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票日倒數 倒數
0
23
11
50

前往選舉專區

為同志平權而走:從美國「石牆騷動」,到台灣「女權火照夜路」

為同志平權而走:從美國「石牆騷動」,到台灣「女權火照夜路」
Photo Credit: Shih-Shiuan Kao@Flickr CC BY-SA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同志遊行對大部分異性戀者可能覺得事不關己,然而這卻不僅只是同志的事。本文除了要邀請讀者們一同上街為平權而走,也要由遊行的歷史和意義出發,說明為何「不論是不是同志,也都應該參與同志遊行。」

2018年的七場同志遊行已經走完了兩場。他們分別是:3月24日的台南彩虹遊行、5月26日的宜蘭驕傲大遊行9月29-30日的花東彩虹嘉年華、 9月29日的新竹彩虹文化季、 10月27日的台灣同志遊行、 11月10日的台中同志遊行,以及11月25日的高雄同志大遊行。

大部分異性戀者可能覺得事不關己,然而這卻不僅只是同志的事。本文除了要邀請讀者們一同上街為平權而走,也要由遊行的歷史和意義出發,說明為何「不論是不是同志,也都應該參與同志遊行。」

美國同志運動的起源,其實和女性主義以及性解放運動有很大關聯,所謂性解放其實是「由性別、性傾向、性關係而受到的壓迫中解放出來」,而非只是保守派人士想像的那樣(其英文可以是Sexual revolution或Sexual liberation,前者是用性的革命來描述,後者有擺脫壓迫、獲得自由的意味)。

其實性解放的脈絡可以從1960年代的避孕藥談起,根據維基百科,當時避孕藥開發上市之後,女性主義開始由女性的家庭角色和工作權益,轉而爭取身體自主權,另外,美國最高法院於1973年,更在羅訴韋德案(英語:Roe v. Wade)中判決,認定女性的墮胎善受憲法保障的。擺脫被當成生產機器的壓迫,得以掌握身心的自主權,這才是所謂性解放運動的部分起源和意義。

美國的同志運動如何開始?

那同志運動又是怎麼開始的呢?這就要說到著名的「石牆騷動」了,這是發生於1969年6月28日,在美國紐約市格林威治村「石牆酒吧」,因政府、警方和社會長期歧視打壓同志而起的一場示威衝突。石牆騷動被認為是美國史上首次性別弱勢群體的反抗,也被認為是美國以及全球同志平權運動的開始。

當時的社會,是極度歧視和不平等的,和同性的接吻、牽手、擁抱或變裝都是違法的,甚至連出現在同性戀酒吧也都可以是被逮捕的理由(可能目前許多反同人士還是活在這個年代?),甚至工作上完全不能透漏自己的性傾向等等,甚至同性戀仍尚未除病化。

11張圖看懂「同志受迫醫療史」及醫界如何看待同志人權

一次又一次的警方惡意臨檢和社會的歧視與打壓之下,終於爆發了這場抗爭。示威結束後是平權運動的開始,第一次的同志驕傲遊行(gay pride)由石牆運動者們帶頭,超乎意料之多的人數揭開了同志平權的新頁。隨後人們發起各式同志平權組織,爭取合法的地位和基本的權益。相似的組織在加拿大、法國、英國、德國、比利時、荷蘭、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相繼建立。間接或直接促進了歐美各國的同志平權以及各國的同性婚姻。

時至今日,站在這股平權浪潮的最前端,被譽為亞洲第一的台灣,有著被外媒讚為全亞洲最大的同志遊行,和亞洲最先通過同婚的成就。雖然也面臨著反同公投的威脅,但每一場同志遊行都是一個看見、一個了解和平權的起點,向歧視的公投說不之餘,也讓我們一起踏上街頭參與遊行吧,平權絕對不只是同志的事。

AP09103103857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女權火照夜路,點亮台灣的同志遊行

回過頭來,被外媒盛讚是亞洲最大規模的台灣同志遊行又是怎麼開始的呢?這故事得由1996年12月21日的「女權火照夜路大遊行」說起,當時女權運動者彭婉如遇害震驚各界,女權團體便發起這場遊行,爭取婦女夜行的權利,當時也有數百位同志參與其中,其口號為「婦女要夜行權,同志要日行權」,即為台灣同志遊行的小型同志遊行。

接著,立法院在1996年12月底通過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教育部也成立「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並且規定學校必須有兩性平權教育時數,此即性別平等教育法之法源。(後來2000年時,屏東高樹國中葉永鋕因性別霸凌而亡,才讓此法案由「兩性平等」納入不同性別氣質、性傾向、性別認同,而成為之「性別平等」教育法。然而2011年同志遊行時,卻發生鷺江國中楊允成同學因不堪性別霸凌而輕生的悲劇。可見多元性平教育之重要性和急迫性。)

現在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人身安全,也是經過前輩們的血淚和無盡的努力才得以實現,可見每一場讓社會進步的運動,都是身為一份子的我們應該義不容辭的責任。即便不是婦女,當時也參與了女權遊行;即便不是同志,為了更平等的社會,也應參與各地的同志遊行。

時間來到2003年,「台北同玩節」舉辦了第一屆的同志遊行,這不僅是華人社會的第一次,更是台灣第一屆的同志遊行,雖然只有兩千人參與,仍具有「被看見」的平權象徵意義。隨後由台灣同志遊行聯盟接手承辦,規模逐年成長,並在2017年達到12萬人的歷史新高。同時,高雄、台南、花東、宜蘭、台中、新竹等等之同志遊行或活動也開始遍地開花。

這條平權之路從來不好走,從一開始的石牆騷動、台灣的婦女夜行權、到同志遊行,可謂篳路藍縷。歷年來的主題:例如爭取平權、消弭歧視、支持各式性少數或弱勢群體、婚姻和家庭權益、法律政治上的平等權益,到近年來關注的多元性平教育等。至今,人們依舊得面對無所不在的歧視,因此,遊行的意義不僅是為了一個更平權的社會,也是讓原本不被看見的弱勢群體有一個被看見與發聲爭取權益的機會和向當政者發聲的機會,不論是否是同志,都一起站上街頭吧!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