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東南亞史並非進化論式,而是「植物文明」自我成長史

《亦近亦遠的東南亞》:東南亞史並非進化論式,而是「植物文明」自我成長史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東南亞從史前時期開始歷經數千年,持續著自給自足的村落型態,是一個受惠於大自然的恩澤,不用煩惱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的地區,但也因長期對外保持靜默,導致始終不被其他地域所熟悉。

文:石澤良昭(いしざわよしあき)

自然環境與獨特的生活文化

讓我先向各位說明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中南半島境內雖然沒有高聳的山岳,但地表高低起伏,地形縱橫交錯。境內各條規模不一的河川大多由北方流向南海,途中流經許多深邃的溪谷、湍急的瀑布及平緩的淺灘。靠近海岸的平原地區被幾條山脈分割成數個區域。

三大島嶼蘇門答臘、爪哇及婆羅洲相互鄰接,與中南半島隔著淺海相望;馬來半島呈南北向長長延伸,位於印度洋到太平洋的通路上;南洋群島多為火山島地形,至今仍然持續噴發中的島嶼不在少數。

廣闊的大海包圍了東南亞各地,受惠於內陸海洋的優越地理條件,居民們得以利用海洋聯繫,各地傳統文化相互交錯,居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看到許多共通性。

東南亞的住民們利用雨林氣候特有的風向交替特徵,駕駛著單側或雙側架有腕木的獨木舟(Outrigger canoe)往來各地。其後,開始利用帆船或中式帆船(戎克)前往中國、印度、波斯灣及阿拉伯海等地進行貿易。交易活動使地區與地區間愈加活絡,沿岸逐漸形成港市,一些港市甚至發展成為地區性的小國家。

以這些港市的歷史發展來看,柬埔寨的扶南國(約一世紀~七世紀左右)位於中南半島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同時擁有經營農耕的腹地;室利佛逝 [1](約七世紀~十一世紀左右)位於蘇門答臘中部,靠近麻六甲海峽;滿者伯夷(一二九三~一五二七年)位於爪哇島東部,以上三者皆是受惠於熱絡的海洋貿易與交流活動形成的港市國家。各國的商人陸續來到這些港市進行貿易,穆斯林商人駕駛著阿拉伯帆船(Dhow)來到東方,繼之唐代(六一八~九○七年)後期到宋代(九六○~一二七九年)以後,中國商人也利用中式帆船前來進行貿易。

如同前文裡介紹過的,中南半島的山岳地帶有著深邃溪谷,由北方流向南方大海的大型河川與匯流的中小型河川在溪谷中不斷地沖刷,形成河階和平原,甚至是廣闊的三角洲,帶進了肥沃的土壤和豐富的礦源,不但可用來栽培穀類、油性植物、甘蔗、橡膠等作物,也是石油、石灰、鐵、鋁礬土、錫、鎢等珍貴礦物的礦床。

東南亞全境炎熱潮濕,最熱的月份甚至可能超過攝氏四十度,平均氣溫約二十八度,年雨量在一千四百到一千八百毫米之間,即便如此有時降雨量差異甚大,特別是雨季和乾季分明的地區常有降雨不規則的情況。稻田耕作是居民的生活中心,更具體來說,居民的生活是以農業為中心,有地理學者甚至將東南亞地區評為「植物文明」的世界。居民們以自己種植的農作物作為糧食,住在用木材、竹、秸稈、土等材料製作而成的木造家屋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除了越南,大多數的民宅皆為高架屋。

在這裡日常生活可見到男女緊密共同作業,就經濟活動來說,女性負責主要的家庭事務,從育兒到稻米收割皆一手包辦,實質上具有相當充分的決定權和自主權。

村落建立在河岸的沙洲和平原上,構成基礎的經濟和社會單位。村民們擁有有私人土地,也共同持有土地,維持著相互扶持和共同生活的傳統習慣,直到現在的農村仍然具有這様的機能。

東南亞各地的宗教信仰同樣地具有共通性,在接受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大型宗教之餘,地方上的精靈信仰、祖先崇拜、土地精靈、地母神信仰、山岳信仰仍未消失,各種祭禮的場合常看到這些信仰的影子。特別是在舉辦與農業有關的祭典時,很多村落會根據陰曆舉行祈求雨季到來或是農作物收成的祭典,祭典時會有板羽球、跳繩、男女的歌唱或舞蹈等慶祝活動。

東南亞的生活史故事

那麼,了解這様的東南亞歷史的意義究竟在那裡呢?

以歷史的觀點思考現在的東南亞世界如何形成,這個地域,這個國家,或是這個民族,究竟歷經過怎樣的時空才形成現今的樣貌?答案必須透過一步一腳印的史料挖掘和歷史建構才能求得。而若要思考東南亞人民的生活史是如何被形成,雖然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還是有必要一提:傳統是長年累月的累積下建立的,有傳統作為根基,才能形成今日所見的日常生活的樣貌。這個形成傳統文化的地域迎來了外來文化,在擷取外來文化的同時,仔細地推敲著這些文化對自己是否有好處,然後做出取捨。

農業是支撐東南亞居民生計的基礎。例如:柬埔寨在六世紀左右引進印度的犁,當時也已經存在著用畜力犁耕的技術,居民們引進外來的農具加以改良,讓它們適應東南亞的土地後持續使用至今。當地基本上是以雨水為主的水田稻作和儲水灌溉為主,也有少部分的火耕農業。這様的耕作型態一直維持到帝國主義國家引進熱帶農業栽培後,才有大幅度的改變。

讓我們跟同一時期,也就是西元一○○○年左右的世界人口比較看看。中國正是在宋朝時期,擁有印刷術、火藥、羅盤等三大發明,是首屈一指的文明先進國。在西方,誕生於七世紀的伊斯蘭教已經擴展到伊比利半島,形成伊斯蘭文化圈;各大都市中學者和文人們聚集,研究希臘的古典文獻;當今世界的「主角」歐洲當時還僅是落後的地區,甚至還沒有開發出讓家畜過冬的技術呢。日本又是什麼情況呢?世界最早的小說《源氏物語》(十一世紀初完成)在京都問世,象徵著優美的宮廷文化開花成果。根據推估,西元一○○○年時世界人口約有二億五千萬人(根據二○○○年一月三日的《讀賣新聞》報導)。其中,世界最大的都市哥多華(Córdoba)[2] 約有四十五萬人,中國北宋的首都開封約有四十萬人,君士坦丁堡(今日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約有三十萬人,吳哥城約有二十萬人,京都約有十八萬人左右。

004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水利都市吳哥寺:不僅是大水庫巴萊,南北長一千三百公尺、東西長一千四百公尺的護城河也蓄滿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