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和其他菁英名校壓抑亞裔人數,是因為歧視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哈佛這些學校刻意的壓制下,亞裔學生還是在長春藤佔了二成左右,遠超過美國人口中亞裔只有5.6%比例,如果不「動手腳」,哈佛會像加州理工一樣,超過四成是亞裔學生。
文:普通人的自由主義
最近有幾個美國亞裔學生申請大學的新聞,很讓人注意,我來幫大家注解一下重點。
比較受注目的是哈佛被亞裔學生告入學歧視的新聞,因為證據太充足,原告要法官不用審判了,直接判哈佛違法。證據力多強大呢?連哈佛自己內部在2013年的分析報告,都說對亞裔有不公平的標準。原告找來的專家,杜克大學經濟系的阿西迪亞科諾(Peter Arcidiacono)出具的專家報告說,一個錄取哈佛機率為25%的亞裔學生,如果其他條件一樣,只是換成白人,錄取率變為36%,換成拉丁裔的話,提高為77%,而換成黑人的話,錄取率則高達95%。
哈佛在評估申請學生的時候,分成幾大類來評分,如「學術成績」、「課外活動」、「運動」和「人格」(Personality)等。凡是只要有相對客觀標準的,錄取的亞裔學生作為一個族群,表現都超過其它族裔,但哈佛「動手腳」的方式,是在相當主觀的「人格」一項,把亞裔打低分,而達到壓抑亞裔學生人數的目標。也就是說,在哈佛招生辦公室,在面談校友的評量表裡,亞裔作為一個族群,「人格」較差!沒有人知道人格的標準何在,也許,哈佛應該還要追加被告「毀謗」一罪。
哈佛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沒有在認罪的。校長最近發了電郵給校友,加碼強調哈佛對學生族群多元化的承諾。也就是說,不管你們怎麼講,我們就是要繼續壓抑亞裔學生人數。哈佛找來的專家證詞,是柏克萊的大牌經濟學家卡德(David Card)。卡德示範了如何用資料、用模型,把一個不利的事證轉成有利的說法。但是卡德是把自己的名聲給砸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阿西迪亞科諾對卡德的反駁。裡面有許多卡德「不誠實」的證據。講一個比較誇張的,卡德把哈佛自訂的人格分數也計入模型,說控制了「人格」這個變數後,亞裔學生並沒有面臨比較高的標準。廢話,「我沒有歧視你,只是剛好,在我訂的評量標準裡,你們的分數都比較低而已。」
更大的議題是,為什麼哈佛,或是大部份的菁英名校,多少都在壓抑亞裔人數?
很多人把哈佛的舉動,直接比為20世紀初長春藤名校限制猶太人數目的惡行,但猶太人固然和今日亞裔一樣,有著較佳的學業成績,引人側目,但彼時社會尚有非常明顯的排猶情結(anti-semitism),猶太人被公然排擠的現象非常普遍。然而這是民權運動前的事,美國經過法律的修改和社會運動的洗禮,「種族歧視」是相當嚴重的指控,今天的哈佛,或是其它一樣限制亞裔人數的名校,不致於因為主導的白人內心歧視亞裔,而出手限制亞裔名額。
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這些菁英名校的主政者,打心裡相信「多元化」,決心要扶助在歷史上受過不平等待遇的黑人和拉丁裔,甚至認為幾百年的不公平、不正義,拿哈佛的名器來幫助他們,等到這些受扶助的黑人、拉丁裔因高學歴能在社會上立足之時,歷史的錯,就可以真正得到彌補。
但成績還是差太多了。在哈佛這些學校刻意的壓制下,亞裔學生還是在長春藤佔了二成左右,遠超過美國人口中亞裔只有5.6%比例,如果不「動手腳」,哈佛會像加州理工一樣,超過四成是亞裔學生。粥就這麼多,亞裔吃了,非裔就沒了。對於以身為教育美國領袖的機構自居的長春藤盟校,不能接受校園環境是這麼地和真實社會「脫節」的情況。他們還振振有詞的說,學生組成有多元化,這些未來領袖才有多元化的視角,成為全方位的人材。我不相信這套,充滿偏見的,就算身邊同學再多元化,他們也不會改變。是人材、是領袖的話,根本不用人造的多元化環境,就自然會悲天憫人。

但講到亞裔學生組成比例,就不能不講另一個新聞。
紐約的公立高中,有所謂的八大名校。大部份的初中生都就近在住家附近升高中,但這八大名校,是全紐約的初中生都可以唸,只要他們考試分數有到,而且只看一個考試成績。因為考試取才的結果,這八大名校,都變成大學名校的搖籃,裡面最知名的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一年就有十幾個畢業生進哈佛,我們愛荷華州,一整個州,一年都不到三個高中生進哈佛!但因為入學只看考試成績,想當然,亞裔學生趨之若騖,為求進大學名校,擠破頭也要先進這八大名校,補習、家教,能做的,亞裔家長都拚命做。
結果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組成現在超過七成是亞裔,不引人側目才怪。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引人注意的問題,而是政治攻防的問題。極左派的紐約市市長,打算搞新政策,廢除八大名校的入學考試,把入學名額直接給所有初中前7%的畢業生。因為有些區的初中,亞裔打死都不可能去唸,政策如果通過,史岱文森高中就自然地「多元化」了。
大學裡,也有所謂的亞校(Asian School)。因為公投的原因,加州的州立大學不准用種族作為入學考量,所以柏克萊、UCLA這些公立名校都有四成的亞裔,加大爾灣分校(UC Irvine)甚至超過一半都是亞裔,而被戲稱為UCI - 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而加州的亞裔人口,才不過是總人口的一成多。經濟學家科文(Tyler Cowen)猜測,哈佛這些限制亞裔人數的手法,是為了避免成為亞校。但一個學校被貼上亞校的標籤,會有什麼壞處呢?科文從財務的角度來看,亞裔的畢業生普遍不像白人一樣,會對學校有慷慨的捐款,一旦變成亞校,白人學生就會比較不想唸,沒有白人學生,未來白人的捐款就會斷流。
Tags:
【圖解】在台灣,等一項癌症救命新藥需要等上超過700天,而日本最快只需要60天!台灣人,你真的有「命」等嗎?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等一項救命的藥物,需要多久時間?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健保正式給付生效,如癌症創新新藥等重大疾病藥物,平均需等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日本,則是60-90天內。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生了病,想要用到新研發的救命藥物,病人需耗時等待。台灣人,真的有「命」能等嗎?
2022年中,余苑綺因癌症過世,不僅讓演藝圈許多粉絲與親友不捨與難過,也讓許多同是癌症病友的患者與家屬,感到忐忑不安。余苑綺從2014年罹患直腸癌後,立委余天耗費數百萬就為替女兒挽命,甚至四處奔走希望爭取美國最新的抗癌藥物,可惜最終未能等到就已離世。
看得到卻用不到的救命新藥

事實上,類似遺憾在台灣時有所聞。即使國外屢有救命新藥問世,台灣人卻不一定能使用得到。根據數據顯示,在日、韓、以色列、加拿大等11個高所得國家中,台灣的肺癌存活率在高所得國家排名倒數第四,只有日本的一半;攝護腺癌存活率為倒數第一、乳癌倒數第二,胃癌則輸日本、韓國。若以平均餘命來看,台灣也比日本短少三年。
國人平均餘命、癌症存活率等指標,落後其他國家,健康投資不足也是一大原因。若與鄰近的日本比較,日本整體醫療支出佔整體GDP比例為11%、其中強制性醫療保險支出8.3%、藥費支出2.3%,而台灣則是6.1%、3.5%、1.2%,三者占比皆低於日本。
慢性病、罕見疾病甚至是現今新興癌症治療趨勢,如免疫療法、精準醫療等,亟具突破性、療效更佳的治療,在健保資源有限下,被限縮給付,導致病人只能自力救濟,自掏腰包使用。

為什麼新藥新科技導入台灣那麼難?

健保業務也包含引進新藥及新科技,但為什麼仍讓新藥新科技導入受阻?首要原因就是健保財源不足,進而排擠新藥引進。雖然每年的健保預算相較25年前開辦時的2000多億元,已成長到8000億元,但醫療費用年年成長,仍跟不上如雨後春筍增加的治療項目。台灣整體藥費支出早已偏低,新藥預算更是嚴重不足,不但零成長,甚至還負成長。
財務衝擊下,造成新藥給付審理流程頻頻卡關,許多國外原廠新藥因台灣議價空間小,使得引入時程拉長、健保給付條件越趨嚴格。許多效果良好的藥品,卻因支出費用高,在健保現有預算限制下,只得限縮藥品的給付範圍,讓可使用的病人族群也連帶限縮。
無法與國際治療標準接軌的台灣

新藥納入給付前都得先進行「醫療科技評估」(HTA),意即評估新藥引進是否具有成本效益,但常常因財務衝擊大,在醫療科技評估(HTA)這關就被擋了下來。依據2019年藥品查驗中心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顯示,僅3成癌症患者所需用藥能獲得健保給付。
影響的不僅是個人減少延長生命機會,也讓台灣用藥標準大幅落後先進國家。根據統計,台灣新藥從申請日到入健保給付生效,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創新藥物,平均審查需超過700天;而鄰近國家的日本,則是在60-90天內。
尤其,相較於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的藥品適應症,台灣健保給付的藥品適用範圍,因為預算相對限縮,僅部分適應症可以納入健保,未納保之適應症的病人必須自救苦等審核通過。換句話說,台灣人一旦患重大疾病,可能只有三個殘忍選擇:一是使用既有治療控制病情苦等新藥納保;二是賣車賣房自費使用藥品換取生命延續;三若金錢耗盡最後只能放棄治療。反觀日本,新藥給付不僅時間快速,甚至是依照仿單所有的適應症都給付,民眾可以使用到依照仿單給付的最新藥品。
環環相扣下,台灣標準治療早已和國際嚴重偏離。政府對於台灣醫療政策要有前瞻性的思考,應全面檢討醫療資源利用效率,增加新藥預算以加速新藥新科技納入給付,為台灣民眾謀求新藥可近性及最佳醫療選擇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