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感忽視」之後:原生家庭如何扭曲了孩子的自我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純如的故事,是一個投射性認同的過程。別人把他們的喜好、價值觀投射在她身上,每個人看到的其實是他們自己討厭自己的部分,比如自己內在的驕傲,只要說是別人在驕傲,就不用面對自己不好的感覺。而她吸收了這股厭惡,以為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並且無力抵抗。
最近公視正要上檔的新戲《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我的同溫層引起不少討論。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期待、與其相應的教養態度,甚至基於對美滿家庭與後代的想像,而在擇偶條件上有什麼限制,都有幾位朋友跟我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想法。聽完以後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好意或許就是別人傷痛的來源,我們通常不會知道。作為一個當事人,又該怎麼在成年後處理好自己,是個普遍被忽略但又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今天我想來分享一位朋友怎麼找到自己的故事,希望給有類似經驗的人們鼓勵和方向,或許你也能更自在地做自己。
純如是個纖細敏感的女孩,而且這分纖細反應在她的才能上也是十分亮眼,從小她就被老師們稱為才女。不論藝術表現、音樂、寫作都有所涉獵,也通常是那種學校有比賽會被派為班代表的學生。不過這一點在她傳統的家庭裡,並沒有受到重視。小學以前父母偶爾還會稱讚她的作品,但求學之後,她感覺父母只有在成績和她生病的時候,才特別關心。
套句現在新興的詞彙,她算是個「童年情感忽視」的例子。父母有他們自己的期望,也認真教養要求她生活習慣和禮貌,並且「為了她將來好」,在成績上有很高的期待,但是他們打罵挑剔的過程中,卻從來不問她怎麼想。回憶童年,她只感覺經常被誤會、責罵,但是百口莫辯,因為「大人覺得她是怎樣就是怎樣」,她的理由或事實並不重要。在這樣的氛圍下,自然她的性格特質也不被尊重或引導。
她的父母和很多上一輩的父母一樣,覺得小孩子無須稱讚,只需要被「教導」(指正),或許是這些長輩也許不懂稱讚的好處,也從無技巧。由於無止盡地對未來憂慮,他們總害怕孩子(或自己作為父母)不夠好。好像稍有鬆懈鞭策,孩子就會長歪了一樣。所以她從小接收到的訊息,不論是否表現得比同儕突出,都是「這沒什麼,妳還要加油」(=妳不好)。
純如說:
有次我在漫畫裡看到一個故事,印象中大致上是這樣:有個漂亮、能幹又溫柔的女生,大家都覺得她很棒,但她從來沒為此表現出一點驕傲,人們也就更加讚賞她的謙虛。大家一直不解的是,這麼棒的女孩怎麼始終單身?人家要幫她介紹,她就說自己沒那麼好啦,婉拒那些機會。她的工作也非常有愛心,在慈善單位照顧老人家。後來她決定成為一名修女,一輩子把自己奉獻出去。雖然別人看她覺得非常好,但事實上,她從來不曉得自己「是什麼」。從小她媽媽就一直叫她不要驕傲,說她做得好都是應該的,所以她的心裡有很大的空洞,從來沒有養出自我價值來。她沒辦法愛特定對象,只好去當修女,因為愛特定的人是一種「自私」,媽媽教她要公平對每個人好。
這個故事真是淺顯易懂。純如跟我提到關於「漂亮」這件事,她沒印象有被家人稱讚過,反而憶得起的不愉快經驗比較多。比如說小時候如果得到一件可愛的裙子,小女生穿上去很開心,想要現給大人看,她開心的樣子總被媽媽說三八。再大一點,青春期的時候,女生當然會穿短裙,母親也總會說,裙子不要穿那麼短,難看!(後來我們猜測應該是出於擔心而不是真的難看)一直到她成年以後都是如此。不只母親,其他家人也是,幾次在她想展示點什麼的時候,回她以「妳少得意」的反應。那些不經意(我們不能確定是否刻意)的冷漠,就像在她心上釘上一根根利刺。於是她長成一位再也不覺得自己很棒的大人。
相偕而來的是接下來人生的困境:她不曉得該怎麼發揮自己。在工作上容易給自己低評,並且對挫折容忍度降低。因為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爛的時候,為了保護自我的完整,就會開始逃避那些證明他很爛的情況,而且過度敏感。比如上司如果稱讚她做事認真仔細,要是動作再快一點會更有效率的話,她只會high light到後半句,覺得「糟糕了主管嫌我動作太慢,是不是覺得我做不來?」而聽不到別人對她的肯定。
這幾年她陸續和我商量了幾次,我也推薦她多接觸心理相關的書籍文章、多瞭解自己,所以她也慢慢開始懂了,自己很多看事情的角度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且這些模式還會一再複製到新的人際關係上去。就像純如從來不覺得自己漂亮,因為家人都沒說過她漂亮,甚至打擊自信讓她放大自己外貌上的瑕疵,而且她的情緒總是被壓抑、忽略,好像一切她的感受、想法都不重要,「別人怎麼看她」才重要。母親最常對她說的話之一,就是「妳這樣別人會笑妳」。「他者中心」正是她的問題,她永遠不可能滿足所有人的審美觀,而批評輕易就可以打擊她。
就跟前面舉的那個漫畫裡的主人公一樣,那些在外人看來不錯的特質,她都覺得是過譽,甚至有時反而感覺別人稱讚是一種「虛偽」。她沒辦法將讚美消化成自我肯定的一部分。反之,那些會潑她冷水的人,卻被她視為「因為是好朋友所以對我說實話」。雖然聽完覺得傷心,可是她告訴自己「因為是事實,所以我要接受」,面不改色地繼續和他們往來,也沒讓他們知道她其實感到受傷。
瞭解原生家庭造成的影響後,她卡關了。由於過去沒辦法重來,而且父母也不可能道歉。她很清楚以父母的角度而言,他們只覺得自己是在盡力把孩子教成溫順有禮的好孩子罷了,哪裡錯了呢?錯只錯在,這個社會對「好孩子」的定義,是抹殺自我的,但真正思考過這點的家長卻沒幾個。「我也只是萬千同樣家庭裡的一個罷了,其他還有更過分的」,我看到她又再次不得不內化這種境遇。「不然還能怎麼辦?」她問。
對父母,她是怨恨過了(這花了她三年才理解自己有恨),但她也還是愛著的。在她長出夠強大的自己之前,沒辦法擺脫「希望被父母肯定」的期待。但要怎麼長出夠強大的自己呢?尤其她又是一個內化了「我很不怎樣」價值觀的人,這是一種惡性循環。即便周圍的人告訴她很棒,就算錯誤地用跟人比較的方式評比價值,她也還是不錯,但她無法打從心底相信「這樣就可以了」,她還是那個想要炫耀裙子或成績,但是被說「我怎麼會生出這種女兒」的孩子,然後一次次重複這種被周圍人傷害的過程,長大後這也變成內心的聲音自己傷害自己。不幸的是,成年後的關係就是「自己選擇的」了,怨不得誰。
一圖看懂 太陽光電三大觀念釐清!2050淨零台灣為何要有太陽光電?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本文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隨著全球73個國家加入碳稅或ETS,碳定價已被證實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手段。尤其台灣產業以外銷為導向,淨零減碳議題不僅是為環保,更關係到台灣企業的競爭力;若不積極面對挑戰,碳價成本將威脅台灣在國際市場上的地位,衝擊產業競爭力。因此,產業轉型發展綠電減排,已是不可不為的生存策略。
當全球綠電應用迅速發展,歐盟更早在2020年取得「最綠年」成果,再生能源佔總發電量的38%,甚至超越化石燃料佔比
為了應對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而太陽光電作為綠能發展的重要一環,經濟部能源局更研擬太陽光電能源用地白皮書,計畫將太陽光電用地需求納入國土規劃架構。然而,太陽光電作為新興能源,對社會大眾來說較為陌生,因此本文從環保、發電效能、經濟效益等三大面向,為讀者破除迷思,說明為何太陽光電會是綠電發展的必選正解。
觀念1:無毒可回收,汙染趨近零
「太陽光電板製造對環境有害?光電會有電磁波對人體影響?」其實,太陽能板結構簡單(主要由玻璃、鋁框和矽晶片組成),材料無毒且可回收,容易模組化又方便建置;目前政府已建立太陽光電模組回收機制,只要遵守環保法規製造太陽能板,幾乎不會排放汙染物。此外,光電發電設備主要由光電模組與變流器組成輸出直流電,不會產生高頻幅射;設備產生的磁場強度相當於一般家用電器如電腦,並沒有對人體產生電磁波危害的疑慮。
更無庸置疑,源源不絕的日照,讓太陽能成為最乾淨、最友善環境的能源之一,也是台灣綠能發展不可或缺的途徑。
觀念2:智慧電網與儲能,365天不斷電
「太陽光電無法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天氣不好的話,電力又告急?」其實,太陽光電已是是國家發展重點,隨著技術快速發展,勢必能應對高能耗需求,包括工業生產和大型機構的電力所需;例如台電已積極推動再生能源結合儲能,增建大甲溪光明發電廠計畫、協和燃氣機組改建計畫,以提升系統韌性與速度。透過智慧技術和儲能系統,太陽光電能夠提供穩定的能源供應,甚至有機會成為主要能源。
許多綠能產業正致力發展智慧管理、智慧電網和儲能技術,太陽光電也不例外。透過智慧管理,做到依照實際需求和天氣條件即時調整光電輸出,運用智慧電網提升能源分配的效率,藉由儲能系統在離峰時段儲電,於尖峰時段輸出能量,補足用電缺口,提升太陽光電系統的靈活度與應用效率。簡言之,無論天氣變化,只要建構完備的電力系統韌性,即可維持穩定供電。
觀念3:長遠投資,實現回本
「太陽光電設置和運維成本過高,無法回本?」我們都知道太陽光電源自取之不盡的太陽能,隨著太陽光電技術不斷進步,設施的建置和運維成本勢必逐步下降,並反映在電費上;換言之,太陽光電是一項必要的長遠投資,更是一個合理規劃即可預期回報的投資。
目前日本、歐美等國正積極發展農電共生、漁電共生,引導廢耕農地或廢棄魚塭重返耕耘或養殖,他國經驗也多次證明太陽能板有助於降低區域氣溫、幫助維護植被、避免土壤退化。
面對2030年實現產業淨零、2050年全國淨零的目標,地狹人稠的台灣更應該善用土地資源;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再利用廢耕地,推動智慧農/漁業、實現農/漁電共生,並善用太陽光電系統特性,提升綠能佔比、土地與空間利用率、糧食生產效率,最大程度地發揮經濟效益,造就產業多贏。
發展太陽光電的路上或許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永續目標在即、綠電趨勢不可逆,太陽光電已被證實是可利用的綠電來源,全民應具備綠能共識、理性討論,共同思考如何實踐環保選址、智慧管理及儲能系統,朝向長遠、穩健的太陽光電邁進,才能為淨零台灣鋪平道路,實現永續未來。
(經濟部能源署廣告)