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台灣是缺電,還是太「浪費」電 —— 拼命蓋電廠其實不見得有用

台灣是缺電,還是太「浪費」電  —— 拼命蓋電廠其實不見得有用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用電量連連創歷史新高,這個夏天,我們可能會缺電嗎?又到底是誰,吃掉這麼多電?有可能要他們吐出來嗎?

爭議近40年,核四在今(4)日將第一批燃料棒運出廠外,準備運往美國異地保存,其餘燃料棒也預計在2020年前分批運到國外。而少了燃料棒,也代表了核四將正式走入歷史,為此國內也出現質疑聲浪,前總統馬英九就表示,這是一項錯誤的決定,連美國商會發表白皮書都呼籲需要像核四這樣的機組,以備不時之需,政府不應該再「裝糊塗」。少了核四這個全台最大的核電廠,未來的台灣會正式邁入「缺電時代」嗎?

今年5月,台灣提早進入夏季,全台均溫來到了27.11度,創下55年來同期最熱的紀錄。而氣溫一上升,連帶跟著攀升的就是用電量。5月,台電幾乎天天公布全台用電量又破歷史新高,歷年5月用電最兇的前10名,就有9次發生在今年。

連日的高用電量,也使台灣的電力供應還沒進入夏天就備受挑戰,半年內有將近一個月(29天)供電亮起橘燈,來到備轉容量率6%以下的「警戒狀態」(根據經濟部訂定標準,備用容量率需在15%,才算在安全範圍內)。不過對於台灣的供電問題,行政院長賴清德日前表示,台灣目前所發的電並不是不夠用,而是「剩得不夠多」,沒有外界擔心的缺電情況。

「缺電」、「限電」的報導與評論沒停過,每一次的跳電【註】,都讓人心驚,是不是電不夠、又要限電了?

「不缺電」的台灣,電力為什麼不夠用?

「不是電不夠,只是剛好發生在5月。」

台電發言人徐造華接受《關鍵評論網》訪問時,對於缺電問題,答得謹慎。徐造華解釋,今年5月熱來得太早,有連續14天攝氏35度的高溫,一直都沒有下雨,住商冷氣幾乎全開,和夏天的用電情況差不多:「我們預測今年的尖峰用電是3691萬瓩,5月最高用電量是3677萬瓩,大家會想,5月的用電量都這樣了,之後怎麼辦?」

不過偏偏就在用電量超出預期的5月,台電卻有部分發電機組,因為定期歲修的緣故,預計6月才能歸隊,趕不及在5月救火。更慘的是這時又遇到機組接連出狀況:今年5月23日,民營的和平電廠1號機發生破管故障,加上興達、大潭、大林電廠3部機組當時仍在歲修,一共減少267.8萬瓩供電量,導致當天的備轉容量率來到了4.32%。

不過在5月底,火力機組陸續歸隊、核二2號機組也在6月中旬加入供電行列,台電多了相當於5部台中電廠火力發電機組的供電容量(約280萬瓩)。負責電力調度、台電副中央調度監鄭有財表示,如果沒有類似815大停電這樣重大意外發生(當時造成遍及19縣市共668萬用戶停電、838萬戶輪流停電),今年供電雖然比較緊澀,但是「沒有問題」

不過,今年夏天其實不是第一次台灣出現「用電危機」。2012年台灣全年供電充裕,不過到了2016年,供電充裕的天數降為126天,2017年則只有53天,其他時間不是供電吃緊、就是供電警戒。2017年秋季(9月底、10月初)甚至有連亮15天「供電緊戒」橘燈的紀錄,為此台電也坦承,去年7.5%的備用容量率,是「比較低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鄭有財坦言,「用電的成長,超乎我們的預期。除了經濟成長佔了相當大的因素,另一個就是極端氣候的結果,像是今年5月底的高溫,讓台電頭一次創下同期用電歷史新高的紀錄。」根據台電資料,今年截至6月13日,用電量比起去年同期成長了4.18%。

用電不減反增,那麼相對的電力開發,狀況又是如何呢?

台電表示,為因應能源轉型,電力建設有一定的時間期程,蓋一個電廠從規劃、經過環評、再到施工運轉,前前後後需要8到10年的時間,而目前「過程並不是很順遂」。相較於這兩年來高溫、用電量的成長,台電也坦承供電成長「的確是有點落後」,導致這幾年較低的備轉容量率。

「缺電」分2種,不是拼命蓋電廠就有用

不過,長期關注台灣能源政策、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洪申翰指出,除了電源的開發,更要靠著「有效率」的電力分配,達到供電平衡。

「傳統的作法是(電力)需求有多少,就發多少電,需求是不能調整的。」不過洪申翰認為,「為了非常非常少的尖峰時刻,去投資很多的電廠,這是沒有效率的電力配置。因為我需要的,可能只是那一個小時(尖峰時刻)的用電。」

洪申翰解釋,台灣的用電危機其實並不是「天天上演」,主要還是集中在每年最熱的某幾天、少數的尖峰用電時刻,會因為用電增加直逼最大供電能力,造成供電吃緊。台大風險中心研究員趙家緯分析指出,2017年雖然供電警戒的天數達102天,但若細部來看,實際警戒的時數總計為99個小時,佔全年時數的1.13%。

而又是哪些用戶,造成這些「缺電時刻」?

過去五年,台灣電力的成長除了在2015年短暫的下跌,多數的時間都以近2%的成長率飆升,超乎台電預期1.5%的用電成長。工業用電成長幅度最高,但住宅用電也不遑多讓,貢獻比例逐年上升,幾乎快追上商業用電。而在2016年,住宅用電更是不尋常的「大躍進」,一年就成長了5.46%,當年用電成長率首次超越工業部門。

用電成長率-v更新數據2

而根據能源局統計,台灣用電大戶仍為工業用電,2017年,工業部門就佔總用電量的53.98%,其中又以電子業為大宗(去年光是電子產業,就佔去近兩成全國總用電量)。

用電比例-v更新數據4

不過,工業部門的高用電量,其實並不是台灣供電警戒的唯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