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世界盃的背後,是C羅用10年成就的偉大逆襲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你以為你只是看一場葡萄牙的比賽,但其實,你正見證著世界足球史上最偉大的逆襲,那不是一場90分鐘的比賽,而是一個人,花了10年追逐另一個人,終於成為舉世無雙的故事。
你以為你只是看一場葡萄牙的比賽,但其實,你正見證著世界足球史上最偉大的逆襲,那不是一場90分鐘的比賽,而是一個人,花了10年追逐另一個人,終於成為舉世無雙的故事。
你可能知道,從2007年的Kaka之後,C羅和梅西就接管了世界足壇至今,兩人包辦了此後10座象徵足壇最高個人榮耀的金球獎,但你也許不知道,大約5年前,C羅是無法跟梅西相提並論的。而到了2年前,已沒什麼人會質疑這兩人就是當世的「絕代雙驕」,現在,如果只能有一個王者,那我想大多數人的答案會是:Cristiano Ronaldo。
時間回到2008年,23歲的C羅在曼聯拿下了第一座金球獎,一時風光無限,當時的C羅還是中場邊路的突擊手,華麗的腳法、驚人的速度、還有目中無人的自信,當時大多數球迷都不喜歡他,唯有他的伯樂、曼聯傳奇教練佛格森相信,C羅將如同貝利、馬拉度納一樣,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 2008,C羅 1:0 梅西。
但事情並不像佛格森的預言那樣順利,接下來的4年是屬於梅西的,在2009到2012之間,梅西和幾乎是史上最佳球隊的「夢三巴薩」統治了整個歐洲,梅西個人更是史無前例的金球獎4連霸,在此之前,個人獲獎紀錄最多就是3次,而梅西卻連拿了4座,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梅西成為球王只是時間的問題、只是一座國家隊冠軍的距離。
而轉會到皇馬的C羅,只能在巴薩和梅西的統治下苦苦掙扎著,幾乎看不見梅西的背影。

- 2012,C羅 1:4 梅西。
C羅在自傳電影中說:「看著梅西連拿4屆金球獎我很難受,在頒獎典禮的台下看著他連續第二、第三次得獎時,我對自己說:我再也不要來了,我為什麼要來?」
但在電影的下一秒,他就用更堅定的口吻說:「我要拿比他更多的金球獎。」
2013年,C羅進了66球,又幾乎憑著一己之力把青黃不接的葡萄牙帶進世界盃,在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當頒獎嘉賓「球王」貝利念出Cristiano Ronaldo的名字時,C羅當場淚水決堤,好強的他,在致詞時泣不成聲,鏡頭不斷帶到他台下的母親,同樣也是淚流滿面。
(2013的金球獎頒獎典禮,時隔4年再度拿下金球的C羅淚灑會場影片)
兩座金球之間,1869個日子,沒人知道他是怎麼度過的,我們看到的,是他從華而不實的邊路突擊手,變成更精準也更致命的禁區殺手;我們的看到的,是他從看似青澀瘦弱的少年,變成擁有超人體魄的男人;我們看到的,是他把客廳改建成健身房、 無時無刻都在訓練,三餐都是雞胸肉、沙拉跟水。(*註1)
2014年,C羅終於帶領皇馬拿下睽違12年的歐洲冠軍並連莊金球,而他更是以17個進球,打破了歐冠史上單賽季進球紀錄,時至今日,歐冠幾乎所有跟進球有關的紀錄都是C羅保持著。
- 2014,C羅 3:4 梅西。
即使刷爆了所有進球紀錄,當時C羅的評價還是普遍不及梅西,畢竟除了進球之外,無論是控球、突破、傳球、組織,C羅幾乎是全方位的落後,當時他最常被酸成Penaldo,是把點球Penalty跟Ronaldo結合在一起,酸他進球都是靠點球,中國則稱他叫「羅三票」,酸他2011年金球投票只拿到3票(同年梅西38票),更經典的是「球玉」,酸他不是球王,而是比球王多了一個點的點球王。
隔年,超強的巴薩隆納似乎理所當然地又回到了王座,梅西依然是絕對核心,再度拿下金球獎,可以說是在C羅追趕他的路上狠狠搧了他一巴掌,只可惜在美洲杯的決賽上,梅西繼2014世界盃之後再次區居亞軍,許多球迷都為此扼腕,因為梅西距離成為「史上第一」,也許就是一座國家隊冠軍而已。
而梅西在兩次大賽亞軍、爭奪歷史第一稱號時,C羅在足球歷史上又排在哪裡呢?也許在20、30吧,有些媒體還會排到50名左右,別忘了,C羅還比梅西大兩歲,當時大家都認為,這場追逐戰就到此為止了,C羅永遠比不上梅西,只能是這個時代的配角。

- 2015,C羅 3:5 梅西。
然後,2016,奇蹟開始的一年。
C羅在2016再度率領皇馬拿下歐洲冠軍杯,個人囊括金球獎、金靴獎、歐洲最佳球員等幾乎所有個人獎項,但這些成就他都達成過,唯有一項,不只是他,而是整個葡萄牙歷史上沒人完成過、世界上也沒有人認為他可以完成的。
2016歐洲國家杯,冠軍:葡萄牙。
在沒人看好的情況下,葡萄牙擊敗了地主法國隊拿下冠軍,這是他們歷史上第一個大賽獎盃。從此以後,在葡萄牙國內再也沒有質疑他的聲音,他毫無疑問地成為葡萄牙史上第一巨星,國家的英雄與傳奇。
如果2016的歐洲國家杯冠軍是第一個奇蹟,那2017,C羅帶領皇馬成為歐冠改制後第一支衛冕的球隊就是第二個奇蹟,這是連史上最佳的夢三巴薩與梅西都沒能完成的成就,他個人也連續兩年奪下金球。
更不可思議的,是他在幾乎不可能再進步的情況下,又一次地完成轉型,從禁區的殺手,蛻變成中前場的自由人,這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C羅,他不再只是進球,而是可以回徹到中場接應隊友傳球、吸引對方防守、幫助全隊的進攻;他對進球跟勝利依然如此渴望,但這種渴望反而讓他每次處理球都更加合理;他不像梅西總能突破好幾人,但他的每次觸球、每個跑位都是致命的。
我們常常看到梅西被三、四個人包夾,但C羅是神出鬼沒的,你最常在C羅進球後聽見主播說:「怎麼會沒有人盯他?」是的,怎麼會?C羅的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地做出世人認為不可能的事。不是沒有人盯,而是他用與梅西不同的方式完成最重要的一擊,不是沒有人守,而是如今的C羅,根本守不住。
- 2017,在漫長的追逐後,終於,C羅 5:5 梅西。
感受空間的魔幻,讓自己好好被感動一番——當我們走入齊柏林空間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齊柏林空間最新特展《覓城》,以「候鳥視角」探訪城市的肌理,訴說一座座城市的美麗與哀愁。齊柏林空間自2019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見山》、《逐岸》、《映河》三檔展覽,累積近6萬人次參觀。
「城市,總是無怨無悔,接納來自四方的人,概括承受各種夢想。人與城,由無數自我構成;人與城,心跳同步,緊緊連動。」
吳念真在展覽預告片中,以溫暖樸實的配音,邀請大眾走進齊柏林空間特展《覓城》(The City, The Flâneur ),透過齊柏林導演的攝影作品,以「候鳥視角」飛越山巒,探索一座座城市的肌理,亦從嶄新的俯瞰視野,發現家鄉城鎮潛藏的心跳脈動。
城市,是人們共同生活的地方,包容形形色色的日常風貌。在本次齊柏林空間《覓城》特展中,觀者不僅能欣賞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的作品,更可看見作家鄧九雲、設計師張溥輝、攝影師陳敏佳、社會學家李明璁等協同創作者,透過自身的觀察與詮釋,與齊導的攝影作品展開對話,並再次交織出不同風貌的故事。




在齊柏林空間展場中,閱讀齊導與協同創作者拍攝的一幀幀影像、深深刻下的一字一句,拼湊美麗島嶼的城市輪廓,一種美的感受在這個空間升起,讓觀者不禁感嘆與敬佩。當人們習於低頭、幾乎時時刻刻浸淫於數位虛擬世界,卻仍有一群人願意撐起一座齊柏林空間,以實體展覽的渲染力帶給觀者感動,背負重現齊導的攝影之夢、訴說山河海城市的故事、喚起人們對土地的重視等使命⋯⋯究竟是什麼帶給他們動力,讓這群人願意在淡水老街的古蹟洋房中亮起齊柏林空間的燈,持續為世人帶來感動的光火?
「當人們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透過空間策展,將意念傳達給觀者
「我發現,每一個人都會在一張照片前駐足許久。」
故事始於 2017 年,一場空難讓齊柏林導演離開了我們。當時齊導的親朋好友決定舉辦攝影特展,讓感念齊導的民眾能前往追思,短短三週便累積了將近十萬人參觀。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執行長萬冠麗回憶道,在齊柏林追思特展上,許多來觀展的民眾都會在影像作品前駐足許久,「觀眾看著齊柏林作品的眼神,到現在我都還記得。人們在齊柏林的每一幅作品中看見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台灣,以及尋找自己的家。」
萬冠麗接著說起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的開端。「許多觀眾以為齊柏林就是電影《看見台灣》的導演,事實上齊柏林在空中拍攝25年,他是一個堅定且堅持的空拍攝影師,累積了大量尚未面世的攝影作品。所以他離開的時候,我們深深覺得應該要讓他的作品被更多人看見,更重要的是看見齊柏林鮮為人知的那面——他的努力、他的熱情、他對工作的執著。」
齊柏林「為土地請命、為環境發聲」的遺志,以及25年對空拍堅持不輟的熱情,促成後人成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更感動了8,052位共建人慷慨支持,遂有了齊柏林空間作為基金會夥伴的基地。自2018年成立開始,基金會便持續整理齊柏林遺留的數十萬張空拍影像紀錄、進行數位典藏的任務;此外,也有系統地策劃不同主題的實體展覽,讓齊柏林的影像能量得以更深刻的傳達給世人。
「候鳥的人返航必經之地」——齊柏林空間選址淡水
許多人好奇的是,為什麼齊柏林空間選擇落腳淡水?萬冠麗表示,當時為尋找一處空間足夠、方便抵達、可承租的地點,一路找到了位於淡水老街的現址。巧合的是,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長歐晉德透露,淡水一帶的古色古香,正是齊柏林最喜歡的地方風光。
「齊柏林曾經和我說過,當他從海平面要飛回台北,映入眼簾的就是淡水小鎮。淡水,就是齊柏林每次返航進入台北市的轉折點。」
「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齊柏林要帶我們來的地方。」歐晉德曾如此對萬冠麗說。
齊柏林空間最終於淡水老街落地,行人散步至此,首先可見一道白色的「燈・山」牆。遠觀可見仿若雪山的層巒疊嶂,近看則可發現牆上鑄刻著齊柏林空間共建計畫的8,052名贊助者姓名。這道共建牆的一磚一瓦,象徵民眾齊心守護環境的力量,亦是齊柏林空間要訴說的目標。
在齊柏林空間裡,還有一群深受齊導感動、願意付出行動的人,那就是展館服務志工。對他們而言,齊柏林空間是傳播環境教育意義的場域,也是讓志工能身體力行、貢獻影響力的所在。
例如導覽志工周明德、陳錦雪分享,儘管淡水對於台北市地區民眾或其他縣市遊客來說地處偏遠,但人們因為感念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又或是喜愛齊導的空拍作品,總是不辭辛勞,願意舟車勞頓來到淡水,在齊柏林空間慢慢地走、靜靜地看、細細地體會。而實體展場的魔幻能量,在細膩的攝影作品包圍、志工娓娓道來的故事之下,於焉展開,觀者唯有親身走入才能明白。


「我們班叫做齊柏林」——讓環境教育的種子飛入心中吧
齊柏林空間自 2019 年4月啟用,至今已經舉辦了四檔展覽,分別為《見山》、《逐岸》、《映河》、《覓城》,策展脈絡依循齊柏林生前提過的「山-海-河-城市-人」的方向,將齊柏林留給世人的大量空拍影像,於不同主題的策展計畫中正式公開,讓民眾從多種視角再次看見美麗台灣。
為了好好運用影像訴說土地的故事,齊柏林空間的每次策展,可不只是將影像陳列,事前必須有數位典藏的龐大工程支持,接著挑選作品,讓每一幀影像都能更有系統性、有故事性地被看見,向觀者傳達隱藏的意念。用心的策展民眾有目共睹,其中,2021年度特展《映河》更獲得德國紅點、日本Good Design、台灣金點等國內外設計大獎肯定。
除了獲得獎項青睞,齊柏林空間的環境永續精神,也吸引企業共同倡議。2020年底,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與全家便利商店合作,以公益零錢捐的方式,啟動「齊柏林空間・環境教育基地營」計畫,預計五年內邀請一萬名學生入館參觀學習,讓環境教育往下扎根。
在眾多走進齊柏林空間的學校團體中,特別讓萬冠麗印象深刻的是來自新竹市的竹光國中。由於竹光國中的學生可以為自己的班級取一個名字,因此有某一班級的學生便決定取名為「齊柏林班」。那天,「齊柏林班」來到齊柏林空間參訪,導師對於學生們的專注不禁感到驚喜——
「外頭熙熙攘攘的淡水老街這麼的吸引人,我以為孩子們會坐不住。但是我看到他們專注於欣賞作品、享受影像美景的神情,以及不捨環境被破壞的感嘆⋯⋯那種質樸而真實的反應,令我驚訝而感動,也更加覺得環境教育是不能等的。我很慶幸自己帶他們進入齊柏林空間,在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讓空間去感動你」——從看見到行動,喚起人人心中的齊柏林精神
儘管齊柏林空間啟用不到一年,就遇上了2020年疫情大爆發,但疫情不只帶來危機,也帶來改變的可能性。萬冠麗分享,當時有YouTuber做了一集淡水旅遊節目,將齊柏林空間列入約會行程,沒想到因此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參觀,讓原先多以青壯年齡層民眾為主的齊柏林空間,擁有更多年輕族群的投入。而這也讓萬冠麗第一次強烈感受到,數位傳播與實體空間的合作效應。只不過,數位傳播的力量雖然不容小覷,但實體展覽空間仍有它存在的必要性。
「走一趟展覽空間,是會對你有所影響的。實體展場的溫度、影像策展的震撼,它會影響你的視覺,影響你的思維,影響你的心。必須透過這種方式,人們才會放在心裡面,才能真的開始感同身受去做一件事情。」
萬冠麗認為,打造一個空間讓人們進入、感受、體驗,才能創造數位載體所沒有的感動,進而促成實踐的可能。「所以,其實齊柏林空間成立的最大目的,是讓人們可以來這裡,能夠看見、認識、瞭解,最後才能夠有所行動。」

25年的空拍生涯,齊柏林導演為世人留下了10萬張底片、50萬張數位照片及1,000小時影片等大量影像素材。而看見·齊柏林基金一方面進行工程浩大的「數位典藏」,一方面經營齊柏林空間做實體展覽、環境教育,為的就是延續齊導遺志,讓影像持續發揮力量,貫徹「永續、札根、傳承、志業」的使命。
萬冠麗形容,數位典藏就像是「下水道工程」,是人們看不見,卻極度重要、不可或缺的基礎建設;而齊柏林空間的存在,就是讓數位典藏的影像得以「被看見」,讓整理後的作品匯聚成河,讓感動流進人們心中,進而啟發人們為環境努力。
行過山、踏過海、飄過河,接著我們走進城市,走進《覓城》展覽中,跟隨齊柏林導演如候鳥一般的眼光,在原先所習慣的一切之上翱翔,發掘過去不曾見過的城市樣貌。
展覽時間|2022.12.28-2023.秋
展覽地點|齊柏林空間(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316-1號,得忌利士洋行後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