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28年,WHO再修訂《國際疾病分類》:跨性別不再是精神疾病、多了「電玩成癮」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不是世衛組織第一次糾正過去的分類。同性戀在1948年被《國際疾病分類》列為精神障礙,但在1970年代被刪除。
世界衛生組織(WHO)18日公布最新一版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1),歷史性地將跨性別人士從精神病中除名,改為列在「性健康」的章節之內,意味跨性別人士將不再被視為有精神病,能夠減少對跨性別人士的污名化。不過在這次的新分類中,「電玩成癮」卻被列為新型的心理疾病。
根據聯合國一份新的分類目錄,跨性別人士不應再被視為精神病患。跨性別人士是指心理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相反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昨天發布一則新目錄,其中涵蓋5萬5000種疾病、傷害和死因,他們將「跨性別」一項審慎重新分類。
這份目錄仍須經聯合國成員國通過,所謂的「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如今被劃分在「與性別健康有關的狀態」下( conditions related to sexual health),而非「精神、行為及神經發展失調」(mental, behavioural and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一類。
「我們期待(重新分類)能減輕污名。」世界衛生組織(WHO)旗下生育健康及研究部門協調人賽依(Lale Say)告訴法新社。世衛組織表示,性別不一致特徵為「個人經驗所造就的性別與原生性別,存在顯著且持續性的不一致」。
賽依說:「我們認為這將減輕污名,可能有助於讓社會更可以接受這些人。從精神狀態失調項目中剔除,甚至可能更容易取得醫療照護。」
成員國將於明年5月日內瓦世界衛生大會(World Health Assembly)上提請批准這份文件,若經採納,會於2022年1月1日生效。
國際統計研究中心於1893年通過了第一版的《國際疾病分類》,已經成為國際通行的流行病學調查、衛生管理和臨床診斷的標準和工具,代表著人類對各種疾病的認識。上一個版本的修訂是在1990年5月,該分類被超過2萬篇科學文章引用,並被全球100多個國家使用。
《立場新聞》報導,《國際疾病分類》在過去數十年來一直改進,在1948年推出的第六版,曾經將同性戀分類為精神病,認為這是偏離常態的人格障礙,到70年代同性戀才從疾病分類系統中移除。
2018年的最新分類版本,會將「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從精神障礙中除名,並改為列在「性健康」(sexual health conditions)的新章節之內。世衛表明目前的證據已清楚顯示「性別不一致」並非精神病,若繼續將之列在精神障礙之內將造成對跨性別人士的污名化。
賽依強調,這次的修改並非只為順從病人組織的要求,世衛同時參考了外部顧問、專業團體等意見,加上科學實證等資料,才作出這項決定。她相信跨性別人士接受到的醫療照顧不會改變,反而可能因為污名化減少,令跨性別人士更願意主動尋求醫療照顧。
無法控制想玩遊戲的衝動,WHO列為21世紀新疾病
不過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的目錄,正式承認「電玩成癮症」(Gaming disorder)為新型心理疾病,認做為依賴症的一種。
WHO定義的「電玩成癮症」具有以下特徵:
- 無法控制想玩遊戲的衝動
- 比起日常生活與其他活動,相對更重視遊戲
- 即使出現發生負面後果,仍然想繼續玩
分類指出,行為模式的嚴重程度若足以導致個人、家庭、社會、教育、職業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重大損害,症狀至少持續12個月,則可以診斷為患有「電玩成癮症」。
共同社報導,由於隨著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普及,電玩成癮不斷蔓延,在世界各國已成為問題。
WHO負責人指出,「有估算顯示玩遊戲的人中有2%至3%存在電玩成癮症」。之前沒有正式的疾病名稱,此次通過列入作為國際標準的疾病分類,負責人強調,「期待在各國的診斷病例增加、推進研究,能有助於確立治療方法」。
不過,新的分類標準也引起兩方爭論。
《紐約時報》報導,反對者如英國心理學會發言人哈維( Joan Harvey)提出警告,家長無須過度恐慌,並不是所有一玩遊戲就好幾小時的孩子都屬於電玩成癮,否則的話,醫院會擠滿莫須有的求診人潮。
臨床心理學家比恩( Anthony Bean)則說,將電玩成癮症列為一種疾病還言之過早,根據他的經驗,沉迷電動更像出自抑鬱與焦慮,當焦慮與抑鬱症緩解時,沉迷電動的程度也跟著下降。
比恩也說,WHO的新分類太過廣泛,沒有充分描述電玩成癮的輕度、中度與重度症狀;更重要的是,診斷電玩成癮可能變成臨床醫師非常主觀的判定,畢竟多數臨床醫師可能不了解電玩,也沒有過沉浸電動世界以知曉患者心理的經驗。
比恩說,他不是說電玩成癮並不存在,他只是認為將電玩成癮列為病症,似乎為所有一切打開通往疾病的大門 — 看太多足球賽、做太多研究,都有可能被列為行為成癮。
《聯合報》報導,台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創會理事長柯慧貞指出,將電玩成癮列入精神疾病有正反效應,國際上討論許久,好處是能即時預防兒少成癮帶來的身心症狀,壞處就是使孩子被標籤化。
不過,美國電玩成癮住院治療機構(reSTART)的聯合創辦人凱西(Hilarie Cash)則認為,早就該將電玩成癮視為精神疾病了,這樣才能引起公眾足夠的重視並進行預防。

目前全球有超過20億的電子遊戲玩家,《美聯社》指出,WHO估計其中有2%至3%的玩家會在「成癮」的界定內,不過研究「電玩成癮」30年的行為成癮學家科爾曼(Mark Griffiths)博士認為,電玩玩家「成癮」比例可能不足1%,且其中多數患者可能伴有其他潛在問題,如抑鬱症、雙向情感障礙、孤獨症等等。
【一圖看懂】HCG免治馬桶:全新電解除菌水潔淨科技,全方位抗菌守護屁屁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居家清潔馬桶,總是讓你覺得繁瑣又疲累嗎?每天如廁的馬桶,清潔及抗菌能力可是比任何其它家具、家電更重要。選擇有效抗菌加上舒適的體驗節能的設計,就能讓你在家放鬆解放的時候,心情也一起上天堂啦!
根據BBC報導,在2010年時,英國舉辦了一次讓民眾選出史上最偉大發明的投票,其中抽水馬桶排行第九名,比引擎還高一名。
作為史上最偉大發明第九名的抽水馬桶,前身可以追溯到西元前的羅馬時代,從只是一個有排水系統的溝槽,到現代化的獨立抽水馬桶,我們觀察到除了科技的進步,以及人們對如廁時舒適度的要求之外,近年來更進化到必須具備可以主動去除病菌、維持整體潔淨的種種設計,畢竟馬桶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與身體親密接觸的家電,要怎麼讓人用得乾淨、舒服又健康,就是身為馬桶的使命。

電解除菌水,加碼抗菌超乾淨
每天都要和屁屁親密接觸的馬桶,清潔之餘還能主動抗菌、杜絕二次污染很重要。HCG免治馬桶的抗菌潔淨科技,與工研院產研合作全球首創電化學除氯技術可以將自來水電解之後,把氯轉化成無害氯離子形成的電解水,在清除污垢的同時,也達到除菌的作用,整個過程都無需使用任何化學藥劑或清潔劑;更棒的是,電解除菌水在一段時間之後,就會自動還原成自來水。乾淨、抗菌、安心、安全,討厭的壞菌不見了,也不會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帶來更多負擔。
全然的舒適體驗,屁屁最知道
每一次使用馬桶,你都花上多少時間呢?無論時間長短,HCG希望為每一次的如廁體驗,帶來純粹的放鬆和舒適。HCG使用全球唯一可促進微循環之生物能陶瓷材料製成座墊,能放射4-14微米遠紅外線光波,促進人體血液循環,預防久坐之後腿部痠麻。還有聰明的負離子循環除臭,一入座便感應啟動,不用擔心臭味擾人或自擾。
恆溫節能不浪費,對地球好對錢包更好
寒流來襲時,突然接觸到冰冷的馬桶座墊而被嚇一跳的感覺,是許多人的共同經驗。HCG免治貼心暖座功能,一坐下就好溫暖,搭載瞬熱式溫感水洗利用陶瓷瞬間加熱技術有效節能30%,不會因持續加熱浪費能源,也不會為了節能而忽冷忽熱,使用流動活水更為乾淨衛生。讓你在使用馬桶的時候,不管是肌膚接觸到的地方,或者是心裡的感受,都是恰到好處的最佳溫度。
前一陣子,公共廁所要升級成免治馬桶的議題,讓大家紛紛討論起馬桶該有哪些先進設計,才能讓人用起來舒適又安心。其中最多人在乎的,莫過於馬桶的清潔問題,HCG免治馬桶採用抗菌樹脂材質便座,免除衛生隱憂,如座更安心舒適,第二道清潔防護,利用電解除箘水,自主清潔、抗菌,整體材質都通過SGS檢驗測試,有效抗菌程度高達99%,再加上唯一落實全機台灣在地生產製造,不混充國外代工的高保障品質,全方位提升衛生標準、滿足使用者需求的HCG免治馬桶,就是新世代家庭中,守護屁屁的最佳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