰,但津巴多仍希望保留這一段內容,並展示錄音,說哥比「開始時扮演瘋人的角色,但這角色後來變得太真實,他進入一種無法控制的憤怒」。至於哥比承認偽裝、描述長時間扮演的疲累一段,則被剪走了。
接受指引的「守衛」
津巴多認為,史丹福監獄實驗的一個重點是,獲得支配囚犯權力的「守衛」即使明知只是實驗,也會因環境而迅速變得殘暴。
不過他沒有說的是,這些「守衛」的行為曾接受引導,而不是自行變得邪惡。在實驗開始前一天,津巴多跟「守衛」開過會,會上津巴多透過把姆指放到磅上,明確向「守衛」表示他們的角色是要令「囚犯」變得無助和恐懼。錄音中津巴多告訴「守衛」︰「我們不能在身體上虐待他們或施以酷刑。我們可以製造沉悶、沮喪和恐懼,某程度上…我們在局勢中有絕對權力,他們完全沒有。」
當時仍然是大學的生渣菲(David Jaffe)主持會議,他亦被視為「副獄長」(warden),對實驗有不少貢獻。渣菲曾讀津巴多任教的課,並在實驗前大約三個月,為了津巴多的功課而跟同學想到要模擬監獄,並進行了兩天實驗。津巴多看到他的實驗後,才想要自己做一次,隨機把參與者分配為「囚犯」及「守衛」,並延長實驗時間。
由於津巴多不曾去過監獄,實驗對監獄的模仿,基本上由渣菲的監獄研究以及實驗顧問、假釋犯皮斯葛特(Carlo Prescott)所決定。渣菲在實驗後的評估寫道︰「津巴多博士提到最難問題在於令『守衛』表現得像守衛。我被要求基於過往作為『施虐者/主人』(master sadist)的經驗去建議策略,而且當我到達史丹福時,我被委派去引起『強硬守衛』的行為。」[6]

雖然津巴多描述「守衛」在實驗中的行為出於自發,但事實上都源自渣菲較早前的實驗,後者更於會議上教導「守衛」如何滋擾「囚犯」。另一段錄音中,渣菲向其中一位「守衛」表明他不夠強硬,並指實驗成功與否取決於「守衛」的行為。[7] 2005年,皮斯葛特曾在《史丹福日報》上撰文指出,「守衛」的行為源於他向參與者分享自己在監獄的經驗,更指實驗是「戲劇練習」。[8]
心理學家哈斯林(Alex Haslam)及懷夏(Stephen Reicher)曾於2001年嘗試採用類似史丹福監獄實驗的設定,該次實驗中「守衛」起初並無投入角色,更令「守衛」及「囚犯」合作出現「公社」,其後「公社」制度受挑戰,再出現新的「守衛」及「囚犯」。[9] 兩人發現參與者暴行的一項重要因素,是領導者保證這些行為是為了他們所認同的更重要事情——例如科學發展、監獄改革等,他們認為,史丹福監獄實驗中「守衛」的行為並非源於其角色權力,而是他們認同實驗人員。[10]
(按︰原文指兩人實驗「嘗試重複史丹福監獄實驗」並不準確,而且單指「守衛」無投入角色並非實驗全貌,上文已作修改。)
學界的難題
史丹福監獄實驗研究方法上的問題同樣值得批評,津巴多第一篇關於這實驗的文章刊登在《紐約時報雜誌》,而非要求同行審查的學術期刊,偏離學界慣例(第一篇相關的學術論文則刊登在一本犯罪學——而非心理學——期刊上)。另外,這所「監獄」的人口組成亦以白人大學生為主,社經地位、種族、年齡分佈均跟實際的監獄相去甚遠。
有關的批評一早就出現,為甚麼仍然有那麼多人不加批判地談論監獄實驗?除了因為它已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以及實驗的敘事本身夠吸引外,心理學教科書也有一定責任。
心理學家格里斯(Richard A. Griggs)在2014年曾調查過心理學入門教科書如何介紹史丹福監獄實驗,他發現雖然學界對此研究有不少批評,但有討論此實驗的11本教科書當中,只有6本提及一些批評。[11] 另一心理學家巴圖斯(Jared M. Bartels)於2015年亦做過類似調查,更指14本教科書中,僅得兩本有引用批評實驗的文章。[12]
近年心理學面臨所謂的「可重複性危機」,源於過往不少心理學實驗方法不夠嚴謹,例如參與人數太少,以致較容易出現「假陽性」結果;又或者因為正面結果較容易出版,以致在評估證據時較易忽略負面結果。2015年一項270名心理學家合作的大型研究顯示,上百項曾於頂尖心理學期刊發表過的實驗中,有近三分之二無法重複實驗結果。[13]
人心難測,很多人都希望了解自己和身邊的親友,相信這是心理學研究、心理學普及文章吸引之處。問題是,若不加以嚴格分析,很多心理學小故事背後的理論可能站不住腳,卻早已在網上四處傳播。不論是教科書抑或重複實驗的問題,學術界把關工作顯然有待改善,至於一般讀者,在閱讀關於心理學實驗——以至其他科學實驗——的文章時,最好小心查看,不用太快把研究結果視作定論。
更新︰津巴多在問答網站《知乎》回應事件,詳見〈心理學家親自回應對「史丹福監獄實驗」的質疑〉一文。
相關文章︰
註︰
-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Conclusion
- Trust Issues: The Lifespan of a Lie
- 按此可看該逐字稿文件(PDF),津巴多有關發言見文件第8頁。
- 同意書範本見此。
- The mind is a formidable jailer (The New York Times)
- 文件見此(PDF),相關段落見第6頁。
-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is based on lies. Hear them for yourself. (Vox)
- The lie of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The Stanford Daily)
- Rethinking the psychology of tyranny: The BBC prison study (Reicher & Haslam 2006)
- Contesting the "Nature" Of Conformity: What Milgram and Zimbardo's Studies Really Show (Haslam & Reicher 2012)
- Coverage of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Griggs 2014)
-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in introductory psychology textbooks: A content analysis (Bartels 2015)
-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was massively influential. We just learned it was a fraud. (Vox)
2022網路使用調查:台灣家用連網裝置需求增,宅家防疫Wi-Fi滿屋專案逗相挺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根據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台灣多數家庭仍為寬頻上網所苦,不僅費用過高,所獲得的上網速率、品質也不理想,無線網路的建置更是許多人的痛處。台灣大寬頻推出完整解決方案,不僅讓你宅家防疫擁有1G高速網路和影音娛樂,最新Wi-Fi 6+Mesh無線網路也幫你裝到好。
戴口罩、勤洗手,維持個人良好衛生習慣,已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的日常。後疫情時代,許多人享有在家上班的權利,隨之也更依賴隨選視訊、線上會議、遠距教學,加上眾多線上遊戲、串流影音服務陸續登台,對家用網路是個不小的傳輸負擔。
由於行動網路(如4G、5G)的特性,頻寬是由該基地台與所有連線的手機共同分享,因此回到家中後,大多數人會切換到有線寬頻網路或是無線Wi-Fi,但隨著對網路的依賴加深、連線裝置越來越多,該如何建置穩定且高速的無線上網環境,可就不是人人都會的技能。就讓我們透過TNLR關鍵議題研究中心的網路調查,了解現代民眾對於上網的需求究竟有多高?
第三方市調顯示:民眾上網需求提高,快又穩定的家用網路為唯一首選
根據關鍵議題中心最新的調查,年齡20歲至45歲的台灣民眾並以上網人口比例加權,每日平均上網時間達5.1小時,能夠得知現代人對於網路使用已有相當高的依賴性;約六成的民眾集中於每日2小時至6小時之間,另有超過兩成的比例,每日上網時間高達8小時以上,可說是吃飯、工作、娛樂幾乎都離不開網路。

由於電信業者過去的499之亂,以及部分業者推出低速率吃到飽的資費方案,在調查當中也顯示出將近七成的民眾,選擇使用行動網路(如4G、5G)作為主要的上網方式,家用網路(含Wi-Fi)則是接近四成。不過有趣的是,使用家用網路時,約有八成五的比例享受影音娛樂、將近六成則是用來玩遊戲,顯見多數民眾也知曉行動網路的極限,尖峰時段的頻寬和延遲表現不佳,轉而使用比較穩定的家用網路,也讓電視、電腦、手機等多種設備能夠同時上網。


不過即便是家用網路,各家業者的競爭也是不遑多讓;其中讓消費者最感不悅的,當屬超過六成比例的網路品質問題,接著是多裝置上網後的速度變慢,以及家中空間造成的Wi-Fi收訊不良……等問題。因此除了對外頻寬速度、穩定度之外,消費者同樣也在意家中Wi-Fi無線網路的速度與訊號覆蓋率,需要業者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

1G上網速率、最新Wi-Fi 6無線網路、Mesh網狀無線網路隨處用
根據現代人各項使用網路的痛處,以及切合目前在家防疫的需求,台灣大寬頻推出「防疫短期」專案,6個月約期每月只要699元起,除了享有120M上網速度不限流量之外,還有免費的4K Android機上盒,近萬部MyVideo優質好片看到飽,更享有防疫級安裝,工程人員進屋安裝前將依國家級防疫規格清潔、消毒,讓你享有高速、超值、最安心的上網體驗。
更棒的是,每個月費用270元的Disney+隨選影音串流服務,防疫短期專案也提供3個月無限暢看!讓使用者能夠享受迪士尼、漫威、星際大戰、皮克斯、國家地理、Star等六大影視娛樂品牌,讓您在家防疫不無聊!

若網路需求較高,如多人大家庭、透天厝……等,不妨考慮「Wi-Fi滿屋」專案。此專案能夠免費租用1台Mesh子機,與原有的Wi-Fi功能數據機一同提供更好的訊號覆蓋範圍,1G高頻寬速率方案更能夠免費租用2台。Mesh Wi-Fi透過無線方式相互連結母機與子機,不必為了安裝有線網路破換家中既有裝潢,即可立即提升訊號覆蓋範圍,且使用同一個SSID即可全屋無線漫遊,不用手動切換方便許多。

更棒的是,只要申辦「Wi-Fi滿屋」500M速率以上的寬頻方案,直接升級為最新的Wi-Fi 6無線網路,相較前一代Wi-Fi 5快兩倍、傳輸延遲更低、容納更多裝置同時連線、更省電,且相容於近期1~2年所購買的裝置。若是不需要Mesh子機,還可以選擇雲端遊戲平台GeForce NOW白金方案6個月+羅技有線搖桿、奧創插座+momo紅利金最高1,000元、Uniigym體感健身課程一年、瑪帛電視電話3個月等好禮任擇一,輕鬆在家玩遊戲、購物、運動、與親友聯繫!


台灣大寬頻性價比高,領先其他同業
根據調查,多數人每月願意負擔的家庭網路費用為新台幣千元以下,比例超過八成,整體平均金額為新台幣656元。台灣大寬頻每月只要699元起,就可以享有120M網路和免費借用1台Mesh子機,最快的1G頻寬每月也只要999元,而且1G寬頻方案可免費借用2台Wi-Fi 6 Mesh子機,相較老牌電信1G上網每月2,399元,可說是十分划算。

除了提供優質且吸引人的上網方案,台灣大寬頻更重視上網品質,使用HFC混合光纖同軸網路,選擇成本較高、傳輸穩定的光纖作為骨幹網路,最高可以申請1G速率,且可供裝區域比老牌電信更多。免電路月租費、不限流量,數據機直接內建路由器和Wi-Fi無線網路功能,開機即上網,不用額外購置無線路由器,更不必費心繁雜設定。
還在煩惱在家防疫該如何選擇快又穩定、方案超值的家用網路專案嗎?台灣大寬頻是您的優質首選,立即使用、高速上網、影視資源、無線網路等多個願望一次滿足。
台灣大寬頻【防疫短期】專案請點我
台灣大寬頻【Wi-Fi滿屋】專案請點我
更多方案請洽台灣大寬頻 網路門市 請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